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2020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天津市南开区2020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274748

大小:232.33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7-0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南开区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二) 历史 共 100 分,考试用时 60 分钟。 第Ⅰ卷 1.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 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A. 犬牙交错更便于进行军事防御 B. 山川走势随岁月发生巨大改变 C. 不同区域间经济文化联系密切 D. 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犬牙交错的原则主要是人为的打破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联系, 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因此,这一变化主要表明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故 D 正确; 山川形便更便于进行军事防御,故 A 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山川走势的变化,故 B 错误;材料 不是说明不同区域间经济文化的联系,故 C 错误。 2.《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在亚洲法 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东亚各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律疏议》首篇“名例”云:“徳礼 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由此可知,唐律的主要特点是 A. 法律至上 B. 礼法并用 C. 承前启后 D. 用刑持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徳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 唐律的主要特点是礼法并用,故 B 正确;法律至上、承前启后、用刑持平都不符合材料信息, 故 ACD 错误。 3.《宋大诏令集卷第六十五》中记载:“居元首者,实赖于股肱。济巨川者,必资于舟楫。” 据此,其反映的是 A. 农业与商业关系 B. 民族关系 C. 君权与相权关系 D. 对外关系 【答案】C 【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居元首者,实赖于股肱”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和丞相的关系,即君权与 相权关系,故 C 正确;材料和农业与商业关系、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无关,故 ABD 错误。 4.中国古代儒家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总结上古圣 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这实际上反映了 古代儒家学者 A. 注重实际的实用理性 B. 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 C. 力倡纯学术理论研究 D. 治学严谨,反对故步自封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儒家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这体现 了古代儒家学者积极入世、注重实际的实用理性,故 A 正确;显然,这不是对个人道德修养 的强调,故 B 错误;关注天下兴亡,不是力倡纯学术理论研究,故 C 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 调治学,故 D 错误。 5.法国学者、国际宋史研究开创者埃狄纳·巴拉兹明确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 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唐代是 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下列宋代社会发展的史实与这一观点无关 的是 A.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 瓷器大量出口并广受赞誉 C. 城市从封闭的结构走向开放 D. 土地私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开始就已大量出口瓷器并广受赞誉,因此 B 项不能用作说明宋 朝的特殊性,符合题意;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出现在宋朝的,能用作说明宋朝的特殊性, 不符合题意,排除 A;宋代突破了古典坊市分离制度,开始坊市合一,故 C 项能用作说明宋朝 的特殊性,不符合题意,排除;宋朝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 制得到了大发展,故 D 项能用作说明宋朝的特殊性,不符合题意,排除。 6.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 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由此可以看出,影响中国人思 想观念的主要因素是 A. 地理位置 B. 农耕经济 C. 生产技术 D. 统治政策【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很少有欧洲的牧野 和山林”可知,中国人理想中的繁荣安定就是农耕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这说明农耕经济影 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构成,故选 B;地理位置、生产技术和统治政策均是影响农耕经济发展 的因素之一,它们是被包含在农耕经济这一范畴中,故 ACD 均不是主要因素,排除。 7.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 衡游蓟北。”这可以说明当时 A. 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B.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C. 工商业市镇日益增多 D. 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可知,明代的区域间长途贸 易发达,区域间经济交流密切,故选 D;材料描述的是国内贸易,而非国外贸易,无法得出 A 项结论,排除;明朝宦官专权严重,政治并不清明,且材料所述的经济现象更多的是商品经 济自发发展的结果,而非政策引导的结果,也无法得出 B 项结论,故排除;材料提及的是某 个地理区域,而非某个工商业市镇,故无法得出 C 项结论,排除。 8.19 世纪前期,英国盛行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而同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学家弗里德 里希·李斯特却主张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这反映了 A.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 英德两国垄断资本存在利益冲突 C. 英德两国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D.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19 世纪前期”,此时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自由主义是工业革命 的必然要求;但是此时德国还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没有统一的市场,且此时德国 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所以德国的经济学家主张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反映了两国工业所 处的发展阶段的不同,C 项符合题意;帝国主义是 19 世纪末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A 项 错误;垄断资本是 19 世纪末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且材料未体现英德两国的冲突,B 项错误;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是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D 项错误。故选 C。 9.从 1937 年 8 月到 11 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 148 家、机器设备 12 400 多吨、工人 2 100多名。有学者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 “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 上述材料表明 A. 中国形成了平衡的工业布局 B. 官僚资本干预经济发展 C. 战争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 D. 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7 年 8 月到 11 月”可以看出,上海民营工厂大量迁出是受 到淞沪会战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改变了原来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 的特点,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故答案为 C 项。A 项“平衡”说法绝对,排除;这一现 象是战争的影响,不是官僚资本的干预,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工矿企业的内迁,不 是倒闭,排除 D 项。 10.1945 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要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展,甚至说要使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这一决策 A. 基于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 B. 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 有利于结束国内战争,稳定社会秩序 D. 开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5 年的中国仍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 建的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毛泽东同志 才会说要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这是基于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故 选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 1937 年就已正式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中国国内战争 在 1945 年还未爆发,因此 C 项说法无从谈起,排除;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 1953 年,与材料 时间不符,排除 D。 11.如图是一幅 1954 年出版的宣传画《未来的工业建设小能手》。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A. 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B. 以人才培养推动科技创新 C. 重视农田基本水利建设 D. 大力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宣传画的标题信息和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正值一五期间,国家正 在呼吁人们(包括青少年)积极投身于工业化建设进程中,故选 D;九年义务教育是在进入 21 世纪后普及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漫画强调的是工业建设,而非科技创新,排除 B; C 项与标题信息不符,排除。 12.如图是《中国外交第一人周恩来》一书的部分目录摘编,其中第二处应该是 A. 和平共处 B. 分道扬镇 C. 扬眉吐气 D. 乒乓外交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表格中独立自主、 求同存异可知是新中国建立之初和 1955 年万隆会议召开时间段的中国外交大事,应为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提出,故 A 项正确;B 和 C 均不符题意;D 是 1969 年。 考点: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13.“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 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 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发表这段演讲的最有可能是A. 华盛顿 B. 威尔逊 C. 罗斯福 D. 尼克松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 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来看,二战后期随着在世界上影响力的 增强,美国已暴露出谋取世界霸权的迹象,因此发表这段演讲的最有可能是当时的美国总统 罗斯福,故答案为 C 项;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排除 A 项;威尔逊在一战结束 时提出十四点计划,主张实现世界和平,排除 B 项;尼克松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提出尼克松 主义,主张美国在全球的战略收缩,排除 D 项。 14.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写于 1898 年)中记载:“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 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 后来,他又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 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由此可知,下 列认识最正确的是 A. 《戊戌政变记》真实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情况 B.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举国沸腾、人们纷纷上书言事 C. 第一手史料 可信度会受作者情感与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D 梁启超所写《戊戌政变记》比其他史料具有更高可信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来看,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戊戌 政变记》,其可信度也受到作者情感与动机等因素的影响,故答案为 C 项;《戊戌政变记》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情况,但材料反映的是作者梁启超反思其也有不真实的成 分,排除 A 项;B 项是《戊戌政变记》所记,但与真实情况有差距,排除;材料没有比较《戊 戌政变记》与其他史料的可信度,排除 D 项。 15.如图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村童闹学图》摹本。有人认为这是典型的宋代风俗画风格, 描绘了村野风物人情;有人则认为画中情节反映了宋代村学管理比较松散的事实。对这副画 作的不同解读,最能说明 的A. 绘画作品不能够反映社会现实 B. 特定的研究视角影响历史解释 C. 历史研究要以可靠史料为依据 D. 历史 真相永远无法得到澄清清清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有人认为这是典型的宋代风俗画风格,描绘了村野风物人情;有人则 认为画中情节反映了宋代村学管理比较松散的事实”可以看出,从不同角度解读该画,会得 出不同的结论,说明特定的研究视角影响历史解释,故答案为 B 项;A、D 项说法绝对,均排 除;材料探讨的不是历史研究中的史料取舍问题,排除 C 项。 第Ⅱ卷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起步就生机勃勃的希腊文化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汲取古代东方 尤其是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形成的一种多元开放型文化。……远 在爱琴文明时期,克里特就凭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成为地中海区域的商贸中心。公元前 8 世 纪开始,由于古希腊本土人口过剩,耕地不足,希腊开始大规模向海外殖民。它直接加强了 希腊人与东方古国的联系。在希波战争中,波斯军队充当了东方文化向希腊传播的主力。亚 历山大东征时,因其老师亚里士多德对印度哲学极感兴趣,便把一些印度人带回希腊,使希 腊更多地了解到印度哲学。……到东方游历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许多著名的学者、文人外 出汲取了大量先进的古代东方文化,促进了希腊文化的繁荣。 ——摘编自解晓毅《古希腊文化的东方之源——试论古代东方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希腊文化的特点及古代东方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影响途经。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是中外关系史上的两件大事。可以 说,在这一时期,近代西方主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大都传到了中国。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在传入 的西方近代知识和理念的同时,也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去。中国的哲学、文 学、历史等社会科学知识,以及造纸、印刷、农艺、饲养、医学、药物、数学、天文、造船、 建筑乃至诸工百艺,都引起了西方传教士浓厚的兴趣。他们不遗余力地翻译、评介这些浓缩 了中华几千年文明的精华,以滋补处于起步阶段的西方近代社会。儒家典籍和随后传至欧洲 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在欧洲的上层社会和知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狄德罗主持的百 科全书派,热心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将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理想,作为无神论 或自然神论的有力武器。直至 1789 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著名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还可以看到孔子思想的影响。 ——摘编自陈梧桐、彭勇《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欧文化交流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当时法国启蒙思想家大力推崇中国儒家文化? 材料三 为博取列强的好感,日本政府于 1881 年开始在东京建造具有欧洲文艺复兴风格 的鹿鸣馆。政府经常在此举办一些欧式娱乐活动以取悦列强,从而掀起了席卷全国的欧化风 潮,直至九十年代初,其余风流韵犹绵延不绝。为达到修约目的,急于取媚于外,以鹿鸣馆 为主要舞台的欧化表演达到了夸张的地步。例如伊藤博文首相于 1887 年 4 月在鹿鸣馆举办大 型化装舞会,参加者达四百人,伊藤本人化装成威尼斯贵族,山县有朋化装成幕末藩兵的模 样,而三岛通庸警察总监则装扮成一个日本古代武将,就连内大臣三条实美的夫人也打扮成 乡下姑娘赶来助兴。这类活动将政府欧化表演推向高潮,从生活习惯、服饰的欧化,到戏剧、 美术等文艺方面的欧化改良,甚至出现了语言拉丁化、改良人种的主张。 ——摘编自张国义《论鹿鸣馆时代日本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 (4)根据材料三,你如何看待当时日本的“鹿鸣馆现象”? (5)综合以上内容,你从文明交流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特点:多元开放。 途径:商贸、海外殖民、战争、游历。 (2)特点:传教士是文化交流主要媒介;双向交流;内容广泛;欧洲受益更大。 (3)理解:启蒙思想家借助或改造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某些理论,作为抨击教会、反对封建制 度的有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 (4)看待: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日本盲目西化,学习西方庸俗化;缺乏民族自信,自我贬低 以博取列强好感。(5)启示:积极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身;借鉴外来文明成果,要立足本 国国情,不能割裂自己的传统;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进步。 【解析】 【分析】 【详解】(1)古希腊文化的特点根据“它是在汲取古代东方尤其是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的基 础上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形成的一种多元开放型文化”可以看出是多元开放。古代东方文化对 希腊文化的影响途经,根据“克里特就凭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成为地中海区域的商贸中 心”“希腊开始大规模向海外殖民。它直接加强了希腊人与东方古国的联系”“在希波战争 中,波斯军队充当了东方文化向希腊传播的主力”“到东方游历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等信 息可以分析得出包括商贸、海外殖民、战争、游历。 (2)这一时期中欧文化交流 特点,根据“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在传入西方近代知识和理念的 同时,也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去”可以看出传教士是文化交流主要媒介; 根据“儒家典籍和随后传至欧洲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在欧洲的上层社会和知识界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可以看出双向交流和内容广泛;根据“直至 1789 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著名的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还可以看到孔子思想的影响”可以看出欧洲受益更大。 (3)如何理解当时法国启蒙思想家大力推崇中国儒家文化,应当联系所学当时欧洲的社会状 况,从启蒙思想家为了抨击教会、反对封建制度,从而借助或改造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某些理 论作为思想武器来回答。 (4)对于当时日本的“鹿鸣馆现象”,可以根据“为博取列强的好感”“政府经常在此举办 一些欧式娱乐活动以取悦列强”“这类活动将政府欧化表演推向高潮,从生活习惯、服饰的 欧化,到戏剧、美术等文艺方面的欧化改良,甚至出现了语言拉丁化、改良人种的主张”等 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反映出当时日本盲目西化、缺乏民族自信、自我贬低以博取列强好感等 方面来回答。 (5)从文明交流中得到的启示,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积极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 明成果、借鉴外来文明成果要立足本国国情、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进步等方面来 回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 1405—1433 年,中国的郑和就奉命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进行了远洋航行。郑 和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海口和东非沿岸,是人类航海史上 的的创举。对于郑和的航海,梁启超作了这样的评论: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 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 达嘉马(达·伽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 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 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 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历史知识,简要解释“中国为何在郑和航海之后再无这样的创举”。 【答案】原因: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社会相对稳定,传统的小农经济持 续发展;郑和航海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联系,寻求奇珍异宝,政治目的大 于经济目的;后来航海带来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政府不再组织大规模航海活动。郑和下西 洋深层驱动力不足,也无长远目标。而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时代,当时西欧社会商品经 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西欧生产力发展引起了社会剧烈变化;持续远航目的是为追求 金银财富、开拓新市场、传播宗教、寻找新航路等;航海探险也得到了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王 室的支持。哥伦布等人远航的内部驱动力较大,追逐物质利益,航海具有持久性。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 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 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可以看出,梁启超提出的问题是“中国为 何在郑和航海之后再无这样的创举”。在确定论题后可以联系所学,从中外不同的社会状况和 航海的目的,如中国国力强盛、社会相对稳定,传统的小农经济持续发展,航海目的主要是 宣扬国威,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导致财政负担日益加重难以为继;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远航目的是为追求金银财富、开拓新市场、传播宗教、寻找新航路等,从而哥伦布等 人远航的内部驱动力较大。据此可以分析得出“中国为何在郑和航海之后再无这样的创举” 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 世纪 葡萄牙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 门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商站。 16 世纪 中期 西班牙占领中南美洲地区,屠杀印第安人,带来的传染病导致大量土著 居民丧生。 16、17 世纪 西班牙在殖民地开采的黄金、白银超过当时世界总产量的 2/3。 荷兰、英国、法国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17 世纪 英国和法国成为主要的贩卖奴隶的国家,导致非洲大量精壮劳动力丧失。 18 世纪 中期 英法为争夺殖民霸权,进行多次斗争,英国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 1500—1 800 年 美洲和大洋洲有近 1 亿人因传染病丧生,传染病造成原住民的人口大量 减少和原有社会的解体。 英国钢铁产量与棉布产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产量的总和。19 世纪 中期 1845 年英国输华商品增长一倍半,中国出口多为工业原料和土特产品。 英国资本大量涌入拉丁美洲,一战前夕增加到 10 亿英镑。19 世纪 晚期 甲午战争后,列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路矿和办厂权。 20 世纪 初期 英国在印度的投资总额达到 4.5 亿英镑,铁路线增至 4 万多公里。 一战前 夕 欧美工业国家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主题,自拟一个 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评分标准 等级 答题情况具体描述 一 论题明确,材料运用充分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认识有高度,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二 论题明确,运用大部分材料,史论结合,论证较充分,有一定 认识,逻辑较严谨,表述较清晰。 三 论题比较明确,只运用少部分材料,史论结合,论证较充分,有一定的认识,逻辑较严谨,表述较清晰。 四 没有提出论题或论题不明确,运用材料不完整,史实缺失或错误,论证不充分,认识欠缺或错误,逻辑不严谨,表述不清晰。 【解析】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然后,围绕“枪炮、 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自拟一个论题,该论题必须明确;再次,结合所学知识对 该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论题”,依据材料信息“英法 为争夺殖民霸权,进行多次斗争,英国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美洲和大洋洲有近 1 亿 人因传染病丧生,传染病造成原住民的人口大量减少和原有社会的解体”“英国钢铁产量与 棉布产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产量的总和”“1845 年英国输华商品增长一倍半,中国出口多 为工业原料和土特产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殖民扩张促使世界市场形成。“论证”,依据 所学知识从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后的扩张带来的双重作用等角度分析论证即可。 的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