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张试卷偏难,但面广,照顾到五年级知识的各个方面。整张试卷包括字、词、句、段、篇,全面反映学生素质。试卷分为三大块:基础知识部分、阅读部分、作文部分,共100分;基础部分十题,共48分;阅读部分共两题,分值21;作文部分31分。
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第1小题读拼音写词语,正确率为100%。第2题选正确拼音考察的是学生对多音字的应用,正确率为85%,错地方是“中” 的拼音区分。第3题是形近字组词,正确率为85%,学生出错的地方在于不能很好地区分字的意思弄反了好多字意。第4题积累填空,学生出错在表示读书状态的成语,学生理解为关于读书的词语,部分学生就按照复习时掌握的如博览群书等。这1——4道题学生掌握较好,说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能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形成 。第5题是选词填空,考察学生对关联词和同义词的区别,正确率为90%,少数同学不能很好的区分同义词。第6题是仿写句子,考试反映出学生对句式不清楚,出现扩句错误和关联词应用混淆。第7修改病句,丢分较少,主要在于(2),学生把立刻和马上混淆,正确率为65%第8题是标点的应用,学生出现对“,”“。”“?”“:”不能很好区分应用的现象。第9是回忆古诗填空。学生做得较好,正确率为90%。说明教学中能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上述说明学生对常用句结构的掌握不够扎实,还需教师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学生对句子结构的认识。教师今后还需在教学中找到所举的方法教会学生,并在平时的教学中以课文为版本多进行练习。
第二部分是阅读感悟。
该题的设计意在考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阅读知识的积累情况和学生对所积累的阅读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1小题,此题意在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说明学生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大体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本题选取了一段写景散文,,主要围绕日出,从色彩和动态两方面进行。题目要求也是以以上内容为主,通过测试,大部分同学能很好地从字面意思进行解答,少部分还能从文采上进行创意,显示出有风格有特色,然而也有5%左右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
第2小题选了《退避三舍》这个故事,主要不得从多音字“重”“舍”,近义词及分析综合三方面进行考察,通过测试,学生在多音字区分和分析简答上出错过多,表现为误用他音和分析不全面;整体上正确率为78%。
第三部分是作文。
以《一件难忘的事》为题,结合生活和所学进行写作。从作文中能看出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较为扎实,成绩优秀者很多,但出现一个通病,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和书写不太如意,成绩好的特别好,差的特别差。这点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应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应用,特别是那些有待提高的学生。
二、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还需加强。阅读题第2小题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试卷统计结果是有50%的学生无法正确解释词语的意思。这反映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差。语言文字训练方式单一、学生思维局限性大,训练中缺乏学生自主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2、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特点,不论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上看,培养能感悟、会理解、有思想、善交流的人是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而语文学科这一重要任务得以完成的好坏的标志之一就是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试卷中阅读部分短文,统计结果反映出,不论是课内教师指导下训练过的短文还是学生自主独立完成的综合性比较强的短文,学生表现出的理解、感悟、积累体验能力都与大纲中的要求相差甚远。
3、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另外,在积累第4、5两道小题中,绝大多数的错题者都是因为没有审清题的要求。
三、改进措施
1、要继续重视识字和积累。
2、要立足于课堂培养阅读能力。
3、习作教学要在文从字顺上下功夫,重点写好记事文,同时鼓励学生平时积累好词好句,写出生动的语句。
四、具体方法
1、要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努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综合能力,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探索阅读教学的新方式,新策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技能,为学生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提供广阔的训练空间。
2、阅读部分历来都是学生的难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课堂,立足课本。教师要加强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在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理解和使用语文教材的能力,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训练并提高语文技能。
3、要把语文教学与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学生摆在主人的位置上,要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和习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要全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