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增城中学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总结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州市增城中学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总结

ID:288550

大小:46.61 KB

页数:9页

时间:2009-09-1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广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会议材料 学习新理念 实践新课程 寻求新发展 ——广州市增城中学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总结 增城中学 陈艳芳 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往往是与教师的成长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逐步深入,教师如何理解与把握课程改革精神实质,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如何切实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是直接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几年来的新课程实验与探索,我们的深切感受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教师,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课改实验的成败系于教师。因此,促进教师发展是新课程实验稳步推进的成功之所在。 一、学习新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走向新课程,首先应将“着眼点”放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我们必须拓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引领渠道,依托各级专业机构,挖掘区域资源,丰富专业引领的内涵。 上级指导是依托。2003年广东省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广宁会议,学习南开大学马世力教授有关新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从2004至2006学年每一年暑假所有担任高一、高二的老师都积极参加由广州市教研室历史科组织的为期5天的新课程培训,如何琼老师的《对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评价建议”的解读》、广州大学李芳清老师的《感受新课程》、吴美娟老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李宪老师的《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黄牧航教授的《理想与现实的博弈》、刘良华、宾华、嵇成中、魏恤民等专家的报告都为我们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广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指导意见》等文件为新课程顺利推进提供了行动指南。广州市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由于贴近教师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实验的指导更具针对性,引领着我们的专业成长。增城市教研室历史科则把管理与引领相结合,以我校为新课程试点基地,通过反复的“聚焦课堂”的观摩与研讨,将对新课程实施情况的动态的跟踪管理定位于全面关注课堂学习的格局,为新课程实验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和优秀的案例。 理论学习是源泉。课程改革是一种有目标的历程,应由管理者、专家、教师共同承担,不能把其全部推给教师。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课程改革要实现专家引领,仍然十分困难。我们学校可以做到的就是一方面鼓励并创造条件让老师“走出去”学习与交流,如组织去深圳等先进的实验区进行课例观摩。另一方面,也将专家“请进来”,如我们曾有幸聆听了高林飙教授、黄牧航教授、马世力教授等专家的学术报告,让专家学术报告对教师实现高层次的智慧引领。而学校条件允许的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为我们购买了大量有关新课程的书籍,让读书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和专业成长的方式,让我们立足于专业成长和发展,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爱读书,勤读书,在理论学习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之水。在学校诸如读书演讲、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评比、读后感评比、读书积极分子评比等活动中,老师们获得了专业成长。 教育科研是路径。多年来,我校历史科组的老师还注意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科组共10位教师,一是有8位教师参加了广州市“十五”规划课题“中学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研究”的研究,学校成为实验课题的实验基地,科组老师是课题组的中坚力量,人人都有研究成果。二是全体老师参加了广州市教研室为期10年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在三个阶段的研究中我们科组老师都有成果获得了广州市的奖励。三是陈艳芳老师参加广州市教研室历史科“历史备考研究”的专项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中的应用》在《中学历史教学》发表。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在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中,不断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审视和建构自己的教学策略、方法、模式、风格,促进了自己的成长,也为我们顺利进入新课程做了坚实的铺垫。 二、实践新课程 对于新课程的到来,虽然我们不陌生不害怕,但是,真正进入新课程实践,我们又真实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所面临的诸多困难、问题与矛盾。如:教材内容多、要求高与课时不够的矛盾;初高中课程衔接断层,教学内容偏难偏深;教材时序性差,专题体例要求过高;教材偏重理论性,材料凌乱,历史的系统性不足;现有的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不适应课改的实际,师生面临压力大……。我校历史科组特别重视研究学校在新课程实验实践中所碰到的具体问题,为了应对并解决新课程带来的诸多问题,我们追求真实高效的课堂教学,力图打造精品课堂,以推动新课程实验的深化与发展,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1.积极拓展课程资源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新课程的实施,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也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 开发校本课程。我校历史科组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教师的实际,初步形成了包含方法篇、知识篇、能力篇三个系列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目前正着手方法篇、知识篇的开发,方法篇主要介绍历史学习的常规与方法,知识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人物春秋,向师生提供中外知名人物的事迹、著作和观点等;第二部分为热点直通车,摘取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历史分析或提供相关的理论观点;第三部分为“口号”历史,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口号”进行初步梳理,每一时期的“口号”能基本上反映出该时期的价值取向。 编制学案。“学案”即学习方案,是教师围绕学习目标,基于问题和任务设计的课堂学习导学材料。因为目前与高中新教材匹配的优质课程资源较少,因此,我校的尝试是通过编制学案,以情景、任务和问题,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讨、探索实践等活动主动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例1.历史学案编制子目:课标要求阐释;学思直通车;基础知识点过关;素质练功房;拓展与延伸。 2.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实践新课程,教师首先应将“切入点”放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在历史教学中,我校历史科组的教师有的尝试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注意为学生创设适合个别差异、满足个体学习需要的教学资源与教育环境;有的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制作、历史课件、历史漫画、历史网页、历史flash、历史调查、增城历史遗迹摄影等形式,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调节和控制,在主动学习,探究,体验合作的基础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的教师尝试让学生当“小老师”,有效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情趣性、自主性与探究性。 3.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灵活运用教材。在课标“一标多本”的框架下,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为我所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合、换、改、调,大胆删去非课标内容;增补、替换、更新有利于历史学习的知识;改动知识呈现方式、调整呈现顺序。 例2.必修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比较琐碎,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有较大的困难。课前我们了解到学生们知道古代的人物基本以流行的电影、电视主角为多,如杨继业、潘仁美等,而且学生们对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顺序较混乱,于是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一是补充了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顺序,增城人士崔与之担任宋朝的宰相,广东唐朝名相张九龄等,二是结合增城地方的行政区划变革讲地方行政制度转变,三是利用表格方式呈现中央、地方制度的演变过程,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学生兴致较高,感觉能够学以致用。 例3.必修一《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该课的教材知识体系安排的并不合理,将罗马法发展演变的过程与罗马法的内容完全分离了,我们在教学时,将原有体系打乱,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将罗马法的内容贯穿于罗马法的演变过程中,这样不仅能够节省课堂时间,而且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基础知识,形成整体认识。通过补充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材料分析、事物评价都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课标中要求“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但教材中没有相关的文字表述,我们结合了“大象版”资源进行增补,并适时进行拓展延伸:“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觉得对我国的法制改革有什么意义?”最后学生达成共识,能够把握住教材的现实意义。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提升。 贴近身边生活。“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 例4.在上《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课时,我们利用2006年11月20~24日增城市关于两会的相关报道,使学生通过直观方式进入现实中的民主政治生活。另布置学生课后访问我市人大代表杨爱华校长和政协常委朱可成老师,请他们谈谈是如何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的?并向他们了解增城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民主法制体系是怎样逐步完善的?请家住正果镇的同学谈增城市政府在建国以来如何促进广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村畲族村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的?引入学生身边的政治与生活能使课堂立刻变得鲜活、深刻,正如叶澜老师所认为的扎实的课会使学生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并在过程中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将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的尝试能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关心时政,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调动学习的兴趣,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发掘人文价值。新课程强调历史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发掘历史课程的人文价值,使历史教育的最核心功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落到实处,只有如此,历史教育才可能真正实现意义上的“树人”与“立人”。 例5.将新航路开辟时和郑和下西洋相比较,使学生在感受到明朝国力的强盛,郑和的伟大同时,清醒的认识到当时的中国人缺少海洋意识,缺少开拓海外的观念。当海洋的争夺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时,我们却仍然沉醉于昔日的繁华中。这样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思考民族的未来。 例6.讲到南京大屠杀时,如果在教学中一味的培养仇恨情绪,也不是一次成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如果老师进行理性的引导: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但是我们记住历史并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避免灾难的重演---实施所谓的“东京大屠杀”便不是正确的情感取向。我们需要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牢记历史但是不意味着去报复日本,而是要强大自己,用自己的力量去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全面及时反馈。“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我们科组以老师自编的学案为依托,设计了在课堂进行及时反馈的基础达标、能力提高、拓展延伸的多层次练习,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并且力争作业基本在堂内完成、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实现及时的课堂反馈。 其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还有很多,如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多元化的学习激励性评价等都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但不管怎样,教师只有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一定能提升课堂的实效性,真正实现“ 教的轻松 ,学的愉快,考的满意”。 4.在同伴互助中共同成长 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加强老师之间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以便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我们主要是通过各年级集体备课,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课改教学观摩研讨等形式,突破个人的“孤军奋战”,构建开放的、立体的互助活动平台。 集体备课时,我们坚持“五有”和 “五备”,钻透“五点”,优化“两法”,精选“两题”,达到“五统一”。 (1)五有:集体备课有专人负责(备课组长负责制)、有固定的时间、有明确的内容、有中心发言人、有详实的记录。 (2)、五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 (3)、五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 (4)、两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5)、两题: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编制统一学案) (6)、五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注意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训练和活动,统一单元测试。通过集体备课,我们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提高了把握课标的能力和教学的预见能力。 根据我校新老师不断增加的实际情况,我校全面实施“青蓝工程”,落实新老结对帮扶,让骨干老师和高级老师成为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指导年轻老师过好“五关”:思想品德关、教学技能关、教材教法关、教育管理关和教育科研关。使年轻老师缩短成长周期。 我们还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多种形式的课改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听课评课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策略,研讨存在的问题,达到共同提高的教研效果。 5.重视教学反思 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理论素养的提高,使专业引领更为厚重。为了树立教师的问题意识,学校明确规定每节课后要写教学反思,并列入教学常规检查内容。于是我们按照“教学---反思----再教学----再反思”的过程开展教学案例研讨,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反思,让我们在案例分析与反思中接受与时俱进的课改观念,在反思中逐渐形成在研究状态下进行教学的职业生活方式。 例7.《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定位较准确。既充分考虑到抗日战争在第二单元中的地位,又注意将这一事件放到世界历史大背景中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构建知识结构,使知识清晰系统。 (2)针对青少年中存在的“哈日”现象,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强调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特别突出日军在增城的侵华罪行,重视史实梳理与现实链接,突出以史为鉴。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牢记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避免学生中出现盲目的民族复仇情绪。 (3)“驳斥二十世纪最大慌言”,突出了历史学科“讲求实证,以物证史,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方法。 (4)但在时间把握方面还控制得不够好,有的班级没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应注意凝炼教学语言,在精讲方面下功夫。 三、寻求新发展 课改实践的征途,大家都会有困惑、苦恼、甚至彷徨,这是好现象,因为没有问题和挑战,说明改革仅仅停留在表面。总之,无论是专家,或是一线的教师,都要科学地认识与对待新课程实践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科学地认识与对待各种反思与批评。惟有如此,才不至于让我们的课程实践迷失方向,才不至于在课程实践中陷入误区,才能够稳步推进新课程,寻求新发展。 以下是我们实践新课程的肤浅体会,愿与大家分享,也希望得到同行的斧正。 1.用教材教≠只教教材。教学应努力钻研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和补充,切不可死教教材。 2.重视能力培养≠淡化双基。 “越是新课程新高考形势越是要重视基础,越是能力立意越是落实基础,至今的高考考查能力依然是基础知识运用的能力。”(张经纬)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设计要科学实用。课件不应替代传统的板书,板书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存留”,是学生跟踪教师教学流程的“抓手”,是学生课后复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4.讲授法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应长期存在。它可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而我们需要努力改进的是变“满堂灌”为精讲。 5.准确把握历史学科的性质。历史教师应该站在历史学习的高度,遵循历史学习的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历史积累,学习历史应从了解史实开始,历史教学要兼顾史实、史论和史法,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思考历史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学会从人类文明演进看历史。 高中新课程实验在广东已快3年,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变化,“新课程正在给基础教育带来本质的、积极的变化,其成效将在今后逐渐显现出来(《人民日报》2005.12.29,独访周济)”。但是,随看新课程的推进,新奇、兴奋感减弱,因挑战而生困惑,因习以为常而生厌倦,如何把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我们所需要做的是: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坚持正确的观点并付诸实践,摒弃错误的言论并走出误区,而最强的动力,则是有能力辨别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并将这一实践进行到底。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