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暑假准高三预热训练卷 02
历史
(考试时间:90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第 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商周公卿在传世文献和标准器铭文中有 200 多位,其中姓氏可考 65 位。其中商代公卿中异姓和同姓的
百分比分别是 34.78%、21.05%、而西周异、同姓公卿分别为 34.78%、65.22%。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
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这说明了
A.“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界限分明
C.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D.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逐步形成
【答案】D
【解析】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于夏朝,与材料中“商周公卿”不符,故 A 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
表里而非界限分明,与材料中“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不符,故 B
项错误;中央集权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故 C 项错误;家国一体与材料中“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
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相符,故 D 项正确。
2.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言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
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
A.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
B.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
D.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
【答案】D
【解析】君主专制制度自秦朝确立后不断加强,从材料中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
于明。”可以看出,言谏制度的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故答案为 D 项。从“言谏是以匡正君
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来看,A 项错误,排除;言谏制度的消亡与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无关,排除 B 项;C项中的“有效”说法绝对,从言谏制度的结果来看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排除。
3.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B.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答案】A
【解析】根据“身率妻子”“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可知,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都记述
了夫妻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故选 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铁犁牛耕技术,排除 B;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
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
无法体现,排除 C;战国时期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形成,排除 D。
4.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
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解析】从“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
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说明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在北方产生重大影响,故 C 项正确;A 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只是反映南方喝茶的习俗在北方
产生重大影响,无法体现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排除 B 项;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经济水平已超
越北方,D 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5.汉至隋唐,弹琴的儒者多是经过世族家教门风滋养、承续累世经学的贵族,“琴者,禁也”和“以琴正心”
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这表明A.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
B.儒学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C.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世家大族是传承经学的主体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琴者,禁也” “以琴正心”体现儒家提倡古琴的“禁”,主要是因为儒家认为音乐的首要功能
是教化,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A 项正确。题干信息强调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与
时代精神无关,排除 B。理学产生于宋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题干体现弹琴的儒者是经过世族家教
门风滋养、承续累世经学的贵族,而没有体现世家大族是传承经学的主体,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
答案选 A。
6.宋元至明清,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变化如下表。这突出反映了
时期 宋元 明清
形象特点 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 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
A.佛教融入中国,影响艺术形象塑造
B.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重视物质享受
C.市民阶层扩大,个性解放要求增强
D.儒家思想发展,封建伦理纲常加强
【答案】D
【解析】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物质享受逐步受到个人重视;话本、杂剧的兴起给民
众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更多选择;佛教的本土化趋势也影响到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
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个性解放;封建伦理纲常中对个人欲望的束缚和对“良知”的追求影响艺术
形象的塑造;小说、戏曲的多种表现手法使孙悟空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完善。故答案为 D 项。AB 项,两项所
述都是宋元时期孙悟空“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受,爱憎不鲜明”艺术形象形成的原因,排除;C 项,该项所
述是明清时期孙悟空“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艺术形象形成的原因,排除。
7.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 10 年,“天朝”50 余次,“中国”不满 10 次;道光
十六年(1836 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 次,“中国”5 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 次,“中国”14次,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天朝”体现了中国盲目自大的外交观念,而“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说明中国逐渐
形成了对等的外交观念,故本题答案选 D 项;A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B 项不选,
题干所说与洋务运动无关;C 项不选,题干所述与民族主权意识无关。
8.1875—1878 年的“丁戊奇荒”,造成 1000 余万人饿死,2000 余万灾民逃荒。郑观应在上海募捐的同时提
出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主张,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
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据材料可知
A.当时中国社会备荒机制不健全
B.郑观应最早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清政府救灾与防灾措施较完备
D.清政府借鉴西方慈善文化并已施行
【答案】A
【解析】从材料“1875—1878 年的‘丁戊奇荒’,造成 1000 余万人饿死,2000 余万灾民逃荒”中可以分析出,
“丁戊奇荒”造成了社会大的灾荒,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的社会备荒制度不完善,救灾和防灾措施不完善,故 A
项正确,C 项错误;B 项说法错误,错在“最早”;D 项说法错误,错在“已施行”。
9.下图是 1840—1894 年间洋(机)纱(此时国内也逐渐开始自己生产机纱)与土纱使用量情况表。这表
明当时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消费仍以土布为主
C.近代化因素在增加
D.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由图示可知,1840-1894 年间,土纱使用量在不断减少,洋(机)纱使用量在不断增加。这表明当
时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因素在不断增加,故 C 项正确;图示体现了自然经济在不断解体,A 项说法错误;数
据体现的是使用土纱为主,而不是土布,故 B 项错误;材料数据和国内市场不断扩大没有关系,故 D 项错
误。
10.1938 年 11 月下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新划分战区,增设指挥敌后战场作战的苏鲁战区和冀察战区,
以加强敌后游击作战;取消广州、西安、重庆各行营,改设桂林行营、天水行营(位于青海),统一指挥南
北两战场各地区之作战。材料反映出
A.抗日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B.国民政府的抗战转入防御阶段
C.国民政府对根据地发动进攻
D.游击战成为正面战场主要形式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增设了大量敌后战场,说明当时蒋介石已经认识到敌后战场的重要性,抗
战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故选择 A 选项;从 1938 年 10 月开始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B 选
项;国民政府设立敌后根据地并不是为了发动进攻,而是重视了敌后战场的重要性,故排除 C 选项;游击
战是共产党的主要作战形式,而正面战场主要是国民党,故排除 D 选项。
11.1953 年至 1957 年,我国生产资料在进口中所占比重年均达到 92.36%,高于经济恢复时期年均 84.7%的
水平;消费资料所占比重仅为 7.64%,较经济恢复时期的 15.3%有较大下降。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加大消费资料供给
B.经济建设深受外来模式影响
C.生产关系变革减少进口需求
D.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已经打破
【答案】B【解析】材料显示 1953-1957 年生产资料进口比重远远高于消费资料的进口比重,联系当时中国正进行一五
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才导致这种情况,根据所学知识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深受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故答案为 B。消费进口比重低说明国家减少了消费资料的供给,A 错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进口比重不会
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C 错误。1953-1957 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并没有打破,D 错误。
12.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进
入 21 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 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法总则》。这表明中国
A.制定了最完备的民法典
B.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C.经济发展助推法治建设
D.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
【答案】C
【解析】“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民法典的起草加快”“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一列法律
法规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主要由于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助推法制建设,C 正确。A 中最完
备说法绝对,排除。依法治国方略开始提出是 1997 年,B 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
D 错误。
13.据记载,伯里克利重建雅典卫城耗资巨大,保守派以浪费公款为名,让伯里克利下台。伯里克利在公
民大会上指出,重建卫城已为城邦带来了繁荣,如果雅典人认为他太过浪费,他将支付营造建筑物所需的
费用,但是刻上名字后的建筑物是属于他私人的,不再属于雅典人民。雅典人非常满意伯里克利的答复,
告诉他可以动用公库的财产。这一事件表明
A.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
B.雅典公民具有强烈的城邦意识
C.权力监督推动雅典民主制完善
D.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的局限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他将支付营造建筑物所需的费用,但是刻上名字后的建筑物是属于他私人的…告诉他可
以动用公库的财产”可知,雅典公民具有强烈的城邦意识,故选择 B 选项;材料只是提出公民在公民大会上
提出问题,并不能说明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故排除 A 选项;保守派并不是权力监督的主体,故排除 C
选项;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的主要局限性是行使公民权的只有少数自由人,重要官职没有掌握在普通公民手中,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D 选项。
14.罗马共和国时期产生的公民法在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
法规范则不够完善。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人与外邦人的诉讼案件不断增多,形成了万民法体
系。这主要表明,古代罗马
A.旧贵族的特权不断受到冲击
B.以扩大法律适用范围为宗旨
C.强化了对外邦人财产的保护
D.长期的实践促进了私法完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由材料可知,随着罗马帝国不断对外扩张,罗马人与外邦人的诉讼案件不
断增多。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万民法体系。因此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罗马法突破了公民法中私
法不完善的局限,注重调解经济和民事纠纷等。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冲击旧贵族特权,故 A 项不正
确;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下的各族人民,但 B 项以扩大法律适用范围为宗旨的说法错误;C 项强化了对
外邦人财产权利的保护说法片面。
15.某学校组织历史专题图片展览,下列四幅图片在同一橱窗展出。请你选择最合适的专题名称( )
A.人文主义与经济发展
B.新航路开辟的轨迹
C.人类世界是天主教的天地
D.人和世界的发现
【答案】D
【解析】前两幅图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属于人的发现,后三幅图是地理大发现,属于世界的发现,D 正
确。经济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A 错误。B 只代表后半部分信息。天主教不符合材料主旨,C 错误。
16.16 世纪中期,英国谷物价格上涨了 8 倍。1495 年,一个工人以 15 周的劳动就能挣得全家一年的口粮,
1564 年则要花 40 周的劳动,而到 1593 年,一个农业工人甚至成年累月地劳动也不能保证全家一年的口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萎缩使农产品供应出现不足
B.圈地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C.土地贵族对农业工人残酷的压榨
D.殖民掠夺加剧了货币的贬值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农业工人的困境,是因为谷物价格上涨幅度过大,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物价飞涨
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美洲金银涌入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故选 D 项;16 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
生,英国农业不断发展,故排除 A 项;根据材料中的“一个农业工人甚至成年累月地劳动”信息可排除 B 项;C 项
表述与谷物价格上涨无关,故排除 C 项。
17.《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 1688 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
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的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A.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
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688 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1689 年《权利法案》
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君主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不仅表现在当时实行君主立宪,还推动了英国社会
从封建到近代民主,故 C 项正确,B 项错误;A 项描述的是政变之后的权力分配,不符合题意;D 项是 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的状况,排除。
18.1875 年,法国议会以 353 对 352 票通过宪法修正案。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
其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一现象能够说明
当时法国(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B.不适合实行共和制度
C.启蒙运动思想动员充分
D.不同政治派别斗争激烈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议会中君主派势力强大,因而宪法没有明确宣布法国为共和政体,而是
含蓄地承认,这一现象说明当时法国不同政治派别斗争非常激烈,故答案为 D 项;这一现象与资本主义发
展速度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A 项;B 项中的“不适合”说法绝对,排除;启蒙运动在法国发展到高潮,思想
动员充分,排除 C 项。
19.1884 年 12 月,《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 WOLF 清新空
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
们免受粉尘的侵害,而且不会给看书、写作或睡眠带来任何不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环境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B.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
C.环境污染比其他国家更加严重
D.工业化导致环境问题凸显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佩戴 OLF 空气清新呼吸器”,“免受粉尘的侵害”等内容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环境污染
问题。故 D 正确。成为焦点过于绝对,而且材料中是广告并未出现媒体关注环境的信息.故 A 错误。技术革
命化解了环境危机中“化解了”过于绝对。故 B 错误。材料里未出现英国与其他国家对比的信息,无法体现
环境污染比他国更严重。故 C 错误。
20.如图是 20 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判断正
确的是
A.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B.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C.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20 世纪 50-70 年代世界政治呈现美苏两极格局,美苏对抗是主流,50
年代中国“一边倒”向苏联,与美国是敌对关系,60 年代中苏关系破裂,70 年代中美关系缓和,所以三幅图中始终对抗的甲丙分别是美国和苏联,乙是中国,因此 B 选项正确;在此时期日本长期追随美国,并非对
抗关系,A 选项错误;在此时期英法同属资本主义阵营,并非对抗关系,C 选项错误;50 年代日本追随美
国敌视中国,并非合作关系,D 选项错误。故选 B。
21.下图是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画中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箱子上写着“核
战争”),这反映出
A.美苏在核威胁下的理性外交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C.冷战时期美攻苏守态势形成
D.美苏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
【答案】A
【解析】从漫画中的“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等信息可以看出,美苏主张开展理性外交,避免核战争的爆
发。故答案为 A 项。漫画反映战争危险仍然存在,不能反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排除 B 项;材料
没有反映美苏在冷战中各自的地位,排除 C 项;D 项材料没有涉及,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22.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
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密切相关。新中产阶级“居
主导地位”的原因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中产阶级划分标准发生改变
C.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
D.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
【答案】D
【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导致传统制造业衰落,服务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信息,故A项错误;此时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并没有变化,故 B 项错误;材料中
论述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没有体现出西方社会贫富差距缩小的信息,C错误。
23.20 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人的头脑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千千万万个印象,“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
无数微尘”,文学作品应该“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
种运动模式”。该作家主张
A.弘扬启蒙时代理性精神
B.以写实手法来塑造人物
C.注重描写社会底层心声
D.发掘人内心深处的奥秘
【答案】D
【解析】材料文字“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
模式”即意识的流动,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创造出了“意识流”这种心理小说的形式,故 D 项正确;材料中不是
理性思维模式故 A 错误;B和C属于现实主义写法,不符合题意。
24.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全球经济进行治理。到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
组建“七国集团”主导了全球经济治理,到 1999 年成立了有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参加的“二十国集团”。这反映
了
A.发展中国家开始崛起
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C.美国丧失经济霸主地位
D.世界格局由单极走向多极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世界愈发呈现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特征,而这种抱团行为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
发展趋势,故选 B。发展中国家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已经开始崛起,且材料还包含了发达国家的“七国集
团”,排除 A;美国现今为止,依然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排除 C;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趋势,而不是
政治发展趋势,排除 D。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25—26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7—29 题为
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37 分。25.(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
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从秦汉到
明清绵延不绝,与印度、波斯等古代诸帝国,通过不断地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
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
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如族群的迁徒、多民族的融合、各种宗教的传播、艺术的相互影响、物
种与技术的交换、风俗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等,都是经过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带来的结果。
——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等
材料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明晰和相应举措的出台,国内外将“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战后复兴
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的说法也日益增多。国内媒体多从经济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
产生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西方学者和媒体则多从政治与安全视角出发,
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国际力量中心转移背景下,中国经营势力范围、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政治安全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是共同发展的战略,不针对第三方,不经营势力范围。相比之下,马歇尔计划则
在援助中附加了诸多不平等条件,获得干预西欧各国内部经济政策的有力手段。与马歇尔计划相比,“一带
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需要应对沿线国家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还面临诸多域外因素的干扰。“一带一路”倡议
已经获得沿线各国政府层面的积极表态,但在学者和民众层面认知度并不高。
——摘编自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特征,并从全球视野的角度说明古代丝绸
之路开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答案】(1)特征:古代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往长久不衰;互动贯穿于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始终。意
义:加强了中国与欧亚非等国家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
整合;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互动促进了全球文明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是一部人类文
明交往与联系的全球史。
(2)同:两者都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两者在不同时期都扩大了倡议国在国际上的政治
经济影响力。
异:“一带一路”倡议国以共同发展为根本属性,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以务实合作为导向;马歇尔计划是一项
政治与安全战略,美国通过附加条件的援助,开始了与苏联的冷战进程。(3)问题:沿线国家充满多样性和异质性,对中国具有不同的认知,经济、政治和安全风险大;面临的国
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学者和民众层面认知度较低。方法:宣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
精神;通过各种国际研讨会、中外联合课题研究等形式增加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加快推进框架下
的具体合作,用实际合作成果向外部世界展示其共同发展的根本属性。
【解析】本题结合热点考察古今丝绸之路,既有横向对比,又有纵向对比。第一问中的特征和第二问中的
异同点结合材料基本可以解答。第三问更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开放性试题特征。
【详解】
(1)第一小问,古代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特征: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
趋频繁。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从秦汉到明清绵延不绝”可以得出古代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
往长久不衰的特征;从“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
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可知丝绸之路互动贯穿于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始终的特征。
第一问中的第二小问,从全球视野的角度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从“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
之路”可知古代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欧亚非等国家的往来;从“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可知古代
丝绸之路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从“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可知古代丝绸之路有利于世界走向联合;
从“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可知扩大人们的交流范
围;从“经过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可知丝绸之路促进全球文明的进步,是人类文明交往的典范。
(2)相同点: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产生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和所
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从“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国际力量中心转移背景
下,中国经营势力范围、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政治安全战略和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在不同时期都扩大了倡
议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影响力。
不同点:从“倡议首先是共同发展的战略,不针对第三方,不经营势力范围”可知“一带一路”以共同发展为根
本属性,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以务实合作为导向;从“马歇尔计划则在援助中附加了诸多不平等条件,获得
干预西欧各国内部经济政策的有力手段”可知马歇尔计划是一项政治与安全战略,美国通过附加条件的援助,
开始了与苏联的冷战进程。
(3)从“西方学者和媒体则多从政治与安全视角出发”可知西方学者和民众认知度较低;从“需要应对沿线国
家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可知沿线国家充满多样性和异质性,对中国具有不同的认知,经济、政治和安全风险
大;从“面临诸多域外因素的干扰”可知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解决方法:通过各种国际研讨会、中外联合课题研究等形式增加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宣扬中国古
代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加快推进框架下的具体合作,用实际合作成果向外部世界展示其共同发展的根本属性。
2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有一条贯穿古代中国和近代欧洲的鲜明主线: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从
伏義到牛顿,有一群不同年代、不同信仰和不同国家的“夸父”们前赴后继地“追逐太阳”,不断改变着人类的
命运。
——摘自隋云鹏《夸父追日:从伏義到牛顿——兼论理性主义的发展》
解读材料,围绕人类“追逐太阳”的主题,自拟题目,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可以选择二位或二位以上“夸
父”,也可以选择一个时代,或以古今结合、中外关联进行整体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一:论题:近代以来科学理论的突破不断改变着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
论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第一次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为人类打开了通往自然科学的大门,引起了人
类对宇宙认识的革命,人们的世界观也因此发生重大变化。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给人类
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自信,为人们打破宗教和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同时,鼓励人们以理性和
科学的精神认识自然和社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 19 世纪末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极大扩展了物理学应用的领域,描绘了一个崭新的宏观世界,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构成现代
物理学支柱之一。
总之,伟大的科学家们为人类的进步和认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示例二:论题: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论述:近代以来,科技突飞猛进,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为机
器提供了蒸汽动力,推动了机器生产的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成为机器的主要
动力,并广泛用于生活领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
物工程等领域的突破,极大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总之,科学技术的发
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进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解析】“追逐太阳”、“不断改变着人类的命运”指追逐科学理论或科技的突破发展,使人类不断加深对自然
世界的认知,推动人类的进步,概括得出论题:近代以来科学理论的突破不断改变着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
知。论述:材料里有牛顿,往前联系哥白尼或伽利略,往后联系爱因斯坦或普朗克,找到这些“夸父”后,再
联系他们的科技成就以及影响进行论述。观点要鲜明,史实要准确,史论要结合。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以下 3 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医疗机构, 可分为中央和地方医疗机构。中央的医疗机构有三个部门,一是掌管全国医
疗卫生工作的太医署,二是为帝王诊疗服务的尚药局,三是为太子治病保健的药藏局。地方医疗机构根据
人口数量不同,其设置规模也各不相同。唐代制定了对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管理的法律制度,仅对因医致
死伤(医疗事故)与借医行骗(非法行医或诈骗)等情况作了详细规定,还专门对妨害卫生,诸如卖假药、毒药
等也作了专门规定。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的处罚也有一整套措施。
——摘编自徐正东、邓盛木、刘博《唐代医事管理与医疗机构设置制度初探》
材料二 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运行,主要通过建置机构的方式贯彻执行。宋代医政被称为鼎新革故的时
代,这一时期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医政建设呈现出空前活跃状态,医疗福利制度较之前朝
重视宫廷医疗向平民医疗转移。在此基础上,以促进医疗福利制度的有效实施为目的,针对皇族及官员、
军人士兵、平民百姓等三大社会阶层建立医疗机构,施以医疗福利。同时政府通过抑巫扬医、培养人才、
检束医官等方式加强医疗人员管理,保障医疗福利制度得以贯彻落实。
——摘编自杜菁《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医疗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医疗福利制度加以解读。
【答案】(1)政府重视,从中央和地方设置专门的医疗机构;出台医疗法律法律。
(2)背景: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央集权加强;讲求仁政治国;理学的兴起,强调人
的社会责任感。
特点:实施福利;加强对医疗人员管理;趋向平民化。
作用:有利于保障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唐代的医疗机构, 可分为中央和地方医疗机构”、“唐代制定了对于医
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管理的法律制度,仅对因医致死伤(医疗事故)与借医行骗(非法行医或诈骗)等情况作了
详细规定,还专门对妨害卫生,诸如卖假药、毒药等也作了专门规定”概括得出:从中央和地方设置专门的
医疗机构、出台医疗法律法律等。
(2)“解读”,根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特点和作用三个角度分析。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
商品经济的繁荣、中央集权加强、讲求仁政治国、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等角度分析;特点,依据材料信息“医疗福利制度较之前朝重视宫廷医疗向平民医疗转移” 、“针对皇族及官员、军人士兵、平民百姓等三
大社会阶层建立医疗机构,施以医疗福利”、 “政府通过抑巫扬医、培养人才、检束医官等方式加强医疗人
员管理,保障医疗福利制度得以贯彻落实”从趋向平民化、实施医疗福利、加强对医疗人员管理等角度分析;
作用,依据材料信息“医疗福利制度较之前朝重视宫廷医疗向平民医疗转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保障社
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等角度分析。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中美国宣战时,将自己描绘为受害者,无端遭受了日本袭击,正义战争神话因此很快流行起来。
民众相信国家,认为美国经济军事的强大是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之上的,不愿承认自己被政府操纵或误导,不愿
承认他们为之献出生命、金钱和感情的战争是不正义的。当时是战争状态,如果有人对指挥官或军队提出批
评,无异于叛国行为。然而,普通民众却没有注意到早在 19 世纪,美国就已插手夏威夷岛屿事务:1854 年美国
海军强迫日本开放;1898 年的美西战争后,菲律宾成为美国的殖民地。二战总体上可以说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但美军 1944 年对德国的文化名城德累斯顿进行的大轰炸等并不是正义的,杜鲁门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的
决定是否恰当也一直有不同的声音。
——摘编自陈春华胡亚敏《西方的正义战争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伊拉克战争中的运用》
(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民众盲信政府“正义战争神话”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中美国对日宣战的原因。
【答案】(1)正义战争论的流行;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战时对指挥官或军队提出批评,被视为叛国行为;
民众愿意相信国家,不愿承认自已被政府操纵或误导.不愿承认他们为之献出生命.金钱和感情的战争是不正
义的。
(2)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损害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出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发展和称霸世界的战略
考量。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中“(美国)将自己描绘为受害者,无端遭受了日本袭击,正义战争神话因此很
快流行起来”可知,正义战争论的流行;根据“民众相信国家,认为美国经济军事的强大是建立在正义的基础
之上的,不愿承认自己被政府操纵或误导,不愿承认他们为之献出生命、金钱和感情的战争是不正义的”,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民众盲信政府“正义战争神话”的原因有,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民众愿意相信国
家,不愿承认自已被政府操纵或误导,不愿承认他们为之献出生命、金钱和感情的战争是不正义的;根据
材料中“(二战中)如果有人对指挥官或军队提出批评,无异于叛国行为”可知,战时对指挥官或军队提出批
评,被视为叛国行为。
(2)原因:根据材料中“美军 1944 年对德国的文化名城德累斯顿进行的大轰炸等并不是正义的,杜鲁门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的决定是否恰当也一直有不同的声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中美国对日宣战的主要
原因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损害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同时也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发展和称霸世界
的战略有关。
29.(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伍连德,1879 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03 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7 年回国。1910 年 11
月,东三省鼠疫大流行,清政府命伍连德前往东北主持瘟疫扑灭工作。伍连德经过科学调查,查清了此次
瘟疫的原因。他大力破除旧的习俗,采取科学的方法,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东北瘟疫得到控制。此后,
清政府决定成立由伍连德负责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这是我国最早的防疫机构,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
的专业队伍。鉴于当时国内缺少专业的医学刊物,1915 年,伍连德创办了我国医学界的权威刊物《中华医
学杂志》,次年成立中华医学会。1930 年,全国防疫总所在上海成立,在伍连德的努力下,接收了全国各地
海关的防疫站,从而结束了由西方人担任中国检疫机构领导的时代。伍连德在数十年的医疗卫生生涯中,
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专著多部,享誉海内外。
——摘编自黄増章《中国流行病学的开拓者——伍连德》
(1)根据材料,概括伍连德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伍连德取得上述历史贡献的原因。
【答案】(1)扑灭东北鼠疫,挽救人民生命;成立防疫机构,培训防疫队伍;创立专业医学机构,创办医
学刊物,提高医学水平;收回海关检疫权利,维护国家主权;著书立说,学术成就突出。
(2)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政府的支持;观念的更新,采取科学的方法;爱国心的驱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难度较小。伍连德是我国著名的生理学家,
观其一生,饱含着家国情怀。
(1)问提取材料的信息,进行语言概括即可。“东三省鼠疫大流行,清政府命伍连德前往东北主持瘟疫扑
灭工作……东北瘟疫得到控制”得出扑灭东北鼠疫,挽救人民生命。“清政府决定成立由伍连德负责的东三省
防疫事务总处,这是我国最早的防疫机构”得出成立防疫机构,培训防疫队伍。“伍连德创办了我国医学界的
权威刊物《中华医学杂志》,次年成立中华医学会”得出创办医学刊物,提高医学水平。“结束了由西方人担
任中国检疫机构领导的时代”得出收回海关检疫权利,维护国家主权。还有著书立说等。
(2)依据材料对伍连德生平的介绍及所作事业采取的方法进行提炼,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受到良好的
专业教育;政府的支持;观念的更新,采取科学的方法;爱国心的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