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神奇的纸》设计意图:活动设计的基础来源于幼儿身边的物品——纸。纸是幼儿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东西。幼儿常常用它来画画、写字、做手工作品。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在创造思维上有了明显地发展,他们已不满足于已经发现的几种玩法、用法,而是喜欢去探索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旧”的事物。例如:中班玩纸时,幼儿常用平面的纸折扇子;到了大班下学期,如果再请他们折扇子,则多数采用摺摺皱的方法。在剪、贴、画、折的各项活动中幼儿显示出很大的热情,根据幼儿的兴趣,我设计了“神奇的会站立的纸“这节课。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活动目标:1.探索纸不同的变化与承受图书重量的关系。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3.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活动准备:1.打印纸若干。2.图书多本3.小组记录表。活动过程: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呢?(幼儿自由回答,画画、折纸、玩游戏等等)。师:瞧,小朋友你们前面也有一张纸,它们都是躺着的,它们好想粘起来呀?你们能有什么方法帮助它们站起来吗?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1幼:把纸对折,然后竖起来,它就站起来了。幼:我把他折扇子那样折,折了三次,它就站起来了。幼:我把它卷起来,它就站起来了。3.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纸真的很神奇,纸通过了折纸、卷的方法,改变了它原来的形状之后,它就可以站起来了。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二、再次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1.这些纸要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它还邀请了一些图书和它一起来玩游戏,师:就是让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图书。2.幼儿猜测后,教师拿一本图书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图书的。3.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图书的数量。4.鼓励幼儿尝试。师:确实纸上能放图书,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图书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本图书。5.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师:四人一组试一试,每一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一个记,一个放,也可以轮流放。6.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7.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本图书。三、交流讨论,再次进行实验。1.设置挑战,再次尝试,比一比谁放的图书最多。2.师:怎样才能放更多的图书?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纸折的次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纸对齐折;先让纸自己能站稳,再小心地轻放图书,不能碰桌子。四、交流1.细心地用自己的方法对结果进行记录。师:把纸的折法记下来,把放积木的结果也记下来。2.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发现。 教学反思:纸”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东西,他们常常用它来画画、做手工作品等。可大班幼儿已有了明显创造性,他们喜欢去探索新的玩法、用法。因此在科学活动《神奇的会站立的纸》中,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了不同折法的纸所承受的力也不同的经验。首先,第一环节是让小朋友想办法怎样才能让纸站起来。因为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折纸经验,所以,这个环节对幼儿来说是不成问题的。果然,每个幼儿都能想出至少一种的方法,有的折了一个圆柱体、有的在纸的中间折了一个折痕、也有的索性折出了一个尖尖的宝塔……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已有的经验和具体的动手操作,去发现、去探究让纸站起来的方法。。接下来的一环节是让幼儿探索纸的承受力,把事先准备好的书放在折好的纸上,看看谁的纸承受的书最多。在活动中,孩子们兴致极高,都想试试是不是自己的纸承受的力量最大。然后请个别幼儿上来演示自己的方法。先完成的幼儿与同伴互相自主的交流、分享,共同探索纸的承受力,获取具体经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更换新的纸,因为在第一个环节中已经折过的纸有了折痕对承受能力有一定的影响,这样就影响了实验的结果。活动将近尾声时我请上来两名书放最多的幼儿进行比赛来选出一名最佳魔法师,下面的幼儿数着越来越多的书都兴奋不已,最多的是一位男孩子一共放了8本书。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这就激发了幼儿的强烈探索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