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 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共设20空,满分30分。该题以第一人称叙述作者每天经过保安相互问候的事情体验。这一题材学生比较熟悉,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有很多心理活动的描写,学生也不陌生,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该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尤其是跳读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归纳、判断、分析和推理的能力。首句没有设空,交代主题和背景。
具体考查如下:
考查知识目标
题量
题 号
词组辨析
3
38 45 49
动词辨析
6
36 37 40 44 54 55
名词辨析
3
41 42 53
形 容 词
5
39 43 46 47 50
介 词
1
48
副 词
1
51
连 词
1
52
由以上知识、能力两维目标检索表可以看出,该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上下文对词义的辨析能力,兼顾了语法知识的考查。 但是,该题对于高一第一学期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学生走出考场的第一句话就是:“完形填空根本没法做,全是瞎懵的,听天由命吧!。”阅卷后我们发现,很多尖子学生该题也错八九道,接近一半。因此,总体而言,该题的区分度不高。该题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空密度超过高考。全文共计221词,平均设空密度为11.05,这已经超出了2004年高考浙江卷的完形填空密度(全文共计253词,平均设空密度为12.65),也超出了2004年高考江苏卷的完形填空密度(全文235词,平均设空密度为11.75)。 2.所选文章生词偏多。全文共注出的生词多达七处,虽然注出了中文解释,但对学生的通篇理解造成障碍,学生无法摆脱语言形式而更好的专注于语言意义,应用和交际困难重重。 3.绝大部分空格为“后制性”设空,且词汇的“复现率”很低。设空的答案绝大多数由未读过的下文决定(后制性设空),而由已读过的上文决定的“前制性”设空相对太少(仅36,37两小题),语篇性设空相对偏多(如34,35,50小题),这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难度较高。另外,词汇的复现率偏低,即目的词几乎没有以原词、指代词、同义词、反义词、上义词、概括词等重新出现在整个文章的前后,这使学生对整个文章的衔接难以把握。 4.在选项的设置上单词、短语混杂。所给选项的设置虽然是同一词类,或属同一范畴,但是没有以单词填空为主,短语或词组的整体填空数量占到一半左右,且错误选项的干扰性和迷惑性过大。IV.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共5篇,20小题,满分40分。5篇文章体裁、题材不同,主题鲜明,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内容丰富,文字流畅,难度适中,贴近生活。A篇为叙事文,话题为“父女如何相处”,揭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人文主题;B篇为广告,话题为“生活小常识”;C篇为人物简洁,介绍Michael Jackson;D篇为说明文,话题为“巴黎的生活”,具有时代气息;E篇为议论文,话题为“青年与老年人对传统礼仪的理解”。
能力目标
主旨大意
事实细节题
猜测词义
推理判断
题 号
56 60 67
58 61 64 65 66 68 69 70
62 71 72
57 59 63 73 74 75
题 量
3
8
3
6
从考查的题型看,本题题型设置合理,主要包括了三种题型,即事实细节题、语义综合题和篇章综合题三类,以考查事实细节题为主,同时兼顾考查语义综合题和篇章综合题。因此梯度合理,难度适当,符合高一学生的能力水平,同时又向他们指出了阅读能力培养的方向。1.事实细节题 由上表可以看出,本题有一半(8道小题)为事实细节题,重点考查了学生通过阅读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这种题型主要有三种:1) 事实细节;2)猜测词义;3)句子释义。在解答这类问题时要求学生抓住题干文字信息,采用针对性方法进行阅读,因为这类题的答案在文章中可以直接找到或结合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和信息进行简单的概括和判断。2.语义综合题 此类问题一般无法直接从文字表面上找到,需要通过捕捉、概括上下文的文字信息, 分析推断字里行间的隐含意义等方可作出合理的判断。本题的62、71、72均属于此类。3.篇章综合题 此类题型主要通过寻找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句(key sentences),结合文字脉络(context),归纳文章中心(main idea)、话题(topic),确立文章标题(title),整体把握文章结构,从而推断作者意图(purpose)、态度(attitude)等等。此类题通常是高考阅读中的难题(即区分题),其目的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以及运用语言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对高一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但却是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