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 历史参考答案
24.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材料中的“三代早期,
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正是民族融合的体现,故
A 正确。 B、C、D 均不符合,排除。
25.A 【解析】“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说明国家对地方基层
的管理极为有限,主要通过地方乡绅进行,说明古代社会民间社会发育有限,A 正确。材料主旨是管理方式问题,
而不是管理能力不足,C 排除。古代的基层自治有限、没有直接选举,而是并没有卓有成效,B 排除。材料主旨是论
述基层行政管理问题,而不是经济发展,D 排除。
26.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或者意义的描述、
评价分析等,“作青苗、免役、市易、赊贷等法”属于历史事实,“以聚敛相尚,以苛刻相驱”属于对王安石变法的
评价,属于历史解释,A 符合题意;BCD 均是属于对王安石变法的解释,属于历史解释。
27.D 【解析】元末明初与明末清初的战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方宗族建设,但不是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
的主要因素,A 错误;宗法观念不是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的主要因素,B 错误;明清之际的儒家进步思想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了南方宗族建设,但不是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的主要因素,C 错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文
化教育水平较高,更有利于宗族建设,而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北方经济基础薄弱,无法承担宗族建设的费用,D
正确。
28.B 【解析】根据材料“清政府依奏设‘福建台湾巡抚’,并要求福建为台湾提供五年‘协饷’”体现了加强东南
海防的战略目的,故 B 正确。
29.C 【解析】从材料中“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明显可以看出,由于日本的侵
略,使得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得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加强了。故答案为 C 项。A 项,侵略战争给人民带
来无尽的灾难与材料中“但是也未尝不是可惜的……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不符,排除;B 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
得出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全方位地打击的结论,排除;D 项,仅从朱自清的一篇文章不能得出知识分子加强对民众抗
战的宣传的结论,排除。
30.C 【解析】“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这段话是毛泽
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表的讲话,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故选 C。
31.B 【解析】1980 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
宰、就地销售”可知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故 B 正确。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全面展开;材料论述城市
经济,不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材料没有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32.C 【解析】罗马法对于成年男女岁数的规定体现出罗马法求实灵活的特点,C 正确;崇尚正义不符合材料主旨,
A 错误;罗马法排斥妇女的权益,B 错误;私法重视不符合材料主旨,D 错误。
33.B 【解析】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逐渐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农业和工业相比逐渐呈
现衰落态势,B 正确;新航路开辟时期英国还没有进行工业革命,A 错误;1970 年代之后实行经济模式;D 不符合
材料信息。
34.B 【解析】依据材料“要通过合作社把小农经济引上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后来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对农村生
产关系进行调整,故选 B。
35.D 【解析】第一幅代表是浪漫主义;第二图是古典主义;第三幅图是现实主义;第四图是现代主义,都是每个
历史时期历史史实的反映,D 正确;A 中进步潮流不符合每一个特点;只有第二幅是理性主义表现,B 错误;C 中一
脉相承说法错误。
41.( 25 分)
(1)新发展:保甲成为乡里制度核心,推行全国;对基层社会严密控制。(4 分)
影响: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限制了民众自由;阻碍了地区间交流和
商品经济发展。(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乡成为正式权力机关;充分的民主性(或自治性);贯彻人人平等原则;重视生产发展;重视爱民惠民。
(9 分,答出三点即可)
意义: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边区社会经济发展;为后来党的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仅供四川省巴中市南江中学使用42.( 12 分)
示例 论题:18 世纪后半期英国城市化进程迅速。(2 分)
18 世纪后半期英国 1 万人以上的城市增加了一倍多,城市化迅速发展,成为欧洲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国家。这
一现象的出现与英国社会经济变化和对外殖民扩张密不可分。
这一时期英国圈地运动仍快速推进,大量农民脱离农业生产,而这正适应了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
需求,于是大量农民进入工厂成为城市居民。
这一时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殖民国家,拥有最广阔的海外市场,掠夺了巨额财富,这又推动英国工业革命
的开展,进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总之,以工业革命为核心的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的 18 世纪后半期英国城市化的发展。(10 分)
45.( 15 分)
(1)背景:前代制度的借鉴;国力强盛;民族交流密切;丝绸之路兴盛(中外经贸往来频繁)。(三点 5 分)
特点:法制化;时效性;涉及面广;程序严格繁琐(严格的审批和检查制度);服务于专制皇权。(4 分)
(2)稳定社会秩序;保障农业生产;对后世有借鉴意义;一定程度上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6 分,每点 2 分)
46.(15 分)
(1)特点:以缓和代替冲突;战略收缩;灵活务实;均势外交。(5 分,任答两点 4 分,三点 5 分)
本质:是美国实力相对衰落的产物;为维护美国霸权采取的新战略思想。(4 分)
(2)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加速越南战争结束;美苏关系缓和;有助于中美关系正常化;与西欧、日本等盟国关系改
善;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6 分,每点 2 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47.(15 分)
(1)因素:中国农业发展与西方的差距;清末国家财政困窘;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以农兴家”的农业实践。(5 分,任答两点 4 分,三点 5 分)
特点:引用先进技术;发展多元经济;因地制宜;大农业发展构想(以近代公司进行规模经营)。(4 分)
(2)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有利于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近代化);“寓商于农”,推动农业生产的市
场化;有利于合理保护水土资源;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爱国性。(6 分,每点 2 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仅供四川省巴中市南江中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