2020届广东省惠州市2020届高三6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广东省惠州市2020届高三6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ID:267143

大小:575.91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6-0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惠州市 2020 届高三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规定,国中“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 于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考核合格后就能参与政事。这一规定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打击了贵族特权 C. 加剧了诸侯混战 D. 瓦解了传统秩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齐国管仲改革,慈孝、聪慧质仁、有拳勇股肱之力的人都可以通过乡长推荐的途径,参与政事, 一定程度上选拔出一些有品德、才能的人才,打击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故选 B;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的控 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A;选拔人才的改革与诸侯混战无关,排除 C;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2.汉代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指出:“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晁错在《论贵粟疏》 中强调:“民贫则奸邪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这主要体现了 A. 救灾是政府行政的首要任务 B. 社会安定依靠民众道德 C. 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必要性 D. 民生问题影响国家治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民贫则奸邪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可知,材料强调了民生问题关系国家安定,影响国家治理,故选 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救灾是政府行政 的首要任务,排除 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民众道德问题,排除 B;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 C。 3.在君臣关系上,北宋程灏程颐主张君臣一体,应相互依赖,相互扶持,共治天下;南宋朱熹倡导君臣共享 治权,臣子应“格君心之非”,主动参与治理天下。两者的思想 A. 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 B. 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 削弱了君主专制统治 D. 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北宋程灏程颐主张君臣共治天下,南宋朱熹倡导君臣共享治权,臣子应主动参与治理天下,都体 现了理学思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选 B;材料没有涉及先秦民本思想,排除 A;二者的思想都维护君主专 制统治,排除 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二者的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 D。 4.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理藩院则例》《钦定西藏章程》 《回疆则例》《苗例》等,因俗而治。这些法规 A.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 B. 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C. 体现了天朝上国 意识 D. 加强了民族间交流交融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因俗而治,有利于多民族国 家巩固,故选 A;仅仅从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无法体现形成了 完整的法律体系,排除 B;材料信息与天朝上国无关,排除 C;材料反映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 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与民族间交流交融无关,排除 D。 5.1898 年 7 月 13 日,清政府颁布的工商章程中规定:如有能造新器切于人生日用之需,其法为西人旧时所 无,请给工部郎中实职。该规定从某种程度上反映 A. 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B. 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 官本位思想得以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清政府颁布工商章程,奖励新技术新发明,从某种程度上反映清政府重农抑商传统的改 变,故选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排除 AC;材料反映清政府奖励新 技术新发明,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6.1917 至 1919 年,在《新青年》中“十月革命”被提及的次数极少,1919 年以后逐渐增多。引发这一变化 的 的主要因素是 A.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 D. 国内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1919 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新青年》中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学 说增多,故选 C;1917 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A 不能说明变化的原因,排除;1911 年辛亥革命 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不能说明变化的原因,排除;1917-1919 年中国的国内主要矛盾仍然是帝国 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地主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排除 D。 7.1946 年 7 月,面对粮食奇缺,粮价暴涨,中共哈尔滨市委派人到邻近地区筹集粮源,控制和调剂粮食市 场,形成了以公营粮店为中心的限价售粮网。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 开展对资本主义的改造 B.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 探索城市经济治理方式 D. 积极推动工作重心转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1946 年 7 月,正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哈尔滨市委派人到邻近地区筹集粮源,控制和调剂粮食市 场,解决粮食奇缺,粮价暴涨问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城市经济治理方式的探索,故选 C;1953 年开始 对资本主义的改造,1992 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46 年党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农村,排除 ABD。 8.1953 年 4 月,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以“学习苏联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来代替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 术一边倒”口号。“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这一指示反映了当时 A. 外交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B. 改善与美国关系的愿望 C. 科教兴国推行的迫切性 D. 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求 【答案】D 【解析】 【 【详解】“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体现了先进技术不强调社会制度的异同, 这一指示适应了当时中国一五计划时大规模经济建设对先进技术的需求,故选 D;材料无法体现外交政策 调整的必要性,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信息,排除 B;1995 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排除 C。 9.公元前 5 世纪,希腊人在取得希波战争胜利之后,用“蛮族”一词指代所有的非希腊人。后来古罗马人征 服地中海周边地区,也把自己和希腊人之外的异族人统称“蛮族”。这反映了古希腊罗马 A. 一脉相承的文明 B. 世界领先的地位 C. 民主政治 偏见 D. 文化自傲的心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希腊人把非希腊人成为“蛮族”,古罗马人把自己和希腊人之外 异族人统称“蛮族”,反映了 古希腊罗马认为自己文明先进的文化自傲心态,故选 D;仅从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希腊人把非希腊人成为“ 蛮族”,古罗马人把自己和希腊人之外的异族人统称“蛮族”的说法体现了希腊罗马文明是一脉相承的, 排除 A;材料无法得出古希腊罗马地位世界领先的结论,排除 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民主政治,排除 C。 10.下图为法国画家雅克·大卫在 1787 年创作的油画《苏格拉底之死》,描绘了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被 判处死刑以后,拒绝了他的学生让他从狱中逃走的建议,左手高举,坚守信仰,镇定自若,服毒自尽。该 作品旨在 A. 激励推翻专制的斗志 B. 呼唤启蒙运动的到来 C. 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 D. 表达内心的精神危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苏格拉底之死》描绘了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以后,坚守信仰,服毒自尽,结合所 的 的 学可知,1789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该作品旨在激励法国人民推翻专制的斗志,故选 A;17 世纪启蒙运动 已经开始,排除 B;1787 年法国还是封建社会,不可能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排除 C;“表达内心的精神 危机”是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现代主义绘画产生于 20 世纪后,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1.学界关于 1918—1919 年大流感发源地的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起源地 主要观点 法国 医学专家们通过档案发现,1915—1916 年间在法国西北部的军营中曾 出现过一种严重的、神秘的呼吸道感染疾病。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档案材料表明,最早的流感于 1917 年春季爆发于澳大利 亚。 中国 1917 年中国支援欧战的劳工传播开来的。该观点缺乏有力证据的支撑, 偏见的成分多于事实。 美国 最早的病例于 1918 年 3 月起源于美国的堪萨斯州,后又由美国军队 传播到法国战场,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这种观 点。 据此可知,这场大流感发源地的说法 A. 没有科学和历史的研究价值 B. 缺少对世界所有国家考察 C. 通过查找最早病例即可确认 D. 需要寻找更加科学的证据 【答案】D 【解析】 【详解】学界关于 1918—1919 年大流感发源地的说法,无论哪种观点都需要寻找更加科学的证据进行证 明,故选 D;AC 表述太绝对,错误;无论哪种观点只要能够寻找到更加科学的证据进行论证即可,不需要 对世界所有国家考察,排除 B。 12.1952 年,斯大林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物质指标:每年生产生铁 5000 万吨、钢 6000 万吨 、煤 5 亿吨、石油 6000 万吨。这 A. 加剧了经济结构的畸形 B. 推动了计划体制的确立 C. 加强了国家干预的力度 D.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每年生产生铁 5000 万吨、钢 6000 万吨、煤 5 亿吨、石油 6000 万吨”可知,斯大林对当 时苏联工业的发展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必然会使国家只能集中有限力量而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也就加 剧了苏联经济结构的畸形,故选 A;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已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原本就归政府管制的,因此加强国家干预力度的说法无从谈起,排除 C;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是与经济全球化这一发展趋势相悖的,排除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中世纪的学校大都由教堂和修道院创办,特权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将劳动视为丑恶的 下等人所做的事情。15 世纪末,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学校教育出现了向世俗化转变的倾向。学校教 学强调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看重劳动教育在教育和德育中的作用。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统治期间,都铎 王朝的统治者为实现国家强大重视科学技术,鼓励发明创造。18 世纪中叶以来,工业技术的变革迫切需要 劳动者掌握文化知识,接受教育训练,学校教育面向社会生产、面向自然科学的科学化趋势越来越明确。 ——摘编自郝宏桂《论英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学校教育仍是少数人的特权。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曾在《劳动教育 问题》一文中指出:“民主的精神,……在教育上也要求一个人人均等的机会。”随着一战和经济危机的 相继爆发,尤其是在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实干 型人才,生产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国民会议也于 1931 年规定:“各学校之训育应体察当地 之社会情况,务使大多数学生皆有自立之能力,养成独立之生活技能”。 ——摘编自刘京京《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 材料三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 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 强劳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中国劳动教育受到重视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中国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 【答案】(1)趋势:教育世俗化、大众化趋势明显;越来越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面向自然科学的科学 化趋势明确。 原因:传统中世纪教育的弊端明显;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工业革命的推动;维护国家统治的需要;自然 科学技术的发展。 (2)原因:打破特权教育的需要;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的发展;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工业化发展的 迫切需要;民国政府立法的推动。 (3)意义: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必然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共同发展意义深远。 【解析】 【详解】(1)趋势:由材料“学校教育出现了向世俗化转变的倾向”可归纳为教育世俗化、大众化趋势明 显;由材料“学校教学强调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看重劳动教育在教育和德育中的作用”可归纳为越来越重 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由材料“学校教育面向社会生产、面向自然科学的科学化趋势越来越明确”可归纳 为面向自然科学的科学化趋势明确。 原因:由材料“特权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将劳动视为丑恶的下等人所做的事情”可知,教育发生变革的 原因是传统中世纪教育的弊端明显;由材料“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学校教育出现了向世俗化转变的 倾向”可知,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教育的变革;由材料“工业技术的变革迫切需要劳动者掌握文化 知识,接受教育训练”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教育的变革;由材料“都铎王朝的统治者为实现国家强大重 视科学技术”可知,推动教育变革也是出于维护国家统治的需要;另外结合所学还可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 展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2)原因:由材料“近代以来,中国学校教育仍是少数人的特权”可归纳出原因是出于打破特权教育的需 要;由材料“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曾在《劳动教育问题》一文中指出”可归纳出原因是受新文化 运动民主思想发展的影响;由材料“尤其是在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可归纳出原因是受 到了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由材料“中国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实干型人才”并结合所学可归 纳出原因是出于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由材料“国民会议也于 1931 年规定:‘各学校之训育应体察 当地之社会情况,务使大多数学生皆有自立之能力,养成独立之生活技能’”可归纳出原因是受民国政府 立法的推动。 (3)意义:由材料“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可知,劳动教育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共同发展意义深远;另外结合所学可从弘扬传统美德、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 著作 编撰 时间 主编 编撰立场 涉及传记人物 《清 史稿》 1914 - 1928 赵尔巽(清朝遗老, 曾任清山西、湖南 省巡抚、东三省总 督) 不奉民国为正统, 同情清朝,诋毁 农民运动和清末 革命。 后妃、诸王、大臣、循吏、儒林、 文苑、忠义、孝义、遗逸、艺术、 畴人、烈女 新修 《清 史》 2002 年至 今 戴逸(著名清史专 家,清史研究所名 誉所长,中国史学 会会长,曾任中国 人民大学历史系主 任、图书馆馆长, 一级教授) 以史为鉴,可以 知兴替,为国家 留史,为民族留 记。体例设计在 继承中有所创新, 删掉传统的贞女 烈妇部分,突出 人民性和唯物史 观。 王公大臣、军事将领、学术、文 苑、宗教、少数民族、科技、工 商、遗民、农民领袖、革命党人、 华侨、外籍人士和循吏、孝义、 忠烈、武术、棋艺、曲艺、笔墨、 制砚、雕刻、泥塑、陶瓷、刺绣、 等传统手工工艺及带有工艺特色 的老字号创始人、重要传承人。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丹青难写是精神——戴逸先生谈清史研究及相关问题》 从表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不同史书的编撰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论证:《清史稿》编撰时间为 1914—1928,此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国,颁布了《 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清史稿》的主要作者赵尔巽作为清朝遗老,在思想 上受到了传统封建思想束缚。在《清史稿》的编撰中,不奉民国为正统,同情清朝,诋毁农民运动和清末 革命,再加上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局动乱等各种因素决定了《清史稿》的编撰不能客观如实反映清朝的历史。 2002 年至今的新修《清史》,处于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提高,思想不断解放,政府重 视史书的编撰,同时各种史学理论研究和史学知识得到一定的发展。因此其体例设计在继承中有所创新, 删掉传统的贞女烈妇部分,突出人民性和唯物史观。这些因素决定了新修《清史》的客观性和唯物主义性。 由此可见,史书编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示例二: 论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论证:在新修《清史》中,强调了史书的编撰要突出人民性。在所涉及的人物传记中,不仅涵盖了传统史 书的重要政治人物,还把各行各业的小人物和人民群众纳入到史书中,充分体现了新修《清史》涉及人物 范围宽广,反映清朝历史的印迹,可见人物在清朝历史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如平民刘邦建立了西汉,北宋的毕昇发明了 活字印刷,清末的洪秀全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都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 过程中,中共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政策,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贯彻群众路线,最终取得了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由此可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论题:如历史有利于传承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不同 史观影响史书的修撰;唯物史观对历史发展的 作用等。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中《清史稿》和新修《清史稿》的主编和编撰立场来看,《清史稿》的主要作者赵尔巽 作为清朝遗老,在思想上受到了传统封建思想束缚,因此产生了不奉民国为正统的思想主张,而新修《清 史稿》编撰于改革开放之后,综合国力提高,思想不断解放。可见不同史书的编撰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可以以此为论题,然后结合相关知识加以论证、总结即可。例如:论题:不同史书的编撰体现了不同的时 代背景。论证:《清史稿》编撰时间为 1914—1928,此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国, 颁布了《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清史稿》的主要作者赵尔巽作为清朝遗老, 在思想上受到了传统封建思想束缚。在《清史稿》的编撰中,不奉民国为正统,同情清朝,诋毁农民运动 和清末革命,再加上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局动乱等各种因素决定了《清史稿》的编撰不能客观如实反映清朝 的历史。2002 年至今的新修《清史》,处于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提高,思想不断解放, 政府重视史书的编撰,同时各种史学理论研究和史学知识得到一定的发展。因此其体例设计在继承中有所 创新,删掉传统的贞女烈妇部分,突出人民性和唯物史观。这些因素决定了新修《清史》的客观性和唯物 主义性。由此可见,史书编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请考生在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03 年我国爆发“非典”疫情,并迅速向全国蔓延,充分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漏洞。 的 我国政府开始改变过去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共卫生政策,加快改革。2003 年国务院颁布《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应急条例》,2004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传染病防治法》等系列法律法规。同时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投 入加大,特别是专项防治经费大幅增加,公共卫生机构通过市场化的技术服务收入比重逐年下降,公共卫 生服务逐渐回归公益性质。近年来,在有效减轻人民医疗负担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医改 基础上,国家加快了以“重实绩、重贡献,体现知识密集、高风险”公共卫生系统人员的薪酬改革,并制 定了城乡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城市医生晋升前下基层服务,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等政策措施,优化 医疗人才的资源配置,缓解西部、农村基层等落后地区的人才匮乏状况。2018 年起,将每年的 8 月 19 日设 立为“中国医师节”。 ——摘编自胡兴强《中国公共卫生服务发展与改革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03 年后我国公共卫生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03 年后我国公共卫生改革的作用。 【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法律保障;回归公益为改革导向;薪酬改革与制度改革同步;向基层、落 后地区倾斜。 (2)影响: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均等化;减轻百姓负担;提高医疗卫生系统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积极 性;优化医疗人才的资源配置,提高落后地区的医疗水平;促进尊重医疗卫生系统人员的良好社会风气。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改变过去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共卫生政策”来看,我国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 ;依据材料“颁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4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传染病防治法》等系列 法律法规”来看,我国公共卫生改革有法律保障;依据材料“公共卫生服务逐渐回归公益性质”来看,我 国卫生改革以回归公益为改革导向;依据材料“加快了以‘重实绩、重贡献,体现知识密集、高风险’公 共卫生系统人员的薪酬改革”来看,薪酬改革与制度改革同步进行;依据材料“城市医生晋升前下基层服 务,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来看,向基层、落后地区倾斜。 (2)依据 2003 年后我国公共卫生改革的内容来看,有助于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均等化,减轻百姓负担;薪 酬改革提高医疗卫生系统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向基层、落后地区倾斜优化医疗人才的资源配置, 提高落后地区的医疗水平,进而促进了尊重医疗卫生系统人员的良好社会风气。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 世纪 80 年代初,面对美苏核均势下苏联咄咄逼人的对外扩张形势,美国里根政府提出“战略 防御计划”,决定重整军备,发展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强调利用高科技竞赛向苏联施加竞争成本和压力, 彻底消除苏联的核威胁,改善恶化的美苏战略平衡状况,实现更加安全和稳定的威慑。从长远来看,这一 计划标志着美国核战略思想由“相互确保摧毁”转向“相互确保安全”的重大转变。在里根总统第一个任 期结束时,美国初步建立了积极的防御体系,扭转了战略上的被动局面。该计划发展太空防御系统的要求, 推动了美国诸多高科技领域的技术突破,而巨大的竞争成本消耗使苏联在冷战后期陷入严重困境,间接引 发了世界政治社会剧变。 ——摘编自刘磊《“战略防御计划”的提出与里根政府朝野的反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战略防御计划”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里根“战略防御计划”的影响。 【答案】(1)背景:美苏冷战,苏联咄咄逼人;美国在美苏冷战中处于劣势,美国亟需改变这一局面;美 国高科技发展飞速;美国传统战略思想已不适合冷战的需要。 (2)影响:短期:初步建立了积极的防御体系,扭转的被动局面;推动了美国科技的发展;新的军备竞赛 导致苏联陷入困境。 长期:引发美国战略思想的转变;加剧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引发世界格局变化。 【解析】 【分析】 【详解】(1)依据材料“美苏核均势下苏联咄咄逼人的对外扩张形势”来看,美苏冷战,苏联咄咄逼人; 依据材料“消除苏联的核威胁,改善恶化的美苏战略平衡状况”来看,美国在美苏冷战中处于劣势,美国 亟需改变这一局面;依据材料“发展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强调利用高科技竞赛向苏联施加竞争成本和压 力”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高科技发展飞速,其传统战略思想已不适合冷战的需要。 (2)影响:短期:依据材料“美国初步建立了积极的防御体系,扭转了战略上的被动局面”来看,美国初 步建立了积极的防御体系,扭转的被动局面;依据材料“推动了美国诸多高科技领域的技术突破,而巨大 的竞争成本消耗使苏联在冷战后期陷入严重困境”来看,推动了美国科技的发展,二期新的军备竞赛导致 苏联陷入困境。长期:依据材料“从长远来看,这一计划标志着美国核战略思想由‘相互确保摧毁’转向‘ 相互确保安全’的重大转变”来看,引发了美国战略思想的转变,加剧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引发世界 格局的变化。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彭绍升(1740—1796)清代著名佛教居士,杰出慈善家。明末以来,随着官方倡导和地方士绅 的积极响应,江南地区慈善事业发展迅猛。受此影响,彭绍升创建了综合性慈善组织近取堂,长期举行施 棺、惜字、放生等多种慈善活动,还仿照北宋范仲淹义庄之制,设立彭氏润族田,救助贫困的彭氏族人。 彭绍升的慈善活动和思想对后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行善、布善的形象首先对彭氏家族成员起到了良好的 示范作用,受其影响而力行善举的彭氏子弟不在少数。依靠乐善好施的的家族传统,彭氏族人不但赢得地 方社会的认同和清政府的表彰,还使得彭氏成为他人的榜样。 ——摘编自葛慧烨《清代慈善家彭绍升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彭绍升从事慈善活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彭绍升从事慈善活动的影响。 【答案】(1)原因:官方倡导和地方士绅的影响;佛教思想的影响;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2)影响:对彭氏家族内部起到了示范和榜样作用;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赢得地方社会的认同和清政府 的表彰;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解析】 【分析】 【详解】(1)依据材料“随着官方倡导和地方士绅的积极响应”来看,受官方倡导和地方士绅的影响;依 据材料“创建了综合性慈善组织近取堂,长期举行施棺、惜字、放生等多种慈善活动”并结合当时的社会 状况可知,佛教思想以及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彭绍升从事慈善活动产生了影响。 (2)依据材料“对彭氏家族成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来看,对彭氏家族内部起到了示范和榜样作用; 依据材料“赢得地方社会的认同和清政府的表彰”并结合所学可知,他的活动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赢 得了地方社会的认同和清政府的表彰,进而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