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反思
——逆向思维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逆向思维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它是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一种思维。事实表明逆向思维往往能够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一、由先教后学变先学后教的逆向思维教学
先教后学,一般是由教师先讲动作要领,再加以示范,然后学生练习。而先学后教,则是通过学生自学,先尝试性练习,相互讨论,初步发现或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尝试练习中的问题、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的讲解、示范。如有些技术难度不太大,危险性不太高的运动项目,教师先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学生自由自主地进行尝试。根据学生尝试练习的效果,特别是动作失败后,提出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使学生知道动作的重点、难点,更快、更有效地掌握技能。如前滚翻教学,我先引导学生尝试完成前滚翻动作。这时,除部分同学基本做出动作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翻不过去,或翻斜出垫。此时有学生主动跑过来问我:“老师,我是什么地方做的不对才翻不过去的?我为什么不能蹲立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翻歪了呢?”这时,我没有急于告诉答案,而是让学生们通过讨论,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示范。此时学生们听得非常认真,等我讲完、做完,就迫不及待地又去垫上体会动作了。最后,在学生熟悉或基本掌握了所学动作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结合原来所学过的动作进行创造性发展练习,组合各种各样的滚翻。让学生开动脑筋,想想完成各种翻滚还有哪些动作?日常生活、娱乐时哪些动作是与滚翻动作相关联的?怎样将学到的、想到的各种技巧动作组合编排起来?放手让学生围绕动作、想办法、出点子、或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或集体讨论,人人献计献策找出最有效的练习方法。结果,学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兴趣,在想象练习和创造性发展练习中做出了诸如双人及多人的富有创造性和表演性的动作组合。
由此可见,在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中,学生非常自然地意识到学习需要是自己产生的,不是别人强加的;学习过程是自己实践的,不是他人包办代替的;学习任务的完成也是自己尝试探索的结果。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完全全地意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充满兴趣的探索性创造活动。
二、教学过程由“分解到完整”变为“完整到分解”的逆向思维教学
我们的体育教学,一般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表现为任何项目都是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分解到组合,从局部到整体。比如篮球教学从传球开始,或从滑步开始(从徒手滑步—持球—运球—投球—三步上篮—比赛的方式进行教学);足球从踢定位球开始;排球从下手发球开始等。但是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开始虽然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但如此教学下来,学生一般只学会了一些单个动作,没有比赛的运用也没有实践,学习缺少实效,学生也体验不到球类的乐趣,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自然好不了。对此,我在实验班实施篮球教学时,设计了从整体认识的尝试性比赛,到基本技、战术教学,然后再回到比赛的新的教学过程。即“整体—分解—整体”的教学过程。并与传统的“分解—整体”教学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效果显著。
三、教师正确的讲解示范变为“故意错误示范”的逆向思维教学
一般常规的体育教学是正确的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而逆向思维教学则是有目的地从正确动作的反面或错误动作开始,创设一种“故意错误示范”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学生有迫切解谜的心思,更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它的一般流程为“暴露错误—剖析错误—改进错误—反思错误”。即教师错误动作演示,让学生通过深刻分析,知道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及改进策略,及时地将错误动作加以修正,通过研究错误动作,产生错误的规律,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掌握预防错误动作的策略。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正确动作的理解,有利于正确掌握动作;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有效地认识到错误之所在,有利于自诊自治,提高对错误动作的“免疫力”。如教篮球的双手胸前传接球时,我根据学生接球普遍等球,不会主动伸臂迎球的错误,有意模仿学生的接球手型进行示范,结果造成接球不住或打在自己的鼻子上,引得学生哄堂大笑。大笑之后,有的同学说:“老师,我也好几次出现过这种情况,把我的鼻子都打疼了。怎样接球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时,我引导他们给老师这个错误动作找毛病。经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和体会,最后统一认识:接球时,双手不能等球,应主动伸臂迎球而后缓冲。错误找准了,同学们再练习时,基本上都避免了这种错误动作的出现,很快就掌握了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正确动作。由于“错误”来自学生,而毛病又是学生找,故教学效果自然比直截了当地传授方法好。
“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逆向思维教学并不适用于所有教材。对于一些技术难度大,潜在危险较大的项目,还得沿用传统的常规教学:先教后学,由分解到完整。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教材,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