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重难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高考历史重难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ID:285944

大小:183.5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12-0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易错点 1 不能全面理解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下图反映了 1920—1929 年美国工资指数和生产指数的变动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A.工人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政府适度干预推动了生产发展 C.经济危机爆发的因素日积月累 D.工人生活水平未获得提高 【错解】B 或 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在于不能全面分析材料,对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认识不清。这一题属于折 线图的数据比较题,首先考生要看到图表中的工人工资指数与生产指数所代表的是哪条折线,然后对比两 条折线和四个选项,逐个对比选项中的说法和折线图展示出来的信息,只有完全符合才是正确选项,比如, A 中的“同步增长”、B 中的“政府适度干预”、D 中的“未获得提高”都是与史实或折线图不符合的,应该 排除。 【正解】C 【解题思路】由 1920—1929 年美国工资指数和生产指数的变动情况图可以看出,美国生产指数的增长远远 高于工资指数的增长,这就导致工人的实际购买力远远低于商品的提供能力,从而导致供求关系严重失衡, 所以容易诱发经济危机,故 C 项正确。图示中的工人收入远低于经济增长,故 A 排除;题干没有提到政府 的干预,故排除 B;由图示看,工人的实际收入总体上是提高的,所以不能说生活水平没有获得提高,故排 除 D。 全面理解 1929—1933 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原因 (1)直接原因: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其他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市场相对狭小;分期付款过度膨胀,银行信贷泛滥;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 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2.标志(导火线):1929 年 10 月下旬,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 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 4.特点: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首先爆发于美国,随后 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具有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的特点。 5.影响 (1)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家降低工人工资、提高捐税等,大大激化了 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2)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加紧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 地人民更为强烈的反抗,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另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展 开了激烈的经济战。处于不利地位的德、日等国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加紧对外扩张,使世界的紧张局势 进一步恶化。 (2019 届河北衡水中学高三期中)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 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 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 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 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 年经济危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促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 产生了强烈的质疑,上述材料所述现象即是此种情况的反映,故 A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 年 是国民党统治前期,资本主义这时期在中国短暂发展,而不是举步维艰,故 B 选项不符合史实;南京国民 政府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它的政策不会倡导走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故 C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还未被广泛接受,且马克思主义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消灭资 本主义,不是节制的资本主义,故 D 选项错误。 易错点 2 不能全面把握罗斯福新政 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分析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 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威克特认为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A.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 B.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 D.具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表现 【错解】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全面理解罗斯福新政以及对材料信息理解不到位。D 项本身说法错误,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正解】C 【解题思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通过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体现的是“让普通阶层的 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的说法,C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立法干预经济无关,A 选项排除。 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是对工业的干预,B 选项排除。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 选项排除。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新理论: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 (2)新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经济运行机制调整为:市场自我调节+国家 行政直接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新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使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 起点。 (4)新制度:罗斯福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延长资本主义生命的可行途径。2.影响 (1)渡过危机: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2)维护民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了民主制度。 (3)改变生活: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如政府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4)创新体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9 届四川高考模拟)资中筠在《美国十讲》中指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 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 应急性的、试验性的。”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 A.基于实际的灵活性 B.整顿措施的系统性 C.脱离理论的盲目性 D.取得成功的偶然性 【答案】A 【解析】根据“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可知, 罗斯福的行政是基于实际的政策,具有灵活性,故选 A 项;根据“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 作为基础”可知系统性的说法错误,故排除 B 项;罗斯福新政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不代表其具有脱离理论 的盲目性,故排除 C 项;偶然性的说法无法体现,故排除 D 项。 易错点 3 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认识不全面 自 1979 年开始,英国政府对部分国有企业股份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发售,使拥有企业股份的股民从 1979 年的 300 万增加到 1997 年的 1000 万。由此可知,英国 A.放弃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解决了国有企业资金困难 C.借鉴了罗斯福新政的经验 D.增强了市场经济的自由化 【错解】A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从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70 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理论。1979 年撒切尔夫人上台,英国政府放弃 凯恩斯主义,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让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强调市场竞争作用,减少政 府干预经济的活动,但这不意味着政府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 【正解】D 【解题思路】对部分国有企业股份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发售,缩小国有化规模,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增强了市场经济的自由化程度。故答案为 D 项。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放弃,排除 A 项;这一 措施的目的是缩小国有化规模,而不是解决资金困难,排除 B 项;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英 国的这一措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 C 项。 全面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表现 (1)生产力发展: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美国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 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3)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的进步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4)阶级关系的变化:由于股票的分散和“新中间阶层”的兴起,阶级对立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2.影响因素 (1)根本原因:科技革命与生产力的发展。 (2)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经济危机和战争的影响,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 (4)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 (5)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新要求。 3.认识 (1)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是资本主义为克服危机,缓和矛盾 而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 (2)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3)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进行自我调节,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为了与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较量而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好的经验。 (2019 届湖南高考模拟)如表美国就业部门构成的变化 物质生产部门 年份 总计 农业 工业 服务部门 1950 100 12.1 36 51.9 1960 100 9.2 34.2 56.6 1970 100 4.7 31.7 63.6 1980 100 3.6 27.4 69 1984 100 3.4 25.5 71.1 据上表可知,战后美国 A.产业结构的日益优化趋势增强 B.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已丧失 C.知识经济的地位日益突出 D.在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美国二战以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也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 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战后美国的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 得出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C 选项错误,知识经济地位日益突出是在 90 年代表现出来。D 选项错 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易错点 4 对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政策认识不清 以下材料说明A.自由放任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国家干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货币政策促使经济不断发展 D.经济发展促使经济理论创新 【错解】A、B 或 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政策和理论理解不清,试题难度一般,解 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应清楚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属于资本主义发展的 不同阶段的指导思想。 【正解】D 【解题思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指导思想,自由主义是伴随第一次 工业革命产生的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后的产物,二战结束后开始大规模应用,说明 经济发展促使经济理论创新,D 选项符合题意。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A 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国 家干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结论,B 选项排除。材料与货币政策无关,C 选项排除。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经济政策 1.重商主义:盛行于 17—18 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展开对外贸 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 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自由主义: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 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 19 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凯恩斯主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被称为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形成于罗斯福新政中,二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大规 模推行。 4.混合经济政策:20 世纪 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2019 届江西高考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买求 材料 下表是西方重要经济学出版物一览表 时间 作者 出版物 出版物主要内容 1664 年 托马斯·孟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 的财》 贸易顺差是国家致的唯一手段主张从事转口贸易 1776 年 亚当·斯密 《国富论》 人的本性是利已的,如果人的经济活动不受干预, 在价格机制引导下,公民与国家都将受益。 1849 年 罗伯特·欧文 《新道德世界书》 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论证了理性社会制度的合理 性和必然性。 1867 年 卡尔·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研究资本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问题,对资本主义进 行了彻底的批判 1936 年 约翰•梅纳德•凯 恩斯 《通论》 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失业增加和经济表退,市场机 制不能使经济体系实现自我调节 1962 年 米尔顿·弗里德 曼 《资本主义与自由》 国家集权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是弊多利少的,应尽可 能地通过市场和价格制度来调节经济。 ——摘编自哈里·兰德斯等《经济思想史》 材料介绍了西方部分重要经济学书籍的出版情况,其中蕴含着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诸多信息,从材料中提 炼一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一 信息:西方经济理论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 说明:①1500 年以来,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急需资本的原始积累,在这一背景下,重商主义理论 随之诞生,它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实现贸易顺差,积累金银财富。②1765 年后,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其生 产力大大提高,要求更广阔的市场,于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随之出现,它主张放弃国家干预,实行自由竞 争。③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性经济大危机重创资本主义国家,原有自由主义理论失灵,凯恩斯主义出现, 他主张通过国家干预,促进就业,推动有效需求的形成,以恢复经济的生产,缓解危机。结论:西欧各时期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促使经济理论的更新,由此可见经济理论的形成深受时代发展潮 流的影响。 示例二 信息:20 世纪 60 年代新自由主义(或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提出预示着西方经济政策的调整。 说明:①二战后,西方各国用凯恩斯主义指导经济发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取得良好效果,但政府 开支增加,导致通货膨胀的出现,为经济政策的调整埋下了伏笔。②20 世纪 60 年代,弗德里曼针对国家干 预过多,提出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强调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为西方各国经济政策调整提供 理论基础。③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等国家出现“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失灵,各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采 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缓解了危机。 结论:因此,弗德里曼意识到凯恩斯主义的缺陷,提出了新的经济理论,为西方各国调整经济政策,恢复 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答案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解析】材料表格中的信息说明不同时期,西方重要经济学出版物不同,说明经济理论在不断更新,据此 得出论题即信息:西方经济理论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论述时抓几个关节点,如 1664 年属于新航路开辟 后的殖民扩张时期,1776 年属于工业革命开始后,1936 年是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分别概括出这几个 时期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论述即可。最后总结、升华,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理论都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受时代潮流的影响。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其他论题也可以,言之有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可。 【记忆点一】全面理解胡佛的政策 1.概况 (1)前期:胡佛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只有管得少,才能管得好,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否决国会的 经济方案,还采用“自愿原则”应对危机,在 1930 年大幅度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高筑关税壁垒,加剧了 世界经济危机,这种自由放任政策结果使美国经济掉入了“沟底”。1932 年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失业人数 日益增加。 (2)后期:为了赢得选举,胡佛采取了两大举措:一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贷 款;二是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但他依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 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结果并未缓解危机。 2.结果:胡佛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已不是原来严格意义上的传统自由放任政策,对于减轻危机的确起过一 定作用,但是他依然是把自由竞争、自由调节、自由放任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并未摆脱自由放任的旧模 式。这种杯水车薪的措施,根本无法阻止形势的恶化,危机仍在发展,民众苦不堪言。3.失败原因 (1)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制度,自身可以进行调节, 因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但是自由放任造成的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内 的无政府状态,使经济长期处于混乱、失衡的状况,从而无法摆脱危机。 (2)胡佛在三十年代大危机期间屡次否认危机的原因在于美国自身,而把危机说成是由于外部原因所致。 如果认为危机的根源不在美国国内,胡佛也就绝不可能采取任何大的行动来改善和修补美国本身的经济制 度,也绝不可能采取任何含有大变革意义的反危机措施;即使迫于恶劣的经济形势而采取了某些措施,也 不可能真正治愈或战胜这场危机。这也是胡佛的反危机措施之所以不疼不痒、缩手缩脚,以致最终彻底失 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记忆点二】罗斯福新政内容 1.一个理念: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尽快摆脱危机。 2.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33—1935 年,着重于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提出复兴经济的法案和计划。 (2)第二阶段:1936—1939 年,着重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3.三个方面(3R) (1)救济(Relief):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2)复兴(Recovery):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 (3)改革(Reform):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4.五个项目 项目 结果与影响 整顿财政金融 恢复了银行的信用,促进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复兴工业 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竞争 调整农业政策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提高并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推行社会福利 客观上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稳定了社会秩序 强化社会立法 使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保障工人基本权利,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 【记忆点三】罗斯福新政“新”的表现及成功的原因 1.“新”的表现 (1)新的理论: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实践。 (2)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 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具体 体现。 (4)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二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2.新政成功的原因 (1)新政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始终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 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和销售的矛盾常常导致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资产阶级千方 百计地寻找出路,罗斯福新政反映了这种要求。 (2)美国经济实力雄厚,给予了罗斯福政府足够的财政支持,如给农民发放补贴、兴建公共工程等。 (3)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 (4)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 (5)20 世纪 30 年代,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特别是凯恩斯主义,为新政做了理论上的论证。 【记忆点四】多元史观评价罗斯福新政 1.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缓解了经济危机,探索出了 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 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和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罗斯福新政中的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 保证了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 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共同反映出社会主 义与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借鉴,这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记忆点五】20 世纪以来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 1.“自由放任”政策:从 20 世纪初到罗斯福新政前夕,美国一直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主要靠市场的自 我调节作用管理经济。 2.凯恩斯主义:从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主要实行凯恩斯主义,国家大力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3.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政策:主要实行货币主义和供给主义,国家减小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4.20 世纪 90 年代的经济政策:美国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政策,既不完全自由放任,也不过度干 预经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1.(2019 年海南卷,19,2 分)1933 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在会议中, 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的繁荣, 主张降低关税。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是因为 A.国家干预尚未成为西方经济政策的主流 B.与会国没有合作意愿 C.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同 D.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 【答案】D 【解析】伦敦世界经济会议,英国希望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希望英国的领导作用随着旧的世界 金融体系一齐垮台,自己另起炉灶。这实际上是英美双方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而对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一 次争夺。故本题选 D。国家干预是否主流与英美的争夺不直接相关,排除 A 项;题干中只呈现了英美争端, 并没有表达出其他国家的意愿,故排除 B 项;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应该是一样的,故排除 C 项。 2.(2019 新课标全国卷Ⅲ,35,4 分)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 2.6%下 降到 1.3%,物价上涨了 1 倍。1981 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与发 展,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导致出现“滞胀”的现象。这一时期密特朗进一 步实行国有化措施,必然会恶化经济形势,A 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物价上涨,B、C 项排除。放弃经 济自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 项排除。 3.在 1929 年夏季的三个月中,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威斯汀豪斯公司的股票从 151 上升到 286,通用电气公司 的股票从 268 上升到 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 165 上升到 258。这表明 A.美国电气、钢铁等新兴工业发展较快B.垄断组织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 C.“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了消费市场 D.经济“繁荣”促使股票投机活跃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短时间内纽约股票交易所股市“繁荣”,股票价格高涨,结合材料时间“1929 年夏季”, 联系所学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前夕,美国经济“繁荣”促使股票投机活跃,故答案为 D 项。当时钢铁工业 并非属于新型工业,排除 A 项;材料并未涉及垄断组织,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消费市场的状况,排除 C 项。 4.1930 年,胡佛政府成立失业救济局,实行轮流工作制度,要求公务员每年无薪休假一个月,以缓解就业 压力。这些措施说明 A.胡佛仍坚持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 B.胡佛试图以控制生产缓解经济危机 C.新政使得全国经济一片繁荣景象 D.胡佛开始对经济实行一定的干预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胡佛政府采取一些措施以缓解就业压力,说明胡佛开始对经济实行一定的干预。 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胡佛对经济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不是继续坚持自由放任 主义经济政策;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胡佛政府采取一些措施缓解就业压力,并非控制生产;C 选项错 误,材料体现的是胡佛政府的经济措施,不是罗斯福新政。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5.罗斯福就任伊始即表示:“我们的国际贸易关系虽然非常重要,但在迫切性和必要性上必须从属于健全 国民经济的任务。我主张采取切合实际的政策,分清轻重缓急。我一定要竭尽一切努力通过国际经济调整 来恢复同世界各地的贸易,但是国内的紧急状况是等不得贸易上的成就的。”这表明,罗斯福 A.力图缓和紧张的国际关系 B.对外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C.主张建立国际协调对话机制 D.致力于国内经济的调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但在迫切性和必要性上必须从属于健全国民经济的任务”“但是国内的紧急状况是等不 得贸易上的成就的”可知罗斯福将发展国际贸易放在调整国内经济之后,致力于国内经济的调整,故 D 正确;根据材料“我主张采取切合实际的政策,分清轻重缓急”“但是国内的紧急状况是等不得贸易上的成就 的”可知罗斯福认为此时“最急”的是国内经济,应该首先调整国内经济然后缓和国际关系,故排除 A;根 据材料“我一定要竭尽一切努力通过国际经济调整来恢复同世界各地的贸易”可知罗斯福不主张对外推行 贸易保护主义,故 B 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罗斯福处理国际贸易的主张和措施,故排除 C。 6.20 世纪初美国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期,在联邦政府建议下国会相继通过大量的经济方面立法,如 《工厂检查法》《纯净食品和药物法》《肉食检查法》《童工法》等,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政府职能不断扩大 C.三权分立体制遭到破坏 D.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答案】B 【解析】在美国联邦政府建议下国会相继通过大量的经济方面立法,这说明美国联邦政府权力涉入立法领 域,即美国政府职能不断扩大,故 B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对立法的干预,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涉 及行政权的扩大,还不能说明三权分立体制遭到破坏,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阶级矛盾,故 D 项错误。 7.1936 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迎合了西方各国当时的需要,相当迅速地为英、美等国 的经济学界所接受,称之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革命”的革 命。这一理论 A.是对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革命 B.促使西方“混合经济”模式出现 C.是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完善 D.推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经济”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是对西方传统的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完全不相同的理论,故 A 项正确。“混合经济”模式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故 B 项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福利制度,故 C 项错误。“新经济”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故 D 项错误。所以选 A。 8.1970 年,美国最富有的 5%的家庭占用全部社会财富的 58%,而处于社会下层的 50%的家庭只占全社会 财富的 3%。此现象 A.是战后美国经济黄金时代的必然结果B.是引发 1973 年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 C.是美国经济出现“滞涨”的突出表现 D.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指的是美国 1970 年代明显的贫富差距,这会导致产销矛盾加剧,所以 B 说法正确。财富集 中到少数人手里是社会分配中的不平等,并非战后美国经济黄金时代的必然结果,A 项错误;这种贫富悬殊 现象是经济危机的原因而非表现,C 项错误;美国国内分配不公正不是全球联系加强导致的,所以 D 项错误。 9.1981 至 1987 年,某国政府将 1/3 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国有企业的职工减员 60 万人。到 1988 年,国 有企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 11.5%下降到的 6.5%。这种情况应该发生于 A.致力于欧洲一体化的德国 B.力图摆脱经济滞涨的英国 C.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日本 D.赫鲁晓夫领导之下的苏联 【答案】B 【解析】二战后,英国信奉凯恩斯主义,实施国家干预经济,采取私人企业和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和 市场经济相结合,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放弃凯恩斯主义使国家资本比重下降,故答案为 B。二战后德国实行 社会市场经济,没有对联邦德国进行大规模的国有化改革,所以不符合题意,A 错误。日本实行的是“统制 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市场调节为主的自由竞争机制,故 C 错误。赫鲁晓夫统治时期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与题干时间“1981—1987 年”不符,D 错误。 10.据美国商务部和电子协会 1998 年的统计,近几年信息技术成为美国雇佣职工最多的行业(约 1500 万 人),其职工工资比全国私营企业平均工资高出 73%,而传统制造业加在一起的就业人数不过 150 万,其产 值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8%,而与信息技术直接和间接有关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则高达 80%。据 此推知 A.信息技术比传统制造业地位更加重要 B.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传统制造业衰落 C.知识经济是美国走出困境的主要原因 D.自由主义思想促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发展的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发展高科技产业为特征的经济模式,C 选项符合题意。A 选项错在更加重要。B 错在逻辑,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一定 会导致传统制造业衰落,也会导致传统制造业升级更新。D 项错在时间,此时是 90 年代,美国经济指导思 想是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并不是自由主义。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有化曾经对饱受 30 年代大危机磨难的英国公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战后历次执政中,把公有制 视为党章灵魂的工党大力推行国有化以缩小贫富差别和阶级差别。国有公司数目不多,但拥有巨大的经济 实力,垄断了全部的电力、煤炭、铁路、邮政、电信,控制了造船、飞机制造和钢铁业的大部分。1979 年, 国有企业产值占 GDP 的 10.5%。同年,奉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的保守党领袖撒切尔首相上台后,开始国有 企业改革。1980 年,通过《竞争法》,取消国有企业垄断权。撒切尔政府推行三个阶段的私有化,先易后难, 分步推进,使国有企业由垄断行业的“看管者”向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者”过渡。 ——摘编自侯珺然《试论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等 材料二 1979 年 7 月,国务院下达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 5 份文件, 开启了国家层面的国有企业改革。 1987 年第一季度,预算内工业企业成本比上年同期上升 5%,亏损面增加 40%,财政收入下降 2.3%。 这似乎是经济滑坡的预兆。1987 年 5 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普遍推广承包经营责任制。 1994 年 11 月初,形成了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和《公司法》为依据的、并经国务院原则同意的 《关于选择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方案(草案)》。 ——摘编自汪海波《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进程(1979—2003 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二战后推行国有化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性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同之处,并说明其改革目标的不同。 【答案】(1)大危机的冲击;凯恩斯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工党执政;二战后恢复经济的需 要。 (2)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相同之处:都在经济遭遇重大困难的背景下进行;改革都按阶段分步推进;都注重运用法律法规,规 范改革行为;都注意引进竞争机制;都促进了经济增长,增加了财政收入。 改革目标不同:中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英国是完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国有化曾经对饱受 30 年代大危机磨难的英国公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可知原 因为大危机的冲击;“奉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的保守党领袖撒切尔首相上台后,开始国有企业改革”可知原因为工党执政;结合英国二战后的英国的经济发展原因可得出原因是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和二战后恢复经 济的需要。 (2)特征:根据材料“《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可知特征为扩大企业自主 权;根据材料“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普遍推广承包经营责任制”可知特征为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 分离;根据材料“《关于选择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方案(草案)》”可知特征为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 (3)相同之处:需要结合两国进行改革的原因、政策方式、干预手段和结果进行分析。改革目标的不同结 合两国的国家性质进行分析即可。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资本摧毁了传统社会,导致了社会的不确定性和革命的无序状态。19 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这既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也对资本构成一种莫大的威胁。没有一个有序的社会(市场),资本就很难正常运 作。这样,福利政策就开始了。早期的福利政策服务于资本,是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的产物。自上而下提 供的福利是为了预防工人运动,因此具有保守主义性质。进入 20 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大众民主扩展到更多 的社会群体,包括妇女和少数族群,福利的概念演变成一种“权利”的概念,即人人都应当享有的权利。 西方经济形态从原始资本主义演变到福利资本主义,是社会和政治改革的结果。国家在资本力量和社会力 量之间充当了协调者,从而保证了市场秩序,为资本的正常运作提供了政治和制度条件。 ——摘编自郑永年《国家与资本主义:西方经验》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 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西方福利制度的兴起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阐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社会主义运动的 兴起。为了缓和矛盾,缩小贫富差距,西方国家推行福利政策,尤其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建立“福利 国家”。“福利国家”的建立是资本主义国家运用国家财政政策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覆盖范围广,内容丰 富,推行福利政策有利于缓和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再发展。 综上,西方国家推行福利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解析】本题属于小论文形式的考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首先得出论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 进行分析。依据材料中“国家在资本力量和社会力量之间充当了协调者,从而保证了市场秩序,为资本的 正常运作提供了政治和制度条件”等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如下论题:西方福利制度的兴起有利于促进社会发 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