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小学美术第七册教学计划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七册教学计划教案

ID:291632

大小:87.8 KB

页数:48页

时间:2010-03-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情况分析 浙美版第7册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并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主要依据,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3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全册共有15课,分为6个隐性单元,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除了艺术瑰宝单元的内容外,其余大多随堂教学,分配在各课之中。 二、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1、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教材编写的主要指导思想。 2、以教育部制定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 3、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六项具体目标,努力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体系。 4、以新的教材观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明确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 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教材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象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2、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创设文化情境,涵养人文精神。         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探究性学习。         6、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7、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8、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四、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1、审美性原则         美术教育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表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思想性原则         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中有机地融进思想教育。         3、量力性原则         教学内容和方法应适应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浅显易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4、创造性原则         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5、实践性原则         教学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协调并用。         6、趣味性原则         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7.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面向集体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进度 时间 课题 学习领域 美术、人文内容 课时数   首页图版 欣赏、评述 提高欣赏能力、了解生活 1   台灯设计 设计、应用 立体造型、美化生活 1   水资源 综合、探索 海报设计、环保理念 2   漫画与生活 欣赏、评述 观察领悟、幽默生活 1   戏曲人物 造型、表现 水墨练习、热爱传统 1   喜气洋洋 设计、应用 传统手艺、社会习俗 2   龙的传人 综合、探索 立体构成、传统文化 2   线条的魅力 造型、表现 观察表现、感受自然 2   风儿吹过 造型、表现 观察想象、热爱自然 1   虫虫大聚会 造型、表现 纸艺造型、表现自然美 1   生长的植物 造型、表现 观察表现、热爱自然 1   材料妙用 造型、表现 材料造型、创意生活 3   塔 造型、表现 观察表现、传统文化 2   瓶子新生代 设计、应用 创意设计、丰富生活 2   盘盘转转 造型、表现 线条组合、特殊效果 1   秦陵兵马俑博物馆 欣赏、评述 提高欣赏能力、热爱传统 1              首页图版 一、教学目标 1.以各个时期各个年代典型的玉器纹样来展示我国古代玉器的发展,通过对几个典型玉器的介绍让学生初步学习欣赏古代玉器。 2.初步了解有关我国古代玉器的知识。 3.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是本套教材的特色栏目之一。当你打开每册教科书的首页,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之作。这个栏目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艺术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我国传统艺术,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是新世纪赋予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就美术领域而言,有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民间艺术等。本栏目通过撷取传统艺术史的精品,同时符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欣赏特点,使学生首先对这些优秀的作品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并能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以及特征。在教材编写中,选用图片的原则是在兼顾内容的前提下,强调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在整册教科书中,视觉的印象被相当地强化了。 2.本栏目在内容安排上,小学阶段以我国工艺美术作品为主,中学阶段以绘画、雕塑、建筑作品为主。本册为中国古代的玉器欣赏。这儿选取的四件作品都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玉器作品。中国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方的红山文化(见图1,图2),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在历代玉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只有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堪与其媲美。当时的玉器造型具有朴素稚拙的风格。商周时代的玉器以形象单纯、神态突出。春秋战国时期玉器更是精益求精(图3)。秦汉玉器在艺术风格上趋向雄浑豪放(图4)。唐、宋玉器色如羊脂,光泽莹晶,禽兽花卉的题材和玲珑剔透之器增多,写实能力大为提高,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在形神兼备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这与当时绘画、雕塑艺术的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元明清时期南北两地玉器普遍发展,是中国玉器史上极其光辉的时代,技艺成熟达到空前的高峰。  三、教学建议 本栏目的内容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评述的欲望。学生可以在课内或课后学习。内,减少了油烟污染,起到了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长信宫灯从整体艺术造型上看,宫女形象生动逼真,身着汉代流行的曲裙深衣,端庄的表情、清晰的线条与合理的比例,使之成为一件精美的人像雕塑艺术品。宫灯不仅体现了高深的艺术造诣,更将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地结合。  课后小结:        学生兴趣较浓,由于缺少实物对比,效果上还不是很好。 第一课  台灯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台灯设计中不同的创意或制作手法。 2.能设计或制作出一只完整的台灯,并运用画、剪、绕等方法设计或制作别具一格的台灯。 3.培养学生体现美观和实用相结合的创意或制作台灯的实践能力,并意识到设计的灵感往往隐含在日常的生活之中。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灯具的发明与我们的祖先对火的认识和利用有着密切关系,人类认识和保存火是灯具发明的前提。中国最早的灯具出现在战国,自此以后连绵不断,发展至今。大量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灯具不仅种类繁多,也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时代性,而且许多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的灯具还是精美的艺术品。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的长信宫灯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而台灯是灯具大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模样小巧但实用性强的特点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位好伙伴。随着设计的步步改进,如今的它已不是单纯的照明工具,凭借着形.色.线.面互相穿插组合的视觉效应,在散发光芒的同时,也悄悄的演变成室内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本课要求学生进行台灯设计,教师可以借助号称“中华第一灯”的“长信宫灯”的欣赏引出新课,直观的画面一方面打破了学生对台灯形象的固有认识,一方面拓宽了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再到生活中寻找设计灵感,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个性化台灯;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台灯的认识深入生活搜集废弃物品,并根据材料的不同特性探究“如何利用物与物的巧妙组合制作台灯、如何让它稳稳的站起来”等问题,在观察与了解材料特性的组合设计中,学生的创作将更具实效性。   教材所选的四组台灯摄影作品,处处都流露出时尚而简洁的现代气息,且每盏台灯上都有一处闪亮的细节,因此,在拓展了学生的创作思维时还可引导他们在设计作品中体现拨动心灵的细节美,让一盏盏台灯点亮我们的生活!   2.重点、难点。   重点: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设计一只有创意的台灯或利用废弃物品制作一只台灯。 难点:如何在台灯的设计与制作中,既注重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又不失独特的创意。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根据教材提示就地取材的废弃物品。 (教师)台灯实物,示范作品。 教学过程 1.认识材料。 (1)说说各组准备的各种材料。 (2)动手感受:材料还可以变出新形态吗? (3)揭示课题:利用材料的多变性设计台灯。 2.造型游戏。 (1)出示“我的台灯”,提问:根据台灯各部分的形态选择适合的废弃物进行大胆的“实物替换”。 (2)组内讨论设计方案——如何利用所带废弃物的不同形态组合台灯? 解决:各个部分之间如何连接?怎样利用材料的多变性让台灯稳稳的站住? (3)邀请有不同构思的小组汇报并演示让台灯站稳的方法。 (4)教师演示另类创意:利用同一种废弃物重复组合可以变化出不同的形(如利用铁丝或细木棒等材料的特征捆扎成球状、圆柱体或不规则形),引导学生联想可以应用于台灯设计的哪些部位。 3.创意小细节。 (1)教师变出多个台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局部小创意的制作方法(剪、镂空、粘贴、缠绕、镶嵌等) (2)结合本组的设计方案说说美化细节的小创意。 4.学生创作。 (1)要求:充分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巧妙的组合,让台灯站起来并表现出细节的美。 (2)注意:制作中注意安全和教室的卫生。 5.互动交流。 (1)交流各组作品最满意的地方。 (2)说说制作中觉得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6.拓展延伸。 我们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哪些材料制作出更有创意的台灯。  课后小结:       通过小组学生发挥了各自的特色,作品造型丰富,完成了预期目标。   第二课   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明白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学习并利用招贴画的方式宣传节约水资源。 2.技能:看懂招贴画,分析了解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其创作手法,进行简单的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的招贴画创作。 3.情感:进行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宝贵的、有限的资源,教材力图让学生了解水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水资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透过水资源现状——紧缺、污染严重,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对水资源的危机感,唤起学生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本课是“综合·探索”类的美术课程,目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美术实践能力。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收集水的各方面资料,对“水”问题进行挖掘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从美术的角度理解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指导学生利用小组的集体力量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在班级大集体中交流学习探讨,萌发关心社会问题的意识,以此来激发美术创作的强烈欲望。在体会美术与生活的关系的同时,培养学生利用美术技能服务于生活的能力。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画个有创意的图标或充满想象力的画面难度并不大,但是要利用一个简洁的画面来传递一个主题思想、一个有着深远意义的警示,那就需要更高的美术修养。因此生活中有关水的现象这一素材的选取与处理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广泛的水的相关知识、大量的水资源现状及现象,以此来储备创作之源泉,同时向学生展示各类利用不同手法来表现的招贴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招贴画写实、装饰、抽象、漫画的艺术风格以及夸张、拟人、想象的手法,通过大量的例证,让学生读懂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的同时,启发学生广泛的创作思路。 教学建议: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还可以进行以下的课外拓展:通过对家乡水资源现状的调查,结合世界水日(3月22日)、中国水周(3月22日——3月28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使学生感受艺术魅力之所在,领会到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水对人类的重要性,用美术特有的方式来宣传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 难点: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相关素材,创作一幅个性化的招贴画。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水资源有关资料,小组一块海报板,彩色纸、绘画工具、剪刀、固体胶等。 (教师)水资源破坏相关资料,宣传板报范例,各种关于水的艺术作品,各种创作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1.引入。 (1)板画象形文字“水”,猜是什么字?为什么? (2)引入新课。 2.艺术作品的欣赏。 展示各种关于水的艺术作品(绘画图片、生活用品上的花纹等),学生欣赏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讨论:水与人类有着怎样的关系? 3.综合探索实践。 (1)出示图标:猜猜这是什么标志?(认识中国国家节水标志) (2)节水,有必要吗,教师叙述一组数据和出示一组图片: 全球用水短缺达12亿人。 每年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人数为300万——400万人。 预计到2025年,水危机将蔓延到48个国家,约35亿人为水所困。 全世界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没升废水会污染8升淡水。 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3)节水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一起来策划一次宣传活动,学习制作板报:出示一板报范例,观察发现板报的内容是怎样安排的?怎样突出主题?用了哪些不同的形式? (4)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资料,制订宣传方案,合理分工:有目的地筛选已有的资料,有主题的补充制作添加资料,共同解决以下问题: ①选择哪些关于水资源的资料?②采用那些形式?③怎样使宣传板报更美观?④利用什么美术材料工具来制作?⑤制作时注意什么? (5)教师巡回指导,根据各组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 4.宣传与展示,评价总结。 (1) 组织各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小组间相互点评: 哪组设计最有新意? 哪组内容更有自己的见解? (2)说说本课所得。   课后小结:         通过各种图片和事例,学生明白了水的重要性,在作业体现上也不错,就是很多学生还只体现在口头上,行动上还有很大的缺失。今后还应多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第三课   漫画与生活   一、教学目标 1.在漫画头像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漫画语言,学习简单的漫画创作手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漫画与生活的关系,启发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情节和感受,用漫画语言来表达。 3.了解生活中的幽默因素,培养学生开朗的个性,并通过观察与思考来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漫画与生活》一课在浙版六册《漫画欣赏》与《自画漫画头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学习。漫画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深受人民喜爱,是一种“笑的艺术”,被称之为没有国界的世界语,并被西方艺术评论家们誉为“第九艺术”。 漫画的题材大到政治题材的讽刺漫画抑或小到生活题材幽默漫画,它们都具有令人发笑、深思和启智的功能。从而我们总结出,大凡漫画都具有引人开怀;发人深思;启人心智的三大特质,这三大特质就是漫画的基本特征。漫画是视觉艺术,与其它绘画有着同样的共性,然而,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其它绘画,它与其它绘画的根本区别在于对事物提出看法并加以评论,同时还具有幽默的特性。所以讽刺和幽默构成了漫画最基本的属性,漫画艺术就是讽刺和幽默的艺术,也是逆向思维艺术。 学生对于漫画这一绘画艺术形式在生活中常有接触,漫画的表现方式幽默、夸张,非常贴近儿童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读画明理,在视觉享受中明白是非,感受漫画带来的乐趣,体验漫画的表现力。同时也学习基本的漫画语言来简单地进行漫画创作。 2.重点、难点。 重点:用夸张的方法设计形象,表达思想。 难点:能针对要表达的思想来设计,构思巧妙、幽默。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喜爱的漫画图片或漫画书,自己了解到的漫画创作故事或漫画家,绘画工具。 (教师)漫画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1)出示一漫画图片:试添题目。 (漫画《画画》,学生看看想想,加上题目并说原因?) (2)与我们平时的画比有什么不同? (小结:漫画用夸张、变形等方法来表现生活中的某些现状,用讽刺、幽默的手段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3)揭题。 2.欣赏,进一步理解漫画与生活的关系。 (1)出示《半分》,想一想,给它加个题目并说理。 (2)出示第三幅四格漫画《原来如此》,仔细观察,体会其意,试加标题。 2.交流、分析。 (1)你喜爱的漫画形象是谁?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夸张他这一点? (2)交流看法。 (小结:漫画的形象夸张、造型简练,能表达一定的思想。) (3)大家熟悉的三毛形象,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大师张乐平爷爷创作的。大师的经验:漫画来自于生活。 3.学习实践。 (1)出示儿童喜爱的“三毛”,观察并考虑:人物形象的特点?这样画的表现目的? (2)让学生也动笔试试,学画三毛,并且鼓励有能力的学生来创作新时代的三毛形象。 4.作业反馈,小结创作心得。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刚才的创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小结:夸张与变形都是为自己的要表现的思想服务。 5.寻找创作题材。 (1)漫画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有哪些情节或感受可以用漫画形式表现呢? (2)思考、交流,启发思维。 6.学生创作。 (分层教学) 为创作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些四格漫画的前一、两幅,让他们用自己的想法来接着创作结果。 7.作业展示。 8.课外延伸。 介绍我国的漫画大师丰子恺。 介绍其他漫画类型。    课后小结:        学生缺少对生活中事件的观察和思考,教师引导很吃力,但效果不够理想。   第四课   戏曲人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欣赏戏曲表演等活动,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 2.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表现学生喜爱的戏曲人物。 3.通过欣赏和表现戏曲人物,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戏剧是一门古老且流传广泛的艺术活动,其程式化和虚拟性的审美特征与中国传统绘画“虚实相生”、“以形写神”的写意性追求不谋而合。全国各地不仅有京剧的表演,更有如越剧、昆剧、豫剧等各种地方戏的表演,通过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从而加强其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培养其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我们编写了这一课。 本课特别强调对戏曲人物神态、动作的解析与表现,强调抓住戏曲人物的典型动作,并把其服饰、眼神、脸谱等加以夸张,运用水墨画的表现形式,稚拙、天真地加以造型表现,增添戏曲人物的艺术光彩。教材中具体安排了12幅不同表现形式的戏曲人物图片,便于教学时欣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2.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 难点:对戏曲人物神情、动作的主要特征的把握与稚拙、天真地加以表现。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戏曲人物图片、戏曲人物有关故事等资料;准备水墨画的相应工具。 (教师)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水墨画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纪律。 安定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2.导入激趣。 (1)分小组交流各自收集和准备的有关戏曲材料,表扬准备了资料的同学; (2)知识抢答,表扬积极参与的同学。 ①我国的戏曲种类繁多,你知道有哪些剧种? ②中国戏曲有哪四种基本的角色? ③你知道哪些有名的戏曲作家和表演艺术家? ④你喜欢哪些戏曲人物? (3)揭示课题:《戏曲人物》 3.感知引趣。 (1)欣赏戏曲表演片段《霸王别姬》、《三岔口》等,学生感受戏曲表演的艺术特色; (2)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戏曲人物相关图片资料,引导观察戏曲人物的眼神、服饰和动作的表演特征; (3)请学生模仿自己喜欢的戏曲人物的动作造型,体验其表演特色; (4)欣赏艺术作品中的戏曲人物。(提示:关良的《武松打虎》笔润意劲,用夸张、变形的水墨造型抓住戏曲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体会水墨语言的大胆运用) (5)欣赏儿童水墨画作品与戏曲人物图片比较,分析如何用水墨表现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主要特征,体会夸张、变形的艺术作用。 4.尝试探趣。 (1)作业要求:用水墨的形式表现自己最喜爱的戏曲人物; (2)依据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心中的戏曲人物形象进行大胆自由地造型表现,教师在巡视中给予学生鼓励与及时提示。对发现的普遍问题,如构图大小、用墨浓淡、形象拘谨等,给予及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 5.评价延趣。 (1)鼓励学生自评、互评,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 (2)教师小结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 (3)欣赏不同的材料表现的戏曲人物,体会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课后请学生关注身边的戏曲表演,并尝试运用更多的材料来表现戏曲人物。  课后小结:        完成了预期目标,效果也还不错。 第五课   喜气洋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喜庆节日、活动,收集与喜庆有关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含义、用途及造型色彩的特点,掌握剪双喜字。 2.学习暖色知识并能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学会剪简单的双喜、带装饰物的双喜。 3.通过收集、了解、表达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喜庆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中国传统节庆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如春节、元宵节、三月三、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庙会、结婚等等。目前,我们祖先数千年创造的包括传统节庆日在内的弥足珍贵的民间文化,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在出现严重危机。在中国传统节庆日逐渐式微的同时,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洋节”却大行其道。 正是面对这样的现状,本册教材非常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掌握了剪纸的一些基本技法,对于剪纸课他们是比较喜欢的。教材在二年级《手拉手,好朋友》的二方连续的基础上来进行,剪一个简单的不带装饰的双喜,从技法上学生不存在问题。本课的教材没有把本课单单从一个剪纸技法课来上,而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喜庆节日、活动,收集与喜庆有关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含义、用途及造型色彩的特点,掌握剪简单的双喜字。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收集中国的一些传统喜庆节日、活动有关的美术作品,学会剪简双喜,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难点:了解传统喜庆美术作品的含义、用途及造型色彩的特点,拓展简单双喜,剪出带装饰图形的、变化丰富的双喜。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方便携带的喜庆用品、彩纸、剪刀、胶水。 (教师)《喜洋洋》音乐磁带、红绸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材料工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 2.激趣导入。 (播放《喜洋洋》乐曲) (1)说说听到这个乐曲有什么样的感受。 (2)出示红绸带,提问:这是什么?有什么用?谁能用它为音乐配上动作?(指名学生表演) (3)请学生选择自带的喜庆物品,随音乐尽情地舞起来。 (4)揭示课题《喜气洋洋》。 3.欣赏感知。 (1)提问:在我们中国,哪些日子是喜气洋洋的?人们用什么表现节庆日的喜庆气氛呢? (2)欣赏教科书第12、第13页图片。 (3)提问: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最喜欢用什么颜色?为什么?(高兴时人心里都是暖洋洋的,所以宜用暖色) (4)重新回顾刚才的图片,了解用暖色表现喜庆气氛的特点。 (5)欣赏教科书第14页图片,说明在以暖色为主的作品中适当加点其他颜色,会使色彩更丰富,喜庆的效果更强。 4.创作表现。 (1)提出要求:用彩纸把教室布置成喜气洋洋的气氛。 (2)学生分组讨论创作方法。 (3)播放《喜洋洋》乐曲,学生分组创作。 5.交流评价。 (1)小组互评。 (2)提问: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有什么样的感受? 6.课外作业。 (1)搜集带“喜”字的物品。 (2)向大人学剪一个双喜字。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带“喜”的物品,向家长学剪“喜”字,红纸、剪刀。 (教师)不同特点的双喜字范作若干,红纸、剪刀。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准备情况,安稳学生情绪。 2.激趣导入。 说说与喜字有关的成语、故事。 3.展示交流。 (1)展示带“喜”的物品,说说这些“喜”都有什么特点。 (2)提问:为什么这些“喜”都是“双喜”?(成双成对) (3)展示课外学剪的“喜”字,交流评价。 (4)交流双喜字的剪折方法,说明折法的道理。 4.欣赏激趣。 (1)出示有变化有装饰的红双喜范作(改变笔画形状,改变外形装饰)。 (2)说说这些双喜有什么特点。 5.探究方法。 (1)提问:这些不同外形,或有装饰物的双喜是怎么剪出来的? (2)小组讨论折剪方法。 (3)反馈学生交流结果。 (4)根据学生描述,教师示范。 6.学生创作。 剪一个有变化装饰的双喜字。 7.展示评价。 8.课后延伸。 用剪双喜的方法剪其他表示吉庆的字,如“吉”、“福”、“寿”等。  课后小结:        学生热情很高,创意也不错,完成情况很好。    第六课   龙的传人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龙的文化、历史,以及在中华民族传统中龙的特殊地位,知道龙的各部位的动物原型与象征意义。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小组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塑造一个龙的新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引导学生体会龙的精神,树立自己的民族精神,以我们是龙的传人为荣。通过集体完成一件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是以“欣赏评述”为主,融“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与一体的美术课。它是传承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创造、表现的良好契机。 本课分4页面。前两页主要是“欣赏评述”,在选择内容及版式风格上主要体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气息。书中首先选择了故宫九龙照壁(局部),作品为了突出龙的形象,采取浮雕技术塑造烧制,富有立体感;并采用亮丽的黄、蓝、白、紫等颜色;使得九龙壁的雕塑极其精致,色彩甚为华美。冲击学生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其次是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龙,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龙”起源的久远,了解原始阶段龙的造型。隋代赵洲桥石栏上的双龙、明代北京故宫太和殿前云龙纹,为大家展示了不同时代龙的造型变化,以便了解龙的演变过程。在今天,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也是借龙的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在民间,很久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说法,书中出现的是:螭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蒲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作大钟的钟纽; 在教科书第2页有龙各部位的分解图,并有鳄、蛇、马、鹰、鹿、云的局部和龙进行直观比较,了解龙各部分的象征。龙是观念意识物化的神灵造型,是人们千百年来虚拟的形象,自然界中并没有这样神奇的动物,但在人们的幻想中它腾云驾雾、翻江倒海、千姿百态。龙的图形虚拟、组合,集飞禽、走兽、水族及自然天象之精华于一身。龙身如蛇,灵敏矫健,龙鳞如鱼鳞,条理有序,龙爪如鹰爪,扎实气魄,龙角如鹿角,风华稳重。从以上不同部位我们可以看出,人为龙选用了不同动物的部位,是摄取了最精华、最完美的部位,集如此多的优势于一身的造型自然是万物之灵,同时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本课在教科书第3页中集中介绍了几种民间的龙文化,元宵节舞龙灯,端午节赛龙舟,澳门市民为迎接回归祖国的怀抱进行舞龙活动。 教科书第4页中,集中反映了“造型表现”的内容。纸接龙舟,详细介绍了龙舟构成的基本元件的制作方法,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实践并采用小组竞争的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纸接龙舟最美丽、最牢固,这是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良好契机。学生作业两幅,一幅是版画作品,另一幅是水彩笔绘画作品,这两幅作品都是描绘了赛龙舟的场景,也都体现了在赛龙舟过程中的集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2.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对龙的欣赏,创作一条有个性的龙,并因我们是龙的传人而荣。 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是龙的传人,正确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龙的图片资料、身边动物的图片、水彩笔或油画棒。 (教师)课本及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谈一谈,引出《龙的传人》。 (1)提问:你认识龙吗,能用你的语言给同学形容一下吗? 你知道有关龙的故事吗?说说你最喜欢的故事。 (2)引出:龙的文化、历史,“龙生九子”的传说,我们是龙的传人。 2.找一找,龙的形象特征。 龙是中国古人对鱼、鳄、蛇、马等动物和云、虹、雷、电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形成的一种象征性神物。 (1)请学生找一找龙的各部位各自分别具有由哪几种动物的特征? (2)你还在哪里见到过龙的形象:展示、交流、丰富感性体验。 3.议一议,富有个性的龙。 (1)“龙”作为吉祥的化身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你觉得龙还有其它动物的一些特征吗? (2)根据你的思考你能用上其他动物的一些特征来创造一条,你心目中的龙吗? 4.画一画,寄托美好心愿。       (1)根据你的理解和想象,创编你心目中的龙。 (2)自我评价,体验审美情趣,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龙的图片、能折成纸三角的适宜纸张。 (教师)课本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展示交流、丰富感官。 (1)书本中的内容、学生收集的图片、教师收集的图片 ——展示了不同材质制成且不同造型的龙的形象。 (2)小组内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全班展示。 2.龙的活动、集体参与。 (1)澳门回归——舞龙庆祝。 (2)端午节赛龙舟——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现已发展成国际赛事。 提问:怎样才能赢得胜利?——集体合作的团队力量。 (3)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用鲜花堆成的巨龙,象征中华民族的腾飞。 3.探究学习、纸接龙舟。 (1)分小组进行,培养学生与人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意识”。 ①纸接龙舟的元件——纸三角,是怎样制作的? ②龙头、龙脖子、龙身体、龙尾巴分别怎样插接? ③纸龙个部分的颜色怎样搭配? (2)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纸龙最美、最长、最牢固。——“竞争意识”。 4.展示评价、审美提高。 自我评价、同学建议、教师点评,体验审美情趣,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 课后:布置学生画画龙舟赛。  课后小结:         完成情况良好,达到预期目标。   第七课   线条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 1.发现自然、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通过仔细观察,认识不同姿态的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及其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产生的视觉效果;通过教学掌握直线、折线、曲线、交叉线等以及不同线形,如长、短、细、疏、密等不同线形的变化,理解线的美感特征。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感悟各类线条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2.了解线条的各种形状、线形的变化及线条组合的黑白灰层次,能用线条进行简单的构成练习。 3.通过观察画家用线条表现的作品,初步体会画家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有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线条是最基本的造型语汇。线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直线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等;曲线有波浪线、螺旋线、弧线等。线的表现力极其丰富:水平线有广阔、宁静感;垂直线有升腾、挺拔感;斜线有危急或空间变化的感觉;短线水平排列则产生跳跃急促的的节奏感;流动的曲线使人感到柔和、轻巧、优美,给人轻快愉悦的感觉。线的粗细、刚柔、滑涩、虚实、疏密等变化产生不同的美感,课本中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界中神奇的线条:生涩、古朴的线产生稚拙美;斑马身上黑白相间的自然曲线产生韵律美和装饰美;钢构的大桥和建筑简括、挺拔,有一种力度美;缀满露珠的蜘蛛网飘逸连绵、纤细雅拙;教师可以精选更多自然界中纷繁变化的线条提供给学生欣赏。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能动起来的游戏般的学习活动中,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图片、画面的分析,体会线条的美感,了解各种线条的形态和线条组成的纹理。 教学难点:尝试画出长、短、粗、细、疏、密不同变化的线,画面中线条黑白灰层次的组织。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彩色笔。 (老师)制作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认识线条——初步了解线条的种类。 老师用电线变出许多线的造型性。 你能给这些线条的取个名字吗? 直线、曲线,是长线、短线,是粗线、细线…… 线条,还是我们的好朋友,他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认真观察,就能找到。  2.找一找,教室里有哪有线条? 3.出示图片,发现自然界中的线条。 4.欣赏艺术作品。  (1)吴冠中的《春如线》(线条富有变化、跳跃)。  (2)毕加索的《坐在柳条椅上的 朵拉·马尔》(线条既有变化,又有一定的秩序)。 讨论: ①画中运用了哪些线条?它们有什么特点? ②用了哪些不同的线条?  ③给你什么感受?通过线条的表现你感受到些什么? (二)合作学习。 同学间取长补短: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对线条这种造型语言有进一步的认识与提升。线条不但可以塑造生动的形象,而且还可以传达画家的思想。 1.欣赏学生作品。 讨论:这些学生作品哪些线有变化? 用投影讲解同一种图案添加不同线条产生的不同效果。 2.欣赏范例。 (1)讨论范例中线条的排列方法。 (2)讨论图案中不同形式的线条的变化。 (三)布置作业。  让学生选择一个图案添加花纹,也可自己创作添加欣赏范例,了解用线条可以表现一幅完整的作品。 分组练习,用线表现一幅作品。 学生作业、老师辅导。  (四)课堂小结。  1.展评作业,学生自评、互评。  2.拓展:  线条不仅能看到、画出,还能听到(听音乐,节奏有舒缓和激烈之分),你听出线条了吗?让我们用手中的彩带随着音乐舞出各种线条吧!  课后小结:        在讲解和引导上不够理想,学生的作品没什么特色,需思考。    第八课    风儿吹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体验、寻找来丰富学生对风的感知,了解风的形成和特征。 2.进一步提高用线条进行表现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用线描的方法表现风吹时引起的物象变化的景象,表达出自己对风的感受。 3.培养对自然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编写思路 1.“杨柳岸晓风残月”、“吹面不寒杨柳风”、“风吹草低见牛羊”……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风总是饱含着浪漫的气息。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既可以造福于我们,也可以毁坏我们的家园。 课本上的图片分为三个大块:一是照片,老师可以利用照片中迎风招展的红旗和乘风破浪的帆船来启发学生还见过哪些风吹过时自然景物的变化。第二大块是安排了三幅画家作品,用国画、雕塑、油画等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画家是从什么角度来刻画风的。画家并没有直接画风,而是通过对竹叶、大树被大风吹拂的动态来刻画风的。第三块是学生作品。第一幅把风想象成像狮子一样的怪兽的头,强劲卷曲的线条突出了狂风的凶悍,油画棒加淡彩的技法,蓝紫的色调渲染出狂风会毁坏我们家园的凄惨景象。第二幅是直接用具象的线条非常直白地划出了风,大风袭来,人在飞沙走石的恶劣环境中步履艰难。在自然面前,人是那么的渺小。 一般来说人们总认为风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通过一系列的听风、体验感觉风、画风、说风的活动,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风。使孩子们更亲近大自然,主动观察、探索风起时自然现象的变化,初步了解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记忆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动态变化。 难点:运用线条大胆地表现对风的感受。  三、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学生)细水彩笔、油画棒、色卡纸。 (教师)刮风的录音、录象带、下载各种风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与体验: 拿起美术书,在脸颊边上扇动几下,你感觉到了什么? 有风,你能看见风吗? 扇子扇出的风太弱了,我们看不见它,但却能感觉到它,吹到脸上凉凉的,很舒服。 你见过风吗?风是怎么样的?你能证明风被你看见吗? 讨论:风真的看不见吗? 谁见过风?你见过的风是什么样子的? 同桌讨论从哪些自然现象能看到风的存在。 学生描述起风时的自然现象:草、树、水面、烟…… 出示各种有风的图片,感受不同状态的风: 微风、阵风、强风、龙卷风、台风等。 风是没有形状的,我们抓不住它,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它,接触到它,听到它的声音,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请尝试用简单的线条表现一下各种风的感觉。 展示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画的风。 风是怎样形成的? 你能说出带有“风”的成语吗? (二)造型与表现。 1.欣赏课本中的范画和学生作品,使学生明确:风虽然无形,但我们可以借助具体的物象被风吹而产生的形态变化来表现风。 2.出示一组物象,你觉得哪些物象比较适合表现风吹起的感觉? 3.进行联想,如将云、草、树、烟、浪、尘土、砂石以及人物等在风中的形态变化,有选择地把一些有关联的事物组成画面。 4.哪些物象在风吹时变化非常明显,可根据构想的情节,画出人的反应;运用线条、色彩等造型要素,把吹风时气氛、景象绘画出来。 5.学生作业:画一幅《风》的想象画。教师根据学生的各自的思路进行辅导,使学生能够根据各自不同的构思、运用不同的画法绘画出形态各异的画面。  课后小结:        想象力缺失,平时积累的不多,有新意的太少。     第9课  虫虫大聚会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音像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大自然各种各样的昆虫的形状、色彩等。 2.通过对各种昆虫的创意制作,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折、剪、添等方法。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昆虫是学生们在大自然中最常见的生物。学生对昆虫的种类、形态也都较为熟悉。对学生来说熟悉的事物相对容易表现,而纸工创作在以前的教材中也学到过。本课强调了折、剪、添三种技法的综合利用,重点明确。 本课在内容编排上第一部分是欣赏与评述,展示了很多形态各异的昆虫实例,让学生通过感受认知,培养自己鉴赏能力,空间思维概念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建议从直接认知的方式入手,让学生看看、说说,从情境教学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是设计与运用,从制作完成的昆虫展示、基本折叠方法到最后作品“虫虫大聚会”,这样的安排不仅条理清楚,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把握折、剪、添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传授新的设计理念。 2.重点、难点。 重点:能掌握基本的折叠法,并用添画、拼贴等方法制作昆虫。 难点:各种昆虫形象的设计。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昆虫图片、彩色纸、剪刀、胶水、绘画材料(油画棒 水彩笔)。 (教师)昆虫图片,示范纸张。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课前请把学生收集来的昆虫图片贴在教室墙壁上,给学生以充分的视觉感受。  (2)上课请学生对图片上的小昆虫进行分类,要求学生说说昆虫的特点。(天上飞的昆虫、地上爬的昆虫、生活在水里的昆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昆虫的特点。 2.实物展示,分析理解。 以蝴蝶制作为例,分析外形。 (1)出示蝴蝶标本。 ①讲解外形。 蝴蝶的外形可以概括成多种形状:三角形、方形、园形、长方形 …… ②讲解形的对称。 蝴蝶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左右两边一模一样,引出对称形。 列举一些对称的现象。 ③分析蝴蝶花纹与颜色。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蝴蝶花纹的特点和色彩特点。 3.制作方法,加强体验。 (1)创设问题。 ①你认为这些蝴蝶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呢? ②学生自由讨论蝴蝶的制作方法。 ③并根据自己小组的材料大胆设想蝴蝶的不同的制作方法。 (2)教师示范制作蝴蝶。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纸,按教科书第25页上面的图解进行折叠。 ②参考教科书第24页下方蝴蝶图例,把折叠好的纸张用纸条中间扎紧作为翅膀。 ③把纸卷成筒状作为蝴蝶的身体,并和翅膀粘合。 ④用碎纸或水彩笔进行图案装饰。 4.欣赏其它纸制昆虫,拓展思路。 欣赏教科书第24、第25页的作品,谈谈还有那些折叠及装饰方法。 5.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 (1)程度一般学生:要求选择同一种昆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完成两件作品。 (2)程度高的学生:要求选择同一两昆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完成四件作品。  课后小结:        完成情况理想,选择合作效果更好。     第10课  生长的植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植物的生长规律,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常见植物的生长规律。 2.了解植物的结构特征,通过对植物的描绘进行生活中处处有美的情感教育。 3.培养观察力、记忆能力以及根据记忆表现画面,表现视觉感受能力。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关键在于发现。一棵平常的树,在画家的笔下会变得如此精彩,因为他们会用心去感受,用热爱生活的心去表现大自然,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感恩的心! 所谓美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表现美的能力。在此之前学生可能仍以形象记忆为主,以符号的形式来表现树,本课主要是依靠观察来画树,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指导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上,并经过思考以后能利用学习的构图知识,线条的表现知识进行创造性表现。通过对树的写生,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身边美好的事物。 2.重点、难点。 重点:树的结构以及表现的手法,启发观察重点,激发观察的积极性。 难点:经过观察思考后的创造性表现以及画面的组织能力。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事先了解植物的图片以及生长规律极其特点。 (教师)各种植物的图片资料,有关植物的文字作品、范画等。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教师:植物,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可以供大家欣赏,带来精神享受,生活中离不开植物,植物能装饰点缀我们的生活,植物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植物能…… 看到植物两个字,首先就给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的形象。你们知道的植物有哪些呢? 你最喜欢哪种植物呢?为什么? 学生:向日葵(热情的,向上的)、梅兰竹菊(四君子)、松树等等。 2.植物的文化。 (1)植物给人们带来精神的享受。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图片,在图中有哪些植物是你认识的?你觉得他们美在哪里?从她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出示植物的图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你比较喜欢哪种植物,能否从美术的角度来谈谈喜欢的理由。(从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光影及其周边环境的协调等方面赏析) ②能否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种植物?(结合图片资料的展示描述) 范例:荷花,每到夏天西湖边都是挨挨挤挤的荷花。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叶出水很高,象亭亭舞女的裙。”——朱自清散文《菏塘夜色》 教师总结:通过欣赏,我们知道植物有着美丽的姿态,它既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享受。 (2)植物是地球的最美好的礼物。 教师提问:植物除了供我们欣赏外,它还有什么功劳吗? 学生根据事先了解到的知识进行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植物是我们地球最好的礼物,可用来挡沙、保护水源、净化空气、美化我们的生活。 植物还可以长出果实,带来经济效益。带来荫凉,抗噪音等等 (3)植物也是历史的见证。 教师:植物除了是精美的艺术品,它还能使我们联想到什么吗? 看我们学校里的古树,见证着学校的变迁! 村口的大榕树,1000多年的历史,几个人才能围抱,是生命树。 银杏是活化石。 3.欣赏大师笔下的植物。 出示图片资料,学生欣赏《古墙老藤》版画、《被美洲豹袭击的马》油画。 教师提问:①美术大师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树的? ②大师笔下的树在造型、色彩、明暗、肌理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③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教师:大师们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植物的美丽、旺盛的生命力,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用画笔描述植物。 教师:我们通过观看图片,欣赏了大师的作品,接下去同学们可以根据图片和实际经验来描画一幅植物作品。工具不限。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绘画工具,水笔,钢笔,记号笔等。 (教师)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教师: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植物的知识,欣赏了大师笔下的植物以及同学们近距离写生了植物局部,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到大自然当中去感受植物的存在! 2.讨论树的结构。 看图片讨论树的大致结构,自然界中树有好多种类,但是他们的结构却是万变不离其中,由树干,树枝,枝桠组成。 3.欣赏图片,各种各样的树。 教师:看这些树的特征,可以用哪些手法去表现? 4.分层作业。 (1)线描的方法。 教师特别强调线的穿插,疏密。 (2)水粉的表现方法。 色彩的运用,注意用什么样的色彩来表现树木勃勃生机。 (3)工艺树。 教师:用彩纸剪贴或彩泥的方法,用一些费旧材料来表现树。 5.作业。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树”的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1)在进行“生长的树”的制作时,碰到了什么问题?同学之间合作愉快吗? (2)你们制作的“生命树”,代表了你们的什么心愿? (3)你觉得哪个小组设计制作的“树”最棒?为什么? 6.展示作业,进行互评和评选优秀作业。  课后小结:       在绘画上,线条的表现还不够,在动手方面还可以。今后多加强造型表现的练习。     第11课  材料妙用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各种材料的收集与欣赏,充分感受材料的质感与美感。了解现代装饰对材料的运用。 2.通过收集不同材料,开展探究尝试,互相交流,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一件或两件工艺作品,培养学生对材料灵活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对材料粘、折、剪、添等处理方法。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材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材料的材质、性能、形状会给人的视觉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受。材料的构成可唤起时代的联想,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钢铁时代、塑料时代与合金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材料还在不断的出现,丰富的材料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使材料的构成具有造型的生命力。 本课第一部分的内容编排是对材料的展示,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感知,培养自己对材料的兴趣,了解材料的质感、特性等。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建议从直接认知的方式入手,让学生看看、说说,从情境教学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是各种材料做成工艺作品,从纸类材料、废旧材料、金属材料的作品都有,展示的作品以实用性和趣味性为主,这样的安排不仅让学生更加亲切,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把握对材料加工时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传授新的创作理念,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运用和造型能力。在课程的安排上,教师也可根据当地的材料特点,选择性的上一些内容,也可以第一课次以拼贴为主,第二课次以立体制作为主。 2.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创作作品。 难点:灵活的运用材料的质感,色彩等。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材料、制作工具。 (教师)古今中外一些艺术大师对材料运用的图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材料。 教学过程 1.组织学生收集材料。 教师根据各地的资源,请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如贝壳、石头、树叶、废旧材料等) 2.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材料分类。 第一种分类:自然原始材料,如:石头、贝壳、树叶等。人工材料,如可乐瓶、报纸、废旧零件等) 第二种分类:纸类材料、布绳材料、竹木材料、泥石材料、泡塑材料、金属材料、废旧材料。 (2)出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我们收集来的材料创作一幅作品。 2.作品欣赏。 大师作品: (1)出示毕加索的作品《吉他与啤酒杯》。 分析:①作品用了什么材料? ②吉他与啤酒杯分别用了什么材料? ③作品表现了什么? (2)出示简·丁克利的作品《宇宙垃圾》。 分析:①作品用了什么材料? ②作品表现了什么内容? 学生作品 引导学生欣赏教科书范作第28、第29页, 看一看哪一个形状最好看的?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欣赏教材范作并自主思考其他制作方法。 3.材料想象。 分别出示麻袋、棕绳、树叶等材料,让学生来想象可以制作成什么物象? ——地面、头发、小树… 4.粘贴技法的指导 材料:①细小的:豆子、木屑、沙子… ②柔软的:布、纸、棕绳… ③块状的:铁钉、石头…    粘贴方法:细小的、柔软的可以直接铺撒,在涂上胶水的纸上。块状的可以直接沾着胶水或双面胶粘上去。 5.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要求:(1)运用已有的材料创作一件工艺作品。        (2)把握材料的综合运用。 2.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  课后小结:        完成不错,效果理想。  第12课  塔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有关塔的文化、历史,感受塔的优美造型特点。 2.通过对塔的仔细观察,能比较准确地画出或制作塔基、塔身、塔顶等塔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用线、粘土或其它材料等进行造型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更可以通过塔的造型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塔是文化的象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建筑史上的伟大成就。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塔是文化的象征,它是一种别致、美观的建筑,以千姿百态、雄伟挺拔的形象屹立在世界各地,点缀着山河,为各地名胜增添风采神韵,闪烁着建筑艺术的熠熠光辉。 本课通过展示杭州著名的三座塔——雷锋塔、六和塔和保俶塔,让学生感受塔的不同造型、不同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美感;并要求联系各地家乡的塔,进一步了解塔的文化和特点。以此,也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教科书第31页展示了我国各地的著名宝塔,进一步了解不同的塔建造的材料也多种多样,并懂得塔的建筑特点:塔的层数一般是奇数,塔的横截面的边多为偶数;引导观察塔的三部分——塔基、塔身、塔尖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能敏锐而细致地观察事物能力。 在教学方案一中,侧重于塔的“综合.探索”学习,强调学生自己寻找、收集有关塔文化和知识的资料,用文字、图片、摄影作品、写生稿等多种形式在课堂上展示。然后,对塔的造型表现有所突破,能创造性地用各种材料来表现想象中的塔。在教学方案二中,针对教学资源缺乏、学校教学条件较差、没有专职美术教师等情况,只要求按照教材上已有的资料,教师和学生共同欣赏了解塔的相关文化和知识,并用线描来表现书本上的塔或家乡的塔,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塔的文化,感受各种不同的塔造型,用线描或其他的方法表现塔。 难点:能创造性地表现塔。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钢笔、泥等造型表现的材料和工具。 (教师)各种有关塔的资料照片、绘画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了解宝塔。 1.出示各种塔的图片。 对于塔,同学们了解些什么?(只要学生能回答出一点,就要多鼓励、多表扬。) 2.老师小结。 (1)塔的历史及相关知识。 (2)一些著名的塔。 (3)介绍家乡的塔,激发学生情感。 (二)教师示范,学习画塔。 1.仔细观察塔,它有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有什么特点,可以画成什么形状?整座塔有什么特点?数数各类塔的层数,有什么发现? 学生反馈。 2.教师小结: 塔顶:尖尖。塔身:上小下大、层数一般是奇数。塔基:宽大。 3.怎样用铅笔、钢笔或圆珠笔画塔? 老师示范: (1)先画外形:可以用一层一层的叠加法画,也可以用分割法画。 (2)再用不同的线画出塔檐、门窗等。 (3)可以加上塔周围的景色。 4.作业要求: 根据塔的特点,徒手画一座塔。 (三)学生动手,画画宝塔。 学生画塔,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表扬画得准确,用线肯定的学生。 画好的同学把作业贴到黑板上。 (四)人人参与,评评宝塔。 从线条的肯定,造型的准确,让全体学生来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  课后小结:       在线条的表现上有了提高,在造型上也还可以,只是有自己特色的太少。   第13课  瓶子新生代 一、教学目标 1.观察自然,体会自然形态的美感。 2.能用泥塑的方法,从“仿生”的角度对瓶子进行创意设计。 3.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联想能力。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自然界中有着丰富多样的生物,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蜗牛的螺旋型的壳,雪花的美丽图形等,都是大自然的杰作。人们能从自然中获得多如泉涌的启发和灵感,许多艺术家都曾经向大自然学习,创作出了精彩生动的作品。 本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体会自然形态的美感,并以此为创意的起点,从“仿生”的角度设计并制作瓶子,以此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土是一种可塑性、表现力、空间感很强的媒体,以泥塑的形式来表达瓶子的创意,学生易于表现,能从创作中获得成就感。 为了让学生体验艺术家的创作与自然界的联系,本课选择了一些典型的瓶子与自然形态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作品中“仿生”元素的运用和艺术家的再创造。 2.重点、难点。 重点:从“仿生”的角度设计制作一只独特的瓶子。 难点:形成观察自然、向自然学习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形态,泥塑工具、牙签等。 (教师)课件、彩泥、图片等。 建议此课也可以在室外进行。 教学过程 1.观察与发现。 任务一:观察身边的自然物,发现自然物的独特形态和美感。 (1)说说你感兴趣的自然物。 (2)你认为它最有意思的特点是什么? 2.欣赏与比较。 (1)任务二:比较瓶子艺术作品和自然物。 (2)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处(艺术家的艺术处理)。 你最欣赏它的那一部分创意? 3.创意与设计。 任务三:以自己对某种自然物的兴趣和研究所得到的启发,来创意制作一只独特的瓶子。 教师巡回辅导。 4.思维的碰撞。 (1)展示自己的作品。 (2)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作品。  课后小结:       学生兴趣很浓,完成效果不错。    第14课  盘盘转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螺旋线,体验它们的独特美感。 2.通过盘盘转转学习螺旋线造型,尝试线材的组合创作。 3.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动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螺旋线在艺术作品中常常具有独特的美感。在自然界中它不仅具有美感,同时还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螺旋形与生命之间,其实有着深刻的内涵,例如DNA双螺旋结构、贝壳、牵牛花的触须、螺旋状星云等。螺旋结构是生命的基本形状,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图案之一。 在生活中也有着许许多多螺旋线的巧妙利用,例如蚊香、灯管、旋转楼梯、PVC螺旋管、螺旋音响等,它们让能耗达到最小,且形态优美。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螺旋线和曲线,通过盘盘转转学习螺旋线和曲线造型。 难点:尝试线材的组合创作。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观察自然界的螺旋线,寻找细长易弯折易粘贴的材料(如毛线、麻绳、铁丝等),白胶等。 (教师)课件、绳子、图片等。 建议此课可以在室外进行。 教学过程 1.寻找与发现。 (1)寻找周边环境中的螺旋线。 (2)感受螺旋线的独特美感和节约空间的原理。 2.创意和制作。 (1)关于螺旋线的联想。 (2)学生联想添画,师生共同修改。 3.欣赏与评述。 (1)结合书本上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欣赏。 (2)分组讨论后,学生说说各幅作品中螺旋线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4.探索与制作。 (1)选择材料和表现形式。(注意题材的选择和材料的结合) (2)教师示范解决粘贴的难点。 (3)学生两人一组创意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展示与评述。 (1)展示作品,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2)小组评、集体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6.课外延伸。 螺旋线在服装上的精美装饰; 螺旋线在饰品中的多彩造型……  课后小结:        通过合理的男女搭配,学生合作的作品很丰富,效果不错。    第15课  秦陵兵马俑博物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基本概况。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能从形态、动态、装饰等方面深入了解不同姿态陶俑的艺术特色,提高欣赏能力。 3.通过赏析中国古代雕塑的造型艺术,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教科书上安排了第4页的版面。学生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相对比较陌生。而且也不一定会喜欢兵马俑的造型。课本上有秦始皇骊山的陵墓外景图,让学生知道秦始皇陵墓的兵马俑都是从地下发掘出来的。课本上最大的照片是秦始皇陵兵马俑1号坑的局部,学生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兵马俑在陵墓中排列的状态;教科书第37页上安排了5个不同造型的武士俑,学生可以仔细地观察秦俑的神情、动态服饰等。教科书的第38、第39页主要是两个兵马俑的头部特写、五种兵器和铜车马的图片。教材上的图片是比较有限的,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搜索获得更多的图片和兵马俑的知识。 2.重点、难点。 重点:介绍秦始皇兵马俑。 难点:在讨论、分析中深入了解不同姿态陶俑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知识。 (教师)相关图片或工艺品、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欣赏《神话》片段,你知道影片中,守卫的是什么陵墓吗? 秦始皇陵园是一座古代文化的艺术宝库。高大的陵墓和神秘的寝殿,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你了解到了哪些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知识? 陶俑是什么呢?陵墓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陶俑? 陶俑:俑是用于陵墓中陪葬的明器,以陶、木质最为常见。在奴隶社会时,奴隶主死后,所有的奴隶都得殉葬,非常的残忍。春秋战国时期,丧葬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用“俑”代替活人殉随葬。 2.欣赏秦始皇陵陶俑:(课件图片展示) (1)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陶俑是我国陕西西安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历时39年,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座帝陵。秦始皇从13岁继位后,便开始为自己建造陵墓。统一六国后,又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建造陵墓,直到秦始皇死时,陵园尚未完全竣工。秦始皇帝陵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看屏幕。秦始皇陵墓是一座结构宏大、富丽堂皇的地下王国和巨大的珍宝库。其中秦兵马俑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课件:秦始皇陵兵马俑总体分布图。 (2)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东侧的一组大型陪葬坑。1974年3月29日,当地农民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号兵马坑。以后相继发现了二号坑和三号坑。整个俑群寓静于动,给人千军竞发的感觉。这些数量众多、与真人真马大小相似、并围绕同一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向后人展示秦始皇气吞六国、横扫八荒的惊人气魄。他的恢弘气势、安详的姿态、肃穆的表情向后人诉说秦王朝的强大,表现了秦朝人的聪明才智。让我们一睹它们的风采: 播放《古今大战秦俑情》片断,领略秦始皇陵兵马俑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 (3)欣赏不同姿态的陶俑。 秦俑的艺术特色: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这些兵马俑大体上都是经过精雕细刻的,从已出土的1000多个陶俑陶马来看,无一雷同。陶工匠施展塑、堆、捏、贴、刻、画等雕塑技法,从体、量、形、神、色、质等方面追求艺术效果,造型逼真,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看上去非常精美,给人明快、深沉、博大、壮观、精美的印象。 仔细观察,不同的武士俑在神态、动态、衣着上有什么异同? 选择喜欢的陶俑分组讨论:跪射俑、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立射俑。 每组学生推选代表发言,小组成员补充。 老师小结补充:课件。 跪射俑造型的特征: 跪射俑大多数出土于二号坑,这种俑在秦俑坑中显得很独特,因为是跪姿,故其高度在1.20米左右。在跪射俑的塑造上,可谓匠心独具。把跪射俑的形体塑造得非常精美,惟妙惟肖,力求使静态的雕塑给人以动的感觉,其姿态优美,英俊潇洒,神态庄严,目光炯炯有神,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个发髻,髻根用朱红色带束扎。足登方口翘尖齐头履。从一鞋底外露处可以看到,鞋底的针脚因为人着地后摩擦的轻重而疏密不同,其绳结痕迹清晰可见,其写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甲片随着身体的扭转而流动,衣纹伴着体态的变化而曲转。脚上的鞋子随着脚掌的着地而折曲,衣服的纹理也伴随体态的变化而曲折飘浮。种种富有韵律感的线条,烘托着人物的动态,使人物形象更有真实感。上身挺直,臀部紧贴左足跟,从而使身体的体重落在右膝、右足和右足尖上。当射击时,则重心稳,用力省,容易射中目标。跪射俑是兵马俑中的精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神态威严的将军俑。 将军俑是目前俑坑中级別最高者,在战争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秦俑坑中将军俑非常少。将军俑和军吏俑、一般士兵的最大区别是:将军俑头戴雕冠,军吏俑头戴版冠和云长冠,一般士卒则没有以上两种帽子,只是戴介帜或束发挽髻。将军俑除以上特点外,还身材魁伟、高大,上身戴有领花、肩花。 将军俑穿的铠甲的主要特征是甲片小。制作精致,色彩艳丽。褐黑色的甲朱红色的联甲带;甲衣周围的花边在白色的底上绘着绚丽的几何形图案花纹。前胸及后背、双肩,有几朵彩色花结,华丽色彩,显示了等级的尊贵。 …… (4)赏析铜车马。 请学生简单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有关铜车马的知识。 老师补充小结: 铜车马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约20米,约7米多深的地方。车共两乘,经复原大小约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二号铜车马是四马鞍车(即坐乘的车) ,车马全长 317 厘米,高106.2 厘米,为凸字形,分前、后二室,其间以车相隔,车舆上有穹窿形的椭圆形盖子,车厢分前后两部分,左、右、前三面各有一窗,后有门,门窗可灵活启闭,前室为御手所居,内跽坐一御官俑,后室为主人所居。车舆内外绘有变形夔龙、夔凤纹、流云纹及各种几何形图案花纹。 二车皆双轮、单辕,由四马驾车,车上各有一名御手, 铜御官俑戴冠佩剑坐于前室,挽具齐全,有的用金、银装饰。车通体彩绘有卷云纹、云气纹和几何纹图案。车、马、俑部件均由铸造成型,再经多种工艺加工和组合,其饰件的金银细作工艺十分精湛。该铜车马结构完整,装饰华丽,是研究秦代舆服制度、单辕车系驾方法和冶金铸造技术的重要实物。被誉为“青铜之冠”的铜车马让人们一睹始皇帝銮驾的非凡风采。根据出土地点和车辆造型分析,这可能是秦始皇后妃所乘之车。专家们认为,这是我国考古世上发现的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制车马,对研究我国秦代冶炼与机械制造技术、车辆结构等具有级重要的历史价值。 3.学生练习。 (1)作业要求:尝试用浮雕的方法临摹一个自己喜欢的武士俑的面部或防止一件喜欢的兵器。 (2)巡视辅导。 (3)作业展评。 4.课后拓展。 (1)欣赏缩小的陶俑工艺品。 (2)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兵器。 (3)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千古之谜。 (4)对陶俑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欣赏各年代的陶俑,收集关于陶俑的邮票。  课后小结:      通过欣赏图片和讲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兵马俑的价值和来历,及其中的艺术魅力。学生的爱国情绪高涨。效果不错。    美术万花筒 一、教学目标 《美术万花筒》是本套教材较有特色的栏目之一,设立本栏目的目的: 1.通过欣赏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产生自豪感。 2.学习使用特殊的绘画工具,创造不同的绘画效果,拓展学生的绘画技法。 3.通过一些小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绘画材料的了解,帮助学生掌握绘画材料的使用。   二、教材分析 《美术万花筒》一般分为“首页图版说明”“温馨提示”“美术常识”“相关链接”四个栏目。 1.“首页图版说明”是针对首页欣赏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设置的,用较为简短的语言对首页中传统艺术精品作出描述,便于自学。“温馨提示”是对学生的绘画材料、制作方法等方面加以说明和提示。“美术常识”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技法加以补充。“相关连接”属于拓展的内容,它是教材内容的延伸,以满足程度相对较好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2.本册的“首页图版说明”简单介绍了春秋晚期玉器《玉兽面纹饰》的形状、大小、纹样、色泽等,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中国古代玉器的特色。“温馨提示”介绍了对陶泥和彩泥的保存方法以及彩泥的调色方法,这些提示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非常有用。“美术常识”介绍了用不同工具可以印出各种图案,这种绘画表现效果用绘画工具是很难达到的。“美术常识”可以让学生拓展思路。而“相关链接”部分是对第三课《漫画与生活》的补充,漫画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倡导艺术多样化的今天,漫画也越来越多的被人喜爱,报刊、杂志都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