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重难点: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高考历史重难点: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ID:285941

大小:403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12-0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易错点 1 不能准确把握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它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性安 排、渠道和形式来实现。下列相关制度建于 1954 年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错解】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全面把握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果学生不能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体现人民主权的原则” “建于 1954 年”,即会错选C 项。 【正解】A 【解题思路】A 选项,1954 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成为中国的根本政 治制度,符合题意,正确;B 选项,1949 年第一届政协召开代行人大职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形成;C 选项,1947 年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建立,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这一制度, 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繁荣,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错误;D 选项,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 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错误。 比较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性质 发展演变 意义 备注 人 民 代 表 根本的政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 共 同 构 成 了大会制度 治制度 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的建立 设的基础 中 共 领 导 的 多 党 合 作 和 政 治 协商制度 政党制度 1949 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 立这一制度;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的召开,正式确立这一制度;1956 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标志着这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 议政的热情,开创了 群策群力、共同建设 国家的新局面 民 族 区 域 自治制度 民族制度 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这一制度;五个 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建 立,实践了这一制度 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 作主的愿望,加强了 民族团结,促进了民 族繁荣 新 中 国 民 主 政 治 体 制 的 基本框架 (2019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高三联考)1954 年 6 月,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完成,参加选举的选民占 登记选民总数的 86%。6 月至 8 月,逐级召开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出出席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 表,最后选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226 人。这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建立在直接民主基础之上 B.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 C.标志着中国迈入社会主义 D.发扬了政治协商的优点 【答案】B 【解析】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经过逐级选举选出来的,属于间接民主,而非直接民主,故排除 A 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经由全国大多数人民逐级选举选出,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故选 B 项; 标志着中国迈入社会主义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故排除 C 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是政治协商会议,故排 除 D 项。 易错点 2 不能准确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的职能在“五四宪法”制定时,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毛泽东认为把 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 A.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 B.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互补性 C.民主集中制成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D.政协制度不符合我国的国情 【错解】B 或 D 【错因分析】如果学生审题不清,或者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的职能与地位区分不清,均会错选。1949 年 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为统一战线组织,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正解】A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不再代行人大的职能,故 A 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政治协商会议的 地位问题,没有涉及政协与人大的互补和人大制度缺陷问题,故 B 项错误;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的 组织原则,C 项错误。政协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D 项错误。 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区别 1.性质不同。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它 不是国家机构。全国人大是我国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二者共同构成 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2.职能不同。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履行最高立法权、 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以及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3.产生和组成方式不同。人民政协由上一届委员会协商决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 士、民间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华侨的代表以及特邀人士组成。人民 代表大会由人大代表组成,县级和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由下级人大 间接选举产生。 (2019 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1954 年 12 月 19 日,毛泽东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政协工作时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 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 一战线组织。”同年 12 月 21 日至 25 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 程》。这表明 A.政协与人大、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确立 B.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 C.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54 年 12 月 19 日”“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 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 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代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故选择 B 选项;政协与人 大、政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制约关系,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故排除 A 选项;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 体的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实行是在 1949 年召开的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故排除 C、D 选项。 易错点 3 不能全面理解“一国两制” 有学者指出:“正确认识一国与两制的关系,还须处理好两制间的关系。香港、内地两制之间的确存在很 多差异,这些差异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短期不易消融,但又都受到宪法和基本法的保护,在一国 之内长期共存。”这表明“一国两制”在实施过程中 A.求大同、存大异 B.求大同、存小异 C.模糊性、长期性 D.理想化、实践难 【错解】B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没有准确把握“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一国两制”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 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现行社会 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如果对此理解不清,就容易错选 B 项。 【正解】A【解题思路】材料认为,对“一国两制”的理解除了保持“大局”即认识到“一国”是大前提外,还要认 识到“两制”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且还会长期存在,故在实施“一国两制”中须“求大同,存大异”,A 正 确。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异不属于“存小异”范畴,排除 B。C、D 说法不符合“一国两制”方针的原则和实 践,排除。 全面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基本内涵 (1)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前提。 (2)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3)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 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可以有自己的军队,但没有外交权。 2.重要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国家学说。 (2)“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 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造成的不良后果。 (3)“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为解决 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评价:“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据中国的历史、现实状况提出的一个全 新的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指导思想,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针。 (2019 届福建省南平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综合质量检查)1982 年 7 月,蒋经国在悼念蒋介石的文章中 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 于国家。”这表明 A.海峡两岸开始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B.闽台交流增进了民族情感 C.蒋经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D.台湾当局认可“一国两制”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 献于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蒋经国作为败退台湾的蒋介石的儿子希望自己的“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 在”即回到大陆,材料还强调了蒋经国的“民族感情”“奉献于国家”的精神,这是坚持“一个中国”立场 的表现。故答案为 C 项。A 项,根据所学可知,海峡两岸结束军事对抗是在 1979 年元旦,大陆停止炮击金 门,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 项,根据所学可知,蒋介石是浙江人,而闽是福建,材料没有反映闽台 之间交流的信息点,排除;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易错点 4 不能全面把握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 郭溪土在《试论周恩来“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中指出:“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 新的变化。……1955 年,周恩来在作《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和平解放台 湾的主张。”这表明我国政府 A.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确立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政策 C.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 D.对台政策灵活务实积极主动 【错解】B 或 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把握海峡两岸关系的演变。1979 年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 和平方式统一祖国,20 世纪 80 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如果对此理解不清,就容易错选 B 项或 C 项。 【正解】D 【解题思路】A 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解决的是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和平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故 A 项错误。B 项,1979 年,解放军宣布停止炮轰金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时 间不符,故 B 项错误。C 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时间为20 世纪 80 年代初,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D 项,国内外形势发生许多变化之际,周恩来提出了和平解放的主张,可见对台政策的灵活积极。故 D 项正 确。图示法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019 年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高考文综考前冲刺)下表反映了 1991—1993 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 资情况。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企业数量 合同金额(亿美元) 占台湾地区对外投资比例 1991 1735 13.90 9.52 1992 6430 55.43 21.78 1993 10945 99.03 65.60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C.“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 D.“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92 年和 1993 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与 1991 年相比有大幅增长,这主要 是因为 1992 年两岸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因此 D 选项正确。A 项错误,《告台湾同胞书》 的发表于 1979 年;B 选项错误,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于 1987 年;C 选项错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易错点 5 不能准确区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 毛泽东在《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 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 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下列外交政策中最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错解】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把握不准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指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另 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 各国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一边倒”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求同存异指 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求同是让彼此间更加的亲近、友善,存异是让彼此间更加的宽容、尊重。如果 对这些概念理解不清,就会出现错选。 【正解】A 【解题思路】材料反映的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 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故 A 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 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 B;一边倒指坚定地站在 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 C;求同存异指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D 项。 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 解决的问题 内容 影响“另起炉灶” 如何对待国民党 政府的外交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 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 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建新的 平等外交关系 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 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 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 打 扫 干 净 屋子再请客” 如何对待以美国 为首的资本主义 国家 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 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 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 权,奠定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建 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如何对待以苏联 为首的社会主义 国家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 主义阵营一边 使我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 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这三大外交政策都是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 主权而提出的,这些外交政策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 (2019 届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方针其实质 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 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由此可知“一边倒” A.保证了中国外交的独立性 B.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孤立 C.表明中国对国际局势的态度 D.强化了意识形态的外交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边倒”外交政策“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 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可见中国对国际局势的态度,更主张独立自主,选 项 C 正确;实行“一边倒”有利于中国外交的独立性,但不是“保证”,A 项错误;由于实行“一边倒”,西 方国家加剧了对中国的政治孤立,而不是“打破”政治孤立,B 项错误;虽然“一边倒”体现了意识形态外 交,但与材料所强调的主题不相符合,D 项错误。 易错点 6 不能全面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949—1978 年,中国外交方式中体现得比较明显的是结盟外交、斗争外交、革命外交;1978—2012 年,合作外交、融入外交、和平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三个关键词,相比于前 30 年,这一时期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 国际体系。中国外交策略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不结盟思想深入人心 【错解】C 或 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认识不清。 【正解】B 【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变化,经济建设 取代阶级斗争成为国内政治的焦点,也改变了外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中国对外战略和外交事务由前 30 年 争取维护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安全转变成为经济建设服务。故答案为 B 项。A 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 题是外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项,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会改变,排除;D 项, 不结盟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不是外交策略改变的主要原因,排除。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中国就同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登上国际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 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是新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加的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 在两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外交政策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了新中国的独 立自主的外交。 2.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成就 (1)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1972 年,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3)1972 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4)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 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如: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而斗争。 (2)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 2001 年 10 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 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做出了重大贡献。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如 2001 年中国、俄罗斯等六国 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2019 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三次模拟)下表是特定时间中“国际国内”密切联系的重大历史事件,促成 这一联系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变化决定国际变化 B.国际变化影响国内变化 C.意识形态差异根本不同 D.国家利益决定国际联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材料“新中国建立、中苏建交、《告台湾同胞书》、中美建交”反映了新中 国、苏联、美国的国家利益决定了中苏、中美关系的变化,故 D 正确;中国国内的变化并不是国际变化的 决定性因素,故 A 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国内变化与国际变化的紧密联系,不是国际变化影响国内变化,故 B 排除;当时中苏意识形态相同,故 C 排除。 【记忆点一】比较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1.相似点 (1)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2)都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 2.不同点 (1)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议会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 (2)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资产阶级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 和活动。 (3)政党在政权中的活动方式不同。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资产 阶级议会制则采取两党制或多党制的轮流执政的制度。 (4)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人大代表代 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权力主体是人民;资产阶级议会制中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 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记忆点二】1954 年宪法与共同纲领的异同 项目 共同纲领 1954 年宪法 相 同 点 都为新中国的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以及宪法保障;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以 及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 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夕 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经济得到恢 复发展,“一五”计划顺利开展 目的 巩固民主革命成果,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加强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调动 人民的积极性 制定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体现原则 人民民主的原则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特点 具有过渡性、革命性,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总结,体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 会主义过渡的特点,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的意义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具有人民民主和社会主 义的特点 不 同 点 作用 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记忆点三】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原因、教训 1.曲折历程(1)初步奠基(1949—1954 年):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 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基本形成(1954—1957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3)严重破坏(1957—1976 年):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4)发展完善(1976 年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全面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 治体制改革,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原因 (1)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根深蒂固。 (2)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受到公民文化素质的制约。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的,缺乏经验。 3.从“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 (1)从“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 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 (2)从“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后果来看,民主法制不健全带来的后果极其严重。在“文化大革 命”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及党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带来的后果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 必要性,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也使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巨。 (3)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还在于我国长期存在封建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长期的经济落后造成人民 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另外,世界上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显得更加必要。 【记忆点四】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异同 1.相同点: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2.不同点 项目 特别行政区 民族自治地方 设立目的 实现中国和平统一 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 享有权力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有一定的自治权社会制度 仍是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设立区域 港、澳、台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主要作用 祖国和平统一 各民族共同繁荣 【记忆点五】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保证。 (2)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 拒的历史潮流。 (3)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 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尤其是国民党、亲民党等访问大陆,使台湾人民对大陆的了解逐渐增多。 (4)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也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5)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2.不利因素 (1)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益嚣张,给两岸关系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 (2)日本、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反共拒和” 政策,是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巨大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3)海峡两岸的民间沟通还不充分等。 【记忆点六】全面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1)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2)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3)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 (1)1953 年 12 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2)1954 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 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特点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 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平等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关 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 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 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5.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记忆点七】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 形态强加于人。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 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1.(2019 年江苏卷)1949 年 10 月 3 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 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世界处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 峙时期,而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方,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新中国的说法是错误的,D 选项符合题 意。A、B、C 选项说法是符合史实的,排除。 2.(2019 年北京卷)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 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 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毛泽东主要论述了中共与党外人士及民主党派的合作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 有《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由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贤达人士共同制定;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 色的新型政党制度。①③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没有体现政党制度的特点。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 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与材料强调的“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的主旨不符。综上所述,①③符合 题意,故选 C 项。3.(2019 年 4 月浙江选考)请看下图报影,下列项中对该报章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 B.北京市人大、政协等相关政权组织已经产生 C.北京市人民政府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正式成立 D.该消息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 【答案】A 【解析】图片报纸中规定印刷牌匾中“北平”改为北京,说明北京将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故 A 项正确。新 中国成立之初没有人大,是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故 B 项错误。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于 1949 年 1 月,故 C 错误。1949 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正式将北平改为北京,并确定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首都,故 D 项错误。 4.(2019 年北京卷)1972 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 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 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中国将香港、澳门问题定性为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不属于通商所谓的“殖民地”范畴,从而有利于避免其他敌对势力的干涉,掌握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主动权,故选 B 项;新中 国从建立伊始就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排除 A 项;1972 年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故排除 C 项;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都是在 90 年代,故排除 D 项。 5.著名报人徐铸成回忆道,对于《共同纲领》不提社会主义的疑问,周恩来解释说,今天应集中力量于新 民主主义建设,发展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在内的四种经济成分。如过早写出社会主义,易在国内外引起误会。 周恩来的解释在当时有利于 A.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建设新中国 B.推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 C.落实“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尽快结束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局面 【答案】A 【解析】“今天应集中力量于新民主主义建设,发展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在内的四种经济成分。如过早写出社 会主义,易在国内外引起误会”,这说明周恩来的解释在当时有利于避免误会,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建设新 中国,故 A 项正确;《共同纲领》的提出是在 1949 年 9 月,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是在 1953 年,故 B 项错 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于 1956 年,故 C 项错误;1954 年政协结束代行人大职能的局面,D 项错误。 6.1954 年 6 月 16 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 的人数达 1.5 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由此说明 A.群众参政能力大为提高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建立 C.人民民主意识显著增强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参加讨论宪法草案的人数“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人民民主 意识、参政意识增强。故 C 项正确。A 项,材料没有涉及群众的参政能力,排除;B 项,解放战争时期,为 了打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全体中国人民在内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排除; D 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建国时确立的,排除。 7.1958 年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 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到 1961 年改为只打宣传弹。这表明A.新中国逐渐确立和平统一中国的方针 B.炮战是两岸保持联系的特殊方式 C.“一国两制”的提出势在必行 D.两岸交往的坚冰逐渐打破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岸从炮战不断到只打宣传弹,说明了炮弹是两岸保持联系的特殊方式,故选择 B 选项;材料主旨是两岸虽并没有进行良性交往,但是战争的火苗已然熄灭,材料中两岸并没有进行和解, 关系只是较之前更好,还没有达到和平程度,故排除 A、D 选项;“一国两制”的正式提出时间为 1982 年, 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C 选项。 8.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各种国际力量分化重组。毛泽东同志冷静分析形势,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 战略思想。即通过依靠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对两个超级大 国的霸权主义。“两个中间地带”思想提出的背景是 A.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支援中国建设 B.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新中国建交 C.新中国周边的外交环境逐渐恶化 D.团结欧洲和亚非拉国家共同反对霸权主义 【答案】C 【解析】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并没有支援中国建设,排除 A;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 与新中国建交是在 1972 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B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中苏关系 恶化,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外交环境的恶化使中国改变了传统的外交方针,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 思想,故 C 正确;团结欧洲、亚非拉国家共同反对霸权主义,这是目的而不是背景,排除 D。 9.1955 年 8 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举行,至 1970 年会谈共进行了 136 次。中方代表 是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美方代表是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双方就彼此关注的问题进行接触和交换意 见。中美大使级谈判 A.反映国际形势逐步缓和 B.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改变 C.体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 D.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 【答案】C【解析】中美大使级会谈由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和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负责,在两大阵营对峙的 背景下,这说明了中国外交的灵活性,故 C 项正确;此时的国际形势既紧张又缓和,故 A 项错误;中国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没有改变,故 B 项错误;1972 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故 D 项错误。 10.2000 年 11 月,中国首次提出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得到东盟与会领导人的积极回应。2010 年 1 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这表明中国 A.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B.主要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建立外交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下的经济合作 D.与世界经济正式实现了国际接轨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区域的合作,没有体现出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排除 A。材料看不出中国 主要是致力于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排除 B。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是积极融入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现了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下的经济合作特征,C 正确。材料看不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接轨,排除 D。 11.政权建设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48 年)3 月 29 日,第一届国民大会在南京国民大会堂开幕。会议法定代表总额为 3045 人, 共选出代表 2961 人,总计报到代表 2878 人。本次国大的唯一任务是选举总统与副总统,但是国民党籍代 表总嫌国大的权力过小,亟思有所修正,在国大开幕后,他们首先动议修改国大“议事规则”,增加了国大“得 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检讨国是,并得提出质询建议”的规定。为此,国大连续多日听取国民政府各部门负责 人的施政报告,并进行质询。 4 月 18 日,国大通过《动员裁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总统在动员找乱时期,为避免国家或人民遭造紧 急危难,或应付财政经济上重大变故,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动员裁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或由立法院咨请总统宣告之。”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 材料三 1954 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 类别 政府 党派 团体 驻区机 关 工人 文 教 卫 生 私 营 工 商业 少 数 民 族 宗教 街 道 居 民 人数 9 6 4 8 53 24 13 13 4 42 比例 5.11% 3.41% 2.29% 4.55% 30.11% 13.64% 7.39% 7.39% 2.27% 23.86% (1)归纳材料一中政权构想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对第一届国民大会作简要评价。 (2)概括材料三中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1)特点:具有分权色彩;中西结合;体现人民主权。 评价:抗战结束后,国内民主运动兴起;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由选举产生,体现一定的民主性;国民大 会修改“议事规则”,增加权利,这是民主化的表现。当时正是内战时期,国民大会通过《动员拨乱时期临 时条款》,增加总统的特别权力,目的是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这说明国民大会不代表人民的利益。 (2)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 作用:集中人民的意志,充分保障了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真正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最高地位的是国民大会,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特点;国民大会下 面是政府,政府又分为考试院、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监察院,这五权分立体现了分权的色彩;其中 立法院、行政院和司法院,体现了西方的三权分立的色彩,与中国国情结合变为五权分立,体现了中西结 合等角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1948 年)3 月 29 日,第一届国民大会在 南京国民大会堂开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 年抗战结束后,国内民主运动兴起;从代表的产生层面看, “共选出代表 2961 人,总计报到代表 2878 人”可知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由选举产生,体现一定的民主 性;“他们首先动议修改国大‘议事规则’,增加了国大‘得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检讨国是,并得提出质询 建议’的规定”可知国民大会修改“议事规则”,增加权利,这是民主化的表现;“4 月 18 日,国大通过 《动员裁乱时期临时条款》”及条款内容增加总统的权利可知,目的是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这说明国民 大会不代表人民的利益等角度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参会的代表有政府、党派、团体、驻区机关、工人、文教卫生、私营 工商业、少数民族、宗教、街道居民等,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的特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有政府、党派、团体、工人、宗教等社会不同阶层、 不同团体,这体现了人大制度的广泛性特点,有利于集中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充分保障了人民通过各级人 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通过材料中的人民代表大会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推动 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建设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章节 摘录 条约关系 1868 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卸任,恰逢清政府想要“笼络”各国,因此受聘为中国特使, 率团访问欧美。2 月,蒲安臣未经授权,与美国国务卿签订条约,有利于美国人在华传教、 办学和招收华工 民国初年 1913 年 3 月,美国驻华代办卫理以“美国是共和国之母”等理由建议政府承认袁世凯政权。 5 月,威尔逊上任后,不顾他国反对,率先单独承认袁政府;10 月,袁唆使军警强迫国会 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后,立即驰电表示祝贺;袁图谋复辟帝制时,竟也荒唐地予以支持 战时盟友 1939 年 2 月,中美《桐油借款合同》达成,美方借款 2500 万美元给中国,中方于 1944 年元旦前以桐油偿债。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之后华锡借款,钨砂借款相继出台, 并在国际上引起连锁反应 好事多磨 20 世纪 90 年代,为扭转贸易逆差,美国多次以知识产权问题为由挑起纠纷,苛求中国在 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保护水平。在三轮漫长而紧张的谈判中,中方既针锋相对地拟定反 报复清单,但也做出相应承诺,并加大立法、执法力度,表明了妥善解决争端的意愿和决 心。双方最终于 96 年 6 月达成协议,贸易战化险为夷 ——摘编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进行简要 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始终以国家利益为基本出发点。 阐述:晚清时期,美国或直接出兵(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或假意从中调停(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或提 出门户开放政策,都是为了扩大在华政治、经济特权,满足本国资产阶级获得原料产地、商品、资本输出市场的需要。辛亥革命后,美国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制造“非袁世凯不可”的舆论,随后率先承认袁 政府,趁机索取新的利权。袁世凯死后,为了抵制日本的扩张,美国支持直系军阀吴佩孚。随着国民革命 军北伐的节节胜利,蒋介石不断排斥异己、强化自身权力,美国转而扶植蒋介石,正式承认南京国民政府; 为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向中国提供大量战略物资,发表《开罗宣言》,投放原子弹等,加 速抗战胜利进程。二战后,为了在与苏的争霸中占据优势,美国长期奉行“扶蒋反共”政策,对新中国进 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在中国周边制造事端,干涉台湾问题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在国际机 构中合法席位的恢复。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滞胀”现象凸显,并深陷越战泥潭,在争霸中处于守势, 因此改善与新中国的关系。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美国一方面与中国建立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这增进了 两国的共同利益;但另一方面又试图对中国的发展势头加以遏制,防止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 (本示例罗列了近现代各时期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因及表现,学生仅需从其中两个或以上阶段展开论述 即可。本则示例内容加以采撷,亦可以支撑“美国长期奉行‘以华制华’的侵略政策”、“历史上中美两国 既有对立,又有合作”等论题) 示例二 论题: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使近现代中国由“不平等的屈辱外交”逐渐走向“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阐述:近代前期,晚清统治者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近代外交观念和世界意识严重缺 乏,尽管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一局面,但已经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中国在一场场侵略战 争后,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承认清政 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试图换取列强的支持;袁世凯、张作霖、吴佩孚等北洋军阀,先后充当 列强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在列强的支持下专制独裁、割据混战。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汪精卫等新军 阀得到列强支持,抗战期间,汪精卫叛国投敌,建立亲日伪政权;蒋介石在战后与美签订《中美友好通商 航海条例》,使美国获得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特权。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 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可;以负责任的大国身份出席一系列国际会议,推动第三 世界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 边外交,推动新型区域合作,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围绕“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首先拟定论题,如: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始 终以国家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然后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近现代各时期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相关史实进 行简要阐述。如“条约关系”对应的即是晚清时期,美国为了扩大在华政治、经济特权,满足本国资产阶 级获得原料产地、商品、资本输出市场的需要,或直接出兵,或假意从中调停,或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战 时盟友”对应的是抗战时期,美国为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向中国提供大量战略物资,发表《开罗宣言》,投放原子弹等,加速抗战的胜利进程。“好事多磨”对应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发 展势头,防止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多次以知识产权问题为由挑起纠纷。另外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也可以 从国家实力方面拟订论题,如: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使近现代中国由“不平等的屈辱外交”逐渐走向“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然后,结合近现代中国外交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即可。注意:论题一定要明确,阐述 至少使用两则史实,史论结合。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