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小学美术第九册教学计划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九册教学计划教案

ID:291634

大小:74.54 KB

页数:44页

时间:2010-03-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全册教学理念: 1、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3、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4、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情况分析:   浙美版第九册教材分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等课型,其中综合与探索课比重较大,主要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绘画、手工制作技能的探索 三、措施:     1、加强造型能力的培养,对简单的自然物进行写生,并指导正确的观察方法,以确定如何对事物进行造型处理。     2、面向全体学生,拉近个别超常学生与后进学生的距离,加强对后进学生美术上的培养。     3、学习“色彩原理”的理论性知识,以加强他们分析观察事物的颜色变化能力。     4、加强对工艺上的技巧能力培养。 四、全册课时安排:     本学期讲授新课共25课时。 五、全册教学内容、课时及单元课时计划 课题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一、准备课 1 了解美术教室的相关规章制度,了解学期安排。   二、 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 1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中国的金银文物,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直观地了解中国金银器的艺术风格特征。 2.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对传统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重点:培养学生对古代金银器的兴趣。 三、 悠悠北山街 2 1.通过探访活动,了解、感受历史街区建筑物的文化特点,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结构等美术语言,来描绘有特色的历史建筑物。 2.通过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观察、感受、写生、描绘等探访记录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鉴赏力、造型表现力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探访能力。 3.通过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探访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尊重、热爱地方传统文化的情感。 重点:通过用美术的手段对传统历史文化进行探访、记录、写生等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和尊重传统历史文化的情感。 难点:经过有效的探访活动,通过记忆思考后进行创造性表现。 四、 安全标识 2 1.认知各种常用的安全标识,知道它们的特征和作用。 2.初步学习设计安全标识的方法,能用安全标识的三要素(色彩、图案及形式)为学校或社区设计合适的安全标识。 3.提高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追求平安幸福的生活。 重点:运用色彩、图案和形状等美术元素设计安全标识。 难点:设计的标识要做到既美观,又实用。 五、 童谣童画 1 1.了解我国民间童谣的历史及特点,童谣和童画相通之处。 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童画作品。 3.体会童画、童谣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强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重点:能用各种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配上合适的童画。 难点:创作的童画既符合童谣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六、 大盒子小舞台 2 1.以纸盒为基本制作材料,通过绘画、剪贴、捏塑等综合方法,制作一个微型舞台。 2.从学生平日随手可得的材料入手,通过合理的想象、艺术的再现,赋予作品新的生命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用多种视角观察身边的事物,关注、热爱生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重点:能根据普通的纸盒,通过合理设计和制作完成一个特定场景。 难点:刀等工具的应用;组织场景,表达自己独特的创意。 七、 民间木雕 1 1.欣赏传统的民间木雕,了解其艺术特点、雕刻方法等。 2.学习简单的雕刻造型方法,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雕刻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 重点:选择适合雕刻的材料创作一件自己喜欢的作品。 难点:雕刻的作品要有一定的特点和创意。 八、 门的装饰 2 1、通过教学,能将想象中的大桥在画面或泥塑中再现。 2、通过描绘和泥塑大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理解。 重点:用绘画或剪纸的形式表现中外的门饰。 难点:创作的作品表现出一定的装饰风格。 九、 生动的泥塑人物 2 1.本课主要通过观察人物的躯干、四肢、头部的动态变化,来感受认识、学习人物动态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2.通过观察人物动态,用捏、摆泥及欣赏人物泥塑作品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分析人物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泥条、泥片、泥块等捏塑方法;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人物动态的美好瞬间,来适当夸张表现人物动态,学习人物动态的泥塑造型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人物动态的观察能力、立体造型能力。 3.培养学生对泥塑人物的兴趣,提高对人物动态的审美能力,用动作、动态表现情感。 重点: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人物动态,提高对人物动态的观察力、立体造型表现力。 难点:用泥塑的方法,稳定表现人物动态。   十、 收获的季节 2 1.观察秋天,欣赏各种表现秋天的美术作品,了解美术形式的多样性。 2.综合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3.通过观察、表现秋天的事物,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 重点:感受和表现秋天之美。 难点:综合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形式语言,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 十一、 水墨画动物 3 1.欣赏感受水墨画动物的独特表现方法,知道水墨画与彩墨画之间的异别。 2.学习用水墨表现自己喜爱的动物,在造型中体会墨色的变化,提高观察、表现能力。 3.通过欣赏、表现水墨画动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重点:感受水墨画的魅力,学习水墨画动物的技法。 难点:用水墨画出有一定意境的动物画。 十二、 色彩的世界(一) 2 1.学习色彩知识,掌握对比色、类似色的基本知识。 2.学习调色技能并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进行表现,用类似色调或对比色调创作一幅漂亮的色彩画,培养学生对色彩敏锐的观察、辨别能力。 3.观察、欣赏自然界、艺术作品中的不同色调,提高色彩美感意识,促进正确审美情操的培养。 重点:了解色相环的排列规律,知道类似色、对比色的知识并能准确区分。 难点:掌握色彩的强烈对比和柔和对比的关系及不同的色调,并应用于创作表现。 十三、 色彩的世界(二) 2 1.认识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认识色彩的轻重冷暖等特性,了解色彩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以此分析作品的色彩关系。掌握色彩推移和色彩感觉的基本知识。 2.能运用色彩推移和色彩感觉进行表现,用色彩画的形式表达自己某种体会或联想。 3.提高对色彩的敏锐感觉和美感意识,促进正确审美情操的培养,激励学生热爱艺术与艺术创造。 重点:掌握色彩推移和色彩感觉的基本知识。 难点:能运用色彩推移和色彩感觉进行表现,用色彩画的形式表达自己某种体会或联想。 十四、 创造美的纹理 1 1.体验、感受自然纹理的美,并能够用简洁的话说出不同纹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能够用生活中的物品拓印或人工的方法创造、表现不同的纹理,并能充分利用这些纹理创作一件美术作品。 3.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绘画形式的多样性。在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中获得视觉和触觉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艺术敏感度和审美能力。 重点:引导学生找出身边各种事物中存在的肌理,并说出不同肌理给自己的感受。 难点:引导学生大胆、自由地用不同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纹样,表现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肌理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创作作品,使之达到和谐和完善。 十五、 废弃物造型 2 1.懂得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了解废弃物造型艺术的神奇之处,体验创造的乐趣。 2.利用收集的废弃物,能根据不同形状、材质特征,制作一件艺术作品。 3.通过欣赏各种废弃物合成的有趣的艺术作品,感受不同的表现效果,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生活情趣,享受美好生活。 重点:利用废弃物设计制作有一定情趣的造型作品。 难点:根据废弃物的不同材料,选择合理的设计、创作方法。 十六、 古人的梦想——飞天 1 1.了解敦煌莫高窟中飞天壁画和彩塑的特点、历史及艺术价值。 2.学习壁画的色彩、造型及线条,领悟其韵味,尝试选择合适的方式临摹飞天壁画作品。 3.通过对佛教艺术的观赏、临摹,培养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进而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重点:欣赏、临摹中国石窟的壁画艺术。 难点:领悟壁画艺术的内涵,透析古人的梦想。       总第1课时 课题:1、悠悠北山街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探访活动:探访时用的速写本或相机,写生铅笔或钢笔,收集北山街相关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料(希望与家长沟通)。课前准备钢笔或铅笔水彩的创作工具。 探访传统历史建筑文化记载表: (教师)有关北山街的风光、历史文化、历史建筑的课件,创作工具。 教学过程 1.导课,出示课题。 (1)对北山街风光的认识和感受。 课件出示北山街风光,如北山街夜景、栖霞岭、宝石流霞等,感受西湖边悠悠北山街的风光。 (2)小结:北山街,是一幅绝佳的西湖山水画,是一条风光秀丽的街道。 (3)板书课题:悠悠北山街。 2.对北山街的文化背景感受。 (1)小结出示:北山街文化遗存,如秦始皇缆船石、栖霞岭摩岩题刻、紫云洞诗词题刻、宝石山稚僧担物造像等,教师讲解。 (2)小结:北山街,是一座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一条历史悠悠的北山街。 3.对北山街的历史文化建筑探访。 (1)趣味导入。 教师先出示几张北山街历史建筑物的局部,如孤云草舍局部,让学生猜猜是杭州哪里的建筑物?再出示建筑全貌,请学生看一看,说说是什么建筑。 (2)教师提出探究问题。 杭城要进行整体改造,这几处建筑是否该拆除? (3)探究活动。 先请探访这几处建筑的同学分小组交流探访活动调查表,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调查,进行讨论。再请各组代表说明本组探访活动的情况,按探访记载表分析,对探究问题作出答复。 (4)激发写生创作兴趣。 现在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在逐渐消失,我们必须积极保护,并给予记录。可讲述有关后人想寻找一些名人曾在北山街居住过的历史建筑,由于文字图片记载缺乏而费尽周折的故事,激发学生除了文字图片的收集探访外,还可进行美术写生创作,以艺术形式描绘、记录自己喜爱的历史建筑物。 4.写生创作指导。 (1)对比北山街历史文化建筑与现代杭城建筑,区别表现在哪里?让学生看图片对比分析,更清晰地了解历史建筑的特点,帮助启发学生能够抓住历史建筑特点进行描绘。 (2)欣赏绘画艺术家用线描、色彩速写描绘建筑物的作品,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构思。 (3)欣赏儿童优秀作品,鼓励创作信心,讲究创作的童趣性。 结合欣赏,教师可演示如建筑与树木的主次关系,构图的疏密、饱满,以及先线描后色彩的创作方法等。 (4)作业设计:用速写与摄影的表现手法,创作题为《值得珍藏的建筑》的作品,全班可装订成《悠悠北山街》的图册,并配上文字简述。学生创作用纸可事前打孔以便用线装订。 5.学生独立创作,教师设计封面、目录。 6.展示作品,创作点       总第2课时 课题:2、安全标识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图案绘制工具(铅画纸、记号笔、水粉颜料),收集一些常用的安全标识,了解其中的含义。     (教师)准备一些常用的安全标识图片、范作及课件等。 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  (1)教师提问:你见到过哪些安全标识,它们分别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安全标识可以分为禁止标识、警告标识、指令标识和提示标识等,具有禁止、警告、提示的意思。它利用一定的色彩、图案和形式等美术元素刺激人们的视觉和心理,起到警醒的作用。  3)引出课题:《安全标识》。 2.分辨标识。 (1)课件播放:出示有禁止攀爬、当心触电、小心轻放等安全标识的情景录像片段,学生观察这些标识的色彩、图案及形状,以及张贴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等。 (2)分辨安全标识:出示一些常用的和特殊的安全标识,考考学生是否会分辨,如:禁止抛物、禁止触摸、当心滑倒等。 (3)提问:为什么好的安全标识能起到提高人们安全意识的作用? 3.设计安全标识。 (1)提问:校园内外应张贴哪些内容的安全标识? (2)探讨:怎样设计才使安全标识的色彩、图案、形状的含义清楚而醒目? (3)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交流。 (4)要求:为学校或社区设计安全标识。 (5)设计建议:运用合适的视觉语言(色彩、图案及形状等);合适的标识用色,如红色和黑色搭配用作禁止的标识,黄色和黑色用作警告的标识,绿色等其他颜色可以作提示标识;考虑制作材料的多样性,如在露天的地方张贴,材料纸张应当防水、防晒,颜料可以采用丙烯等。 4.学生作业。 教师巡视指导:对制作中存在的共同性和个别问题加以指导。 5.小结与拓展。 (1)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2)课外分小组把安全标识张贴在校园合适的位置。 (3)布置下节课上《安全标识故事》的准备事项。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图案绘制工具,思考作业存在的问题和优点,准备创编标识故事(有关110、119等公共常用电话)。 (教师)准备有关安全标识故事课件。 教学过程 1.讲评作业。 (1)交流上节课作业中设计安全标识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2)小结:安全标识要实用、美观,还要考虑相应的图形及用色特点。 (3)学生修改或协作修改作业。 2.编编故事。 (1)播放课件:安全标识故事。 (2)学生交流:谈谈这些故事给我们的启发。 (3)思考:各小组准备安全故事或小品。 3.表演故事。 (1)表演:请几组学生演一演故事或小品。 (2)汇报:组长汇报故事的创意及安全注意点。 (3)互评:师生互评故事的创意和表演。 4.学生作业。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画一幅或几幅连续的安全故事图,教师作针对性的指导。 5.讲评作业。 (1)本次作业讲评。 (2)安全标识能提高人们安全意识,做生活的有心人。评。教师装好封面、目录,写出作者姓名,装订成册,让学生体验成功。             总第4课时 课题:3、童谣童话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材料,选好自己喜欢的童谣等。  教师)配有童画的童谣课件,配有童谣的童画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新知教学。 (1)播放课件《荡秋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对此童谣的体会。 (2)教师为此童谣示范作画。 (3)教师讲述创作作品的思路及艺术特点。 (4)小结:童谣和童画的相通之处(童谣和童画,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生动地融为一体。在童谣的美好韵律中,感受童画的悦目色彩;在童画的丰富想象中,感受童谣的韵律之美)。 (5)揭题:《童谣童画》。  2.欣赏作品。   1)交流:互相交流自己熟悉的民间童谣。 (2)欣赏书本中的童谣、童画和教师收集到的作品。 (3)学生进一步领悟童谣、童画的相通之美。  3.尝试创作。 (1)师生共同评价童谣《荡秋千》(选取的创意角度,艺术特点等)。 (2)学生尝试为此童谣创作童画。 (3)注意: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作品的创意、构图、画面的整体效果等;尽量表现出童谣的意境。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评价作业。 (1)交流创作思路。 (2)师生共同评价。 5.小结与拓展。 (1)小结本节课内容。 (2)收集自己喜欢的童谣,了解其历史背景、地域特点及艺术风格等情况,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童谣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创作等情况。     (教师)准备编排童谣童画集。 教学过程 1.朗诵童谣。 (1)请学生朗读童谣,交流此童谣的含义。 (2)探讨自己喜欢的童谣及创作童画的思路。 (3)教师小结:童谣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创作等情况。 (4)教师提供创作建议:从不同角度思考,再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角度进行创作;考虑不同画种的特点;注意为童谣配上音乐,能够体会到更强的艺术效果。 2.学生创作。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童谣。 (2)运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创作(单独或连续的均可)。 3.评价交流。 评价建议: (1)能基本表达出童谣的意境。 (2)色彩、构图、画面具体氛围等。 (3)选用的工具材料是否恰当。 4.小结拓展。 (1)把全班学生的作品编印成集等。 (2)收集更多童谣童画的资料。 (3)有兴趣的同学进行童谣童画互配练习。         总第6课时 课题:4、大盒子小舞台 课前准备 (学生)一个较大的纸盒,裁纸刀,颜料或其他着色工具等。 (教师)范作,各种动物的图片或录像,裁纸刀,纸盒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欣赏导入新课。 大纸盒怎样才能够变成一个具有特定环境的、富有情趣的、属于自己的小舞台呢? (1)教师出示范作:同学们看到了什么?这个作品一定让同学们觉得,普通的纸盒通过作者的巧妙构思和制作居然变成一个漂亮的小舞台。它是怎么制作的?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舞台场景? (2)引出课题:《大盒子小舞台》。 2.制作森林舞台台基。 教师:要制作森林舞台,首先要设计一个台基,我们一起来研究台基的制作方法。 (1)盒子的选定和切割。 ①长方形的盒子造型。 斜切取其中的部分。(图一)     平切取其中的部分。(图二) 展开其中的边。(图三) 其他的特殊形状。(图四) ②圆形盒子的造型。 ③其他形状的盒子造型。 (2)在制作舞台时,你认为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需要注意些什么?(纸盒破了,达不到自己预想的效果……) (3)纸盒子切割注意事项。(教师示范) ①用线画出需切割的部位。 ②将纸盒固定不让其摇晃。 ③由轻到重,先割破外层,再切出形状。 3.为森林选择茂密的大树。树多才成林,林多才称森。各种各样的大树是我们舞台的主角之一。树木种类、色彩表现、前后关系等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1)树的种类及大小。 教师拿出一些图片或录像,让学生感受森林树木的多、大、壮、茂,观察树的基本形态,概括出其中的几个主要外形。(杉形、松形、香樟树形等以及落叶后的形状……)   (2)制作树时的注意事项。 ①树的大小与纸盒相配。 ②树枝要留得粗壮些,以便着色,粘贴,竖立。 ③着色用水粉时应采取干画法(水多会使纸板变形,影响直立),色调与整个盒子及场景一致。 (3)树的制作步骤。 ①先画好树的轮廓。 ②着色。 ③剪下。 ④固定(下一节课再研究)。 4.学生制作森林场景的台基及大树,教师个别辅导。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台基的制作技巧。 5.评价小结。 (1)教师及时将学生情况进行个别反馈。 (2)教师:本节课主要让我们同学展开想象,运用准备的材料通过看、想、摆、割、画进行场景台基和树的制作。同学们积极主动,也体会到制作的乐趣和辛劳,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有好作品的产生。 6.课后延伸。 (1)收拾自己的材料和工具,保管好半成品。 (2)想一想《森林里的聚会》的内容怎样编排。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盒子台基等半成品,裁纸刀,颜料或其他着色工具,彩泥或陶土等。 (教师)范作,各种动物的图片或录像,裁纸刀,纸盒子等。 教学过程 1.组织进入,设想一个心中的森林舞台。教师简单评价上次的作业,今天我们继续完成《森林里的聚会》。 2.植上牢固的大树。 同学们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大树牢固地竖立起来? (看教科书上的范图,学生想想其他办法,教师简单示范。) (1)将物体的下端折曲一小部分,然后粘在盒底。 (2)在物体的背部粘一个支架或纸盒。 (3)在纸盒的底部堆上土或者橡皮泥等。 (4)将纸质树通过十字交叉、三个循环等办法做成立体的。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栽下一棵棵大树,让我们比一比,看看谁的大树最牢固。 3.用泥塑制作森林中的成员。 (1)你的森林中有哪些成员?它们在一起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 (2)教师出示动物的图片或录像。 (3)教师讲解泥塑的制作步骤。 ①用大块泥塑造动物的身躯和头颈部分,并从中捏出前后肢及尾巴(注意动物的个别特征和与其他动物的大致比例)。再用其他彩泥添上五官、花纹等。 ②把彩泥分出大小几块,分别捏出动物的头、身躯、四肢、尾巴,然后拼装。(注意动物的动态是走、跑、立、卧、爬……)最后用其他彩泥添上五官、花纹等。 小结:不管选用哪种方法制作,我们都要先捏出整体,然后再进行细部刻画。 4.制作森林舞台。 (1)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完成。 (2)学生中有好的办法及时肯定,并通过实物投影等进行介绍。 (3)盒子中场景和动物的摆放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1)向大家介绍自己作品里的故事。 (2)班级举办一个森林大聚会,同学一起来编一编其中的趣闻趣事。       总第8课时 课题:5、民间木雕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雕刻工具,并制作好石膏模版,收集木雕作品及资料等。 (教师)雕刻工具,雕刻作品及资料,雕刻制作程序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1.录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播放录像:木雕艺术作品的欣赏。 (2)让学生谈谈对作品初步的印象。 (3)引出课题:《民间木雕》。 2.介绍木雕,了解相关知识。 (1)木雕的历史: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木雕的特点:实用而精美。可作装饰材料,也可独立成工艺品。 (3)木雕的分类:按材料分有黄杨木雕、紫檀木雕等;按地域分有东阳木雕、潮洲木雕、闽中木雕等。 (4)雕刻的方法:圆雕、浮雕、半圆雕、镂空雕、贴雕等。 3.欣赏作品,感受艺术特点。 (1)欣赏教材中的木雕作品,让学生说说木雕的艺术特点。 (2)教师小结:东阳木雕的特点是雕刻细腻华美,人物形象饱满;黄杨木雕的特点是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如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 4.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摩。 (1)课件播放雕刻程序。 (2)教师示范用石膏模版制作(见教科书第13页制作步骤2-5)。 ①将凝成固体的石膏板,用细砂纸将表面磨匀。②先用铅笔在石膏上画草稿。③用雕刻刀依线条雕刻出凹凸的效果,做出模版。④在模版上涂色后进行拓印。 5.学生制作,体验雕刻魅力。 (1)学生制作,教师现场指导。 (2)提示:在使用刻刀时要注意安全,别伤到手;雕刻时拿刀要稳,刻出“刀”味来;尝试用不同纸材印刷,画面效果不同;给自己的作品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6.讲评小结,升华本课主题。 (1)讲评作业,师生共同交流。 (2)把民间木雕艺术讲给家长、同伴听,大家一起欣赏、感受。 (3)下节课准备好肥皂或蔬果及雕刻工具等。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肥皂或蔬果,雕刻工具等。 (教师)其他材料的雕刻作品,雕刻工具等。 教学过程 1.欣赏作品,感受雕刻魅力。 (1)选出优劣不同的作品,师生互评。 (2)说说雕刻艺术的魅力。 (3)课件欣赏其他材料的雕刻作品与学生作品比较。 (2)师生交流作品的特点。说说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以及努力的方向。 2.教师示范,感受不同特点。 (1)教师讲述蔬果和肥皂的雕刻特点和方法。 (2)教师选择一种材料示范。 (3)小结:要根据蔬果和肥皂的材质特点进行塑造,雕刻时要认真思考,做到心中有数,提刀稳当;轻重合适。 3.学生创作,体验材料特点。 (1)教师巡视指导,对存在共同性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评。 (2)创作提示见“第一课时5”的提示。 4.共同总结,全面拓展学习。 (1)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内容、作业,体会不同雕刻材料的制作特点。 (2)有兴趣的同学进行雕刻练习,举行作品展览。 (3)收集资料档案,定期全班交流。         总第10课时 课题:6、门的装饰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或剪纸的工具材料,收集门饰的图片资料等。 (教师)范作和中外门的图片。 教学过程 1.介绍导入新课。 (1)教师介绍门饰的知识:传统的门饰;门饰的雕刻技法、民族特点;中外门饰的区别等。 (2)引入课题《门的装饰》。 2.欣赏相关作品。 (1)欣赏范作,提问:你觉得这些传统门饰美在哪里?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表现在门饰上面的几何图案、树木花卉、翎毛走兽等。) (2)欣赏中外门的图片,提问:与我国传统的门饰相比,欧洲建筑的门饰有哪些不同的特点?(传统的门饰精致、华美,欧洲的门饰简洁、厚重等。) 3.学生构思创作。 提示: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或剪纸形式表现,注意表现出门饰的风格。 4.教师巡视指导。 对创作中普遍的问题作集体和个别的指导。 5.小结本课内容。 结合本课内容讲评作业,下节课上《我心中的门》。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合适的工具材料,调查本地门和门饰的设计情况,思考未来门的设计等。   (教师)范作(其中几幅写好创作说明)等。 教学过程 1. 学生自评作业。 (1)抽取好、中、差作业的代表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意见。 (2)师生互评,学生合作评价。 (3)小结:提出改进的方向。 2.探讨改进方法。 (1)学生汇报调查门和门饰设计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 (2)欣赏范作,体会其创作思想。 (3)提问思考:怎样设计门和门饰? (4)交流讨论,主要从未来建筑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构思。 3.想象创作作业。 (1)要求:创作一幅《想象的门》的设计图。 (2)提示:运用自己喜欢的工具材料制作,把材料的特性发挥出来;注意着重表现门饰的特点和风格;大胆创新,作品富有创意。 4.教师指导创作。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在外形、装饰、色彩和创意等表现形式作指导。 5.评价学生作业。 评价提示:作品的表现形式是否有创意;门饰精致美观的特点和风格是否很好地表现。 6.课外延伸拓展。 (1)课外查找有关门的更多的资料,做好保存和交流。 (2)有兴趣的同学进行门饰的速写练习等。 (3)有条件的班级在黑板报上进行展览。         总第12课时 课题:7、生动的泥塑人物 课前准备 (学生)泥塑基本工具一套,水桶每小组一只,工作服或围裙袖套。 (教师)泥塑基本工具一套,作品展示台,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1.设问式趣味导课,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一件老鼠偷油或其他主题的糖塑作品图片,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猜猜是什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引出吹糖人。 2.赏析民间传统泥塑作品的动态,体会泥塑具象写实表现人物动态的形式。 (1)用动作模仿表演,感受观察,体味人物运动特点、动态特征。 让学生想象、模仿表演吹糖人吹糖时的动作,并进行观察,吹糖人的五官及身体动态特征,探讨归纳出:五官特征为鼓出的腮帮子,全神贯注的眼神等;饱满的身体,紧张用力的四肢等等。 (2)欣赏艺术家的泥塑作品造型特征,初步学习艺术家泥塑表现人物动态的造型方法。 多媒体先出示泥人张第二代传人张兆荣《吹糖人》作品,对比学生的动作模仿表演,对比观察动态特征结果,进一步赏析、观察半蹲吹糖人的动态造型特征:整体如一充满气的圆球;重点观察艺术家对五官、身体、四肢的细部写实刻画。让学生对泥塑具象写实表现人物动态的形式有一定的认识。 继续出示刘士铭《母与子》、卢波《好喜欢》的泥塑作品,进一步让学生欣赏动态人物的生动性,学习艺术家对直立人物不同姿态的泥塑方法。对比感受直立人物的不同姿态特点,观察人物头部、身体、四肢的细微变化,从人物比例、不同身体姿态、表情、衣服、五官去观察。 3.学习人物动态的泥塑基本方法。 出示制作过程图例,让学生观察制作方法。教师可演示制作过程,让学生看清头部捏塑成球体并进行五官头发的刻画;身体四肢用泥片卷成衣服外套包裹而成,并注意让学生观察头部和身体的衔接方法。在衔接部位用竹刀或牙签刮一刮粗糙,再蘸用泥浆水衔接。也可大胆启发学生用自己实践的方法进行捏塑。 4.探究学习泥塑人物动态稳定性的方法。 教师出示不易稳定的泥塑人物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表演体验、实践尝试、小组合作等方法探究学习。 (1)想一想, 人物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泥塑形式表现? 学生探究一:稳定的动态本身就很容易用泥塑表现。让学生寻找哪些动态是很稳定的,如坐、蹲、直立、倒立、睡、躺、趴等身体呈垂直或水平线时较稳定。 如身体倾斜时,手脚的张开或支撑地面时会较稳定。 (2)注意泥塑时人物身体的稳定性。 学生探究二:实践演示泥巴上下用量的多少与稳定有关。如泥塑时,腿部可适当夸张,加粗腿部,下大上小些,泥塑人物容易站稳。 学生探究三:演示不稳定泥塑人物,让学生探究怎样放稳。也可用添加辅助物支撑的方法,使人物动态稳定。 5.欣赏儿童泥塑人物作品,启发学生进行主题创作。 (1)多媒体欣赏儿童泥塑人物作品图片,让学生感受儿童各种有趣的或天真活泼或夸张的动态,体味儿童泥塑的稚拙美,激发创作。 (2)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动作瞬间,进行创作构思,可选几位构思好的同学演示自己想表达的主题动作。 (3)教师对泥塑创作方法作进一步深入指导:创作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要求。 6.学生给自己的泥塑作品定好主题,稳定的表现动态,尝试五官、手脚、服饰细部的修饰,作品表面不必光滑,宜尽量保留手捏的率真质感,可独立完成一件作品,也可几人合作完成一组人物群像。 7.写上作品主题标签,展示作品,集体观摩,教师评价鼓励,学生自评。  评价建议: (1)能否抓住动态特征表现主题。 (2)能否将动态稳定地表现出来。 (3)能否将身体与头部、四肢粘接固定。 (4)能否尝试五官、手脚、服饰细部的修饰,保留手捏质感。 (5)是否对捏塑人物感到兴趣。 8.收拾整理:将剩余的土回收至桶,桌面擦干净。注意抹布、竹刀及碎土不要直接在水池清洗,可先在水桶内洗,最后在水池冲洗,以免泥浆、泥块堵住水管。作品每个部位结合处要特别粘紧,在专用教室通风处风干,注意不要碰坏。         总第13课时 课题:8、收获的季节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水粉画颜料、画笔、调色盘、水桶、抹布等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秋景挂图,课件,示范用工具材料等。 教学过程 1.感受与想象。 (1)听:从秋风秋雨的录音中听出了什么声音?想到了什么场景? (2)忆:谈谈你印象中的秋天情景,说说描写秋天的诗句。 (3)看:欣赏秋景挂图,说说秋天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 (4)想:你还见到过哪些美丽的秋景?你心中最美的秋景是怎样的? 2.思考与探究。 (1)秋天的自然景物具有哪些特征? (2)秋天的色彩有哪些? (3)尝试表现:用自己喜爱的色彩表现秋天的美丽。 (4)课件展示各种表现秋天的艺术作品,请学生欣赏、分析不同材料和不同的表现方法。 3.表现与体验。 (1)作业要求:画画秋天的景色。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辅导要点:能否大胆地表现秋天的景色?是否表现出自己对秋天的理解? 4.展示与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互相观赏。 (2)请学生选出最美的秋景图,并请作者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3)教师小结。 5.课后延伸:收集有关秋天的图片、诗句等。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吹塑纸、圆珠笔、牙签、水粉画颜料、画笔、调色盘、水桶、抹布等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色轮挂图,课件,示范用工具材料等。 教学过程 1.欣赏评述。 (1)欣赏教科书中的图片,找出秋天的色彩特点。 (2)教师出示色轮图:请学生寻找能表现秋天的色彩。 (3)教师介绍画家李焕民,课件展示其作品《初踏黄金路》,学生分小组欣赏、评价。 (4)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对作品《初踏黄金路》的欣赏体会。教师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分析表现形式。 2.探究感受。 (1)欣赏其他两幅版画作品《秋水》和《打麦场上》,分析其作品主题和表现技法。 (2)思考:在秋天,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课件展示版画的基本制作过程,学生感受版画的独特魅力。 (4)教师适当示范,提醒学生使用各种版画工具的方法和注意点。 3.尝试创作。 (1)作业要求:用版画的形式创作一幅《收获的季节》的记忆画。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辅导要点:提醒学生注意块面和线之间的关系,注意色彩的运用。 4.展示评价。 (1)学生作品展示,介绍自己创作思路。 (2)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5.课后延伸。 收集各种秋天的树叶、树皮、种子等材料。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形状的落叶10—12片、草根、树皮及各种植物的种子等。 (教师)课件,示范用工具材料等。 教学过程 1.交流欣赏。 (1)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收集的创作材料,互相观赏它们的形与色。 (2)学生代表介绍收集的材料,师生共同观赏。 (3)教师展示自己的材料,启发学生讨论该材料最适合表现的形象。 2.思考研究。 (1)教师课件展示各种用综合材料拼贴的作品,学生欣赏。 (2)学生思考: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方式来表现秋天的? (3)师生共同探究这些拼贴作品的制作方法。 3.启发创作。 (1)拼摆游戏:请学生拿出自己的材料,拼贴出反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的画面。 (2)学生展示,教师进行点评。 4.合作表现。 (1)作业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收获的季节》的拼贴画。 (2)学生合作表现,教师进行巡视辅导。 5.展示评价。 (1)学生小组之间交流作品。 (2)全班作品布置成一个画展。   6.教师小结。           总第16课时 课题:9、水墨画动物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水墨画技法的资料,毛笔、墨汁、笔洗、调色盘、画毡等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常规的国画示范工具等。 教学过程 1.欣赏感受。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水墨画技法的资料。 (2)教师课件展示各种水墨画动物作品,学生欣赏。 (3)学生谈谈欣赏体会。 2.学习探究。 (1)教师提问:这些水墨画动物和其他画法的动物有什么差别?这种差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2)课件展示各种画法的动物请学生欣赏比较并分析。 (3)课件展示水墨画和彩墨画之间的异同,学生体会其不同的特色和技法。 3.演示启发。 (1)思考:怎样利用水墨来表现动物呢? (2)教师进行简单的演示,学生观察学习。 ①画螃蟹。 a.用大羊毫笔调淡墨,笔尖蘸浓墨,侧锋三笔画出螃蟹的身子。 b.用淡墨中锋,画出螃蟹身体左右的各四条腿。 c.接着用浓墨两笔画出螃蟹大螯。 d.用小狼毫蘸浓墨画出螃蟹的爪子和眼睛。 ②画鱼鹰。 a.用小狼毫蘸浓墨勾出鱼鹰的嘴巴、眼睛及鼻孔。 b.用兼毫笔蘸浓墨顺势画出鱼鹰的头和脖子。 c.用大羊毫笔调淡墨,笔尖蘸浓墨侧锋画出鱼鹰的背和翅膀。 d.用淡墨画鱼鹰的腹部。 e.用小狼毫蘸浓墨中锋画鱼鹰的爪子。 (3)小组讨论:你能分析教科书中的其他水墨动物是怎样用笔用墨的吗? 4.创作练习。 (1)作业要求:用水墨画表现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辅导重点是笔墨的使用方法。 5.展示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的创作体会。 (2)教师点评并进行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毛笔、墨汁、笔洗、调色盘、画毡等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常规的水墨画示范工具等。 教学过程 1.欣赏引导。 (1)出示“舞”字,请学生想象这可以变成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课件展示吴冠中的作品《舞》和林风眠的作品《舞》,请学生欣赏分析。 (3)学生交流欣赏体会,教师进行小结:中国画体现了画家对自然和事物的一种感受,作品往往传达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不是平铺直叙的。例如在水墨画动物中就是通过动物的形态来传递。 2.探究感受。 (1)学生自主欣赏教科书中的范例,体会作品的意境。 (2)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 3.创作表现。 (1)作业要求:画一幅有动物的水墨场景图,并为这幅画取个有意义的名字。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4.交流展示。 (1)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2)学生互相评价,评价要点是看画面是否表现主题的意境? (3)教师进行小结。 5.课后延伸。 教师请学生欣赏各种题材的水墨画(山水、人物等),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水墨画的学习兴趣。       总第18课时 课题:10、色彩的世界(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水粉画颜料、画笔、调色盘、洗笔筒、抹布等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学生用的画纸等。 教学过程 1.展示引入。 (1)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听两段音乐,同时出示两张不同色调的风景摄影图片。 (2)讨论:两段音乐在节奏上和它所表达的情绪有何不同?(第一节:强烈、有力、跳跃。第二节:舒展、柔和、宁静。)两张照片分别对应哪段音乐? (3)引入课题:音乐可以表达不同的感觉,色彩也会传递各种感觉的信息。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色彩的世界——色彩的对比。 2.学习研究。 (1)教师课件演示讲解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丰富的色彩,这些色彩集中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比较,就如浓与淡,干与湿等现象一样,它们相互影响,显示出各种差别的想象,我们称之为色彩的对比。这些色彩对比有的感觉强烈,有的则比较柔和。 (2)游戏:课件展示,请学生来找色块拼摆。      ①组成连续的12色轮图。      ②找出类似色。      ③找出强烈对比色。 (3)小组学习交流:学习教材中关于类似色和对比色的知识,将第28页里的图片进行分类。 3.欣赏作品,谈论感受。 (1)欣赏课件中画家和学生作品,说出色彩对比的类别,并找出强烈对比、柔和对比中较多的是什么色?——引出调子(一般指画面中占据主要比例的色彩)。 (2)小结:强烈对比——较多的是对比色。            柔和对比——较多的是类似色(邻近色)。 在我们的现实中,总会有一些色彩使人心潮澎湃,又有一些色彩使人心静如水。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色彩画中的调子往往是起重要的支配作用。一幅画面中,色调作为一种独特的色彩形式,它在表现色彩画主题的情调、意境和传达情感上是不可或缺的。它能直观地使欣赏者受到感染而产生美的联想,使欣赏者的情感和注意力被画面中的色调所影响。而画面有了这一些对比,才有了节奏和起伏,才会给人以完整而协调的美感。 4.调色练习。 (1)作业要求:在教师提供的无色色相环涂色,要求先分别涂上三原色,每隔三个色块涂上一种原色,即红、黄、蓝。再分别在中间的空格上涂上三间色,即在红黄中间的一个涂上橙色,黄和蓝之间涂上绿色,红和蓝之间涂上紫色。最后由原色调配成的间色再进行互相调配得到的复色涂上,如黄绿之间涂上草绿色,黄橙之间涂上橘黄色,红与橙之间涂上朱红色等。 (2)学生进行调色涂色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5.展示评价。 (1)学生作品展示,互相评价:谁的作品涂色效果好? (2)教师进行点评小结。 6.课后延伸。观察自己家的房间色调。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水粉画颜料、画笔、调色盘、洗笔筒、抹布等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学生用的画纸等。 教学过程 1.交流汇报。 (1)学生汇报课前的观察,说自己房间的色调,并出示图片进行说明。 (2)同学评价介绍是否恰当。 (3)教师小结:用不同的色调应注意选择相应的表现内容和环境,这样才会给人一种完整而协调的美感。 2.欣赏感受。 (1)教师课件展示各种不同色调的室内装饰效果图,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色彩搭配关系。 (2)教师课件展示各种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感受作品的色调,说出自己的欣赏体会。 (3)师生利用课件共同完成一幅画面两种色调的搭配练习。 3.创作表现。 (1)作业要求:用类似色或对比色调创作一幅漂亮的色彩画。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用色、大胆表现。 4.展示评价。 (1)学生将作品分两类展示,一类是类似色调,另一类是对比色调。 (2)师生共同评价。评价要点是:①从视觉效果看,哪幅作品最美?                                ②对比色用得最好的是哪些作品?                                ③类似色用得最好的是哪些作品? 总第20课时 课题:11、色彩的世界(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画纸,绘画工具。 (教师)课件,水粉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1.实验引入,揭示课题。 (1)在一个大玻璃杯里倒入黄颜色的水,然后慢慢地加入蓝颜色水。提问:请问玻璃杯里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颜色慢慢地由黄变绿直到变成蓝色) (2)小结:色彩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神奇!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将进一步来学习色彩理性方面的知识,我们将认识色彩的三大要素:色相、纯度(也称彩度、饱和度)、明度。像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颜色在色性上慢慢地产生变化,称为色彩的渐变。 出示课题:《色彩的世界(二)》。 2.排列游戏,理性分析。 (1)将刚才两种颜色水的变化用色彩卡片排列出来(由黄色排到黄绿色、绿色、蓝绿色,再排到蓝色)。 (2)将黑板上的其他色彩卡片按照颜色的渐变排列(由绿到粉绿到白色,由绿到黄绿到黄色),并作相关的色彩实验游戏。学生观察、感受。 (3)出示示范图片,让学生把眼睛眯成一条线来观察,感受色彩的明度变化。 (4)小结: ①色相: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看到了色彩在变化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相貌,这就是色彩的色相。红橙黄绿青蓝紫就是七种不同的色相。色相是色彩的最大特征。 ②纯度(彩度、饱和度):在活动中我们还看到色彩在渐变过程中其纯度也发生了变化。色彩的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它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愈大,则色彩的纯度愈高,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愈小,则色彩的纯度也愈低。 ③明度:明度是指色彩的深浅、明暗程度。各种有色物体由于它们的反射光量的区别而产生颜色的明暗强弱。色彩的明度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色相不同明度。二是各种颜色的不同明度。 色彩的色相、纯度和明度三特征是不可分割的,在色彩学上也称它们为色彩的三要素。 3.深入生活,感受色彩渐变。 我们不仅要感激色彩为我们带来的视觉美,更要学会用心灵捕捉生活中的色彩。色彩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有时不用具体的形象,美丽的色彩世界通过一年中四季的变化,它就可以告诉你它存在的意义。 (1)提问:在生活当中,哪些地方能看到渐变色彩? (2)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早上朝霞升起的时候能看到渐变色,晚上很多大型霓虹灯色彩是渐变的,天空是渐变的,海水是渐变的……刚才大家所说的都是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渐变色彩,实际上有一种绘画中也常用渐变色彩,就是装饰画。 (提示:讲解色彩知识包括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的理解,阐述色彩的冷暖变化。) 4.欣赏教材,观察分析。 (1)提问:观察这些不同的色彩推移作品,说说它们的色调特点。运用渐变色彩画出来的画与普通的画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小结:画面有十分奇妙的光感与空间感。 5.讲解示范,明确要求。 (1)选择好渐变的色彩,想一想将这种色彩变成另外怎样的色彩。 (2)颜料里不要随意加水。 (3)渐变色彩的第一格颜色就是直接挤出来的色彩,比如红色,然后慢慢地在红色里加入黄颜料,要把握好色彩渐变的度,越往后黄色越多,最后一格就直接用黄色涂上。 (4)不要涂出框格子外。 6.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作业要求: (1)在一排方格内完成三组色彩的推移。如图(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色彩): (2)选用恰当的颜色,运用色彩推移的方法为空白图案填色,要求画面工整,颜色搭配适当。 7.作业讲评,小结下课。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色彩绘画中多尝试渐变色,并出示优秀的学生作业进行欣赏、小结。 准备一幅你认为最有色彩感觉的绘画作品在下一节课展示。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让学生收集描写自然景色的优美词句,色彩作品图片或照片,绘画工具,画纸。 (教师)教学课件(课前教师收集自然景观的图片和不同风格的乐曲片段),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色彩。 (1)欣赏关于自然界的图片,感受视觉形象所带来的艺术美感。 ①将有关天空、海洋、大地、山川、河流等景色的几幅图片进行逐一欣赏。 ②谈一谈你喜欢其中哪一幅画面? ③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这幅画面带给你的感觉。 (2)分别欣赏《流浪者之歌》(悲伤)、《森林中的一夜》(悠扬)和《土耳其进行曲》(欢快)的乐曲片断,体会音乐情绪所带来听觉上的艺术美感,进行色彩联想。 ①你听音乐时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②你能用哪些色彩来表达? ③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这段音乐带给你的感受。 (提示:提供审美素材,创设艺术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提供不同风格的欣赏素材,引导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利用色彩表达乐感。) 2.感受、体验色彩。 (1)欣赏评述:展示蒙德里安、凡高、吴冠中、丁绍光等的作品,谈谈作品中色彩的感受。 (2)用课件欣赏生活中的艺术作品:绘画、包装、标志设计、服装设计等,理解艺术作品中色彩与情感的运用。让学生回答:红色、蓝色、紫色、绿色、灰色分别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3)用课件欣赏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晨晚的变化,感受情感的喜怒哀乐。 (4)利用课件,进行色彩的冷暖、远近、味觉等体验。 小结:色彩往往会带给我们某种心理感觉,包括味觉感、音乐感、情绪感、温度感及触摸感等。利用这种丰富的色彩心理感受,可以表现出具有感染力的色彩效果。 3.创作、表现色彩。 (1)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色彩调配和色彩情感的基础知识进行绘画实践。要求运用色彩表现简单的造型,描绘出四季中的一个季节、一段音乐的旋律或酸甜苦辣中的一种味道等。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创作过程,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4.展示、评述色彩。 (1)请学生主动展示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取个名字,谈谈创作感受。以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形式表达创作思路与方法。 (提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评价学生作业时不能局限于作品本身,还应看到学生的创作精神。从中培养学生大胆表达个人见解、广泛参与意见交流的习惯。)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感受到了什么?学到了哪些技法? (3)评述谁的作品最形象生动?(通过构图、色彩、表现技法等。) (提示:通过总结,使学生感受到色彩的美和神奇以及创作的快乐。) 5.课后延伸、拓展。 (1)你在创作时,是怎样表现的?心里的感受是怎样的? (2)你能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更新颖、丰富的创作吗? 小结:希望你们能细心观察生活,从中获取美的信息,记录美的瞬间,做美的使者,艺术的创造者、传播者。         总第22课时 课题:12、创造美的纹理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身边的各种材料如树叶、羽毛、贝壳、石块、木块、粗糙的布料、皮革、有凹凸纹理的徽章等,生宣纸、水彩颜料、蜡笔等绘画材料工具。 (教师)课件,拓印后的纹理范画、纹理制作示范工具,收集到的不同纹理的材料,毛笔、生宣纸、墨汁、水彩颜料、水彩笔等绘画材料工具。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大自然的风光——重点突出对沙滩、石头、水面、树轮等景物的特写。(通过欣赏比较,使得学生对事物的肌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无限的联想。) (2)出示图片,欣赏作品。(用特殊肌理效果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主要是版画作品和一件用漂亮的纹理进行装饰的工艺品。) 观察、分析这件作品中的艺术效果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学生交流看法。 (3)揭题:《创造美的纹理》。 (4)组织谈话:说说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美的纹理? 2.示范引导,观察思考。 (1)组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各种材质: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物体本身存在特殊的肌理,这些肌理不一定能用笔画出来,让我们找找它们藏在哪里。 (提示: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纹理,摸一摸,说说给你什么感觉?互相说说感受。) (2)体验纹理的不同质感: ①树皮感觉粗糙、丝绸感觉光滑、金属又硬又凉等。 ②引导学生将不同状态的同种物品进行对比:如棉布比丝绸粗糙,青的树叶比干枯的树叶滋润、细腻等。 (3)在屏幕上展示脚印、手印、车轮印等纹理,然后设问:这些看起来很美的纹理都是无意中留下的,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将这些富有美感的纹理制作或画出来呢? (4)教师介绍示范拓印方法:直接拓印,将水粉颜料涂在物品上再压印。(将纸覆在实物上,用铅笔、油画棒等工具直接将纹理印下来;或将水粉画颜料涂在实物上之后用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印下它的纹理。) (提示:制作纹理效果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如:布料、地面、指纹等。) (5)小结: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巧妙地利用特殊技法制成的纹理,会给画面带来特殊的效果。 3.局部尝试,感受体验。 (1)通过屏幕展示不同制作纹理的方法:①拓印法:a.木版拓印法。b.纸团拓印法。c.压印法。②印染法:a.刷色(刷拖)法。b.积色法。c.吹色法。d.喷洒滴溅法。e.晕染法。 (2)选择教材中自己喜欢的一种纹理制作的方法进行尝试。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创新的方法,也可以学生自主决定用什么方法表现新颖的纹理。 (3)组织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组织几次学生讨论,谈谈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 4.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在制作中,教师对学生的艺术实践始终给予鼓励、引导,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作品展示,欣赏交流。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创作思路进行汇报,为其他学生进行类似的创作提供一种思路和经验,从而达到共同体验、共同提高的目的。 (2)欣赏评价:让其他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对作品的再创作结果进行想象和构思,满足学生的求异欲望。在原来想象的基础上再度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和创作兴趣。 6.收拾整理,交换物品。 将自己已经使用过的材料,借给别的同学使用,或者将制作较多的印纹跟他人交换。(提示:由于这节课会用到多种材料,所以,下课前要留出一点儿时间让学生收拾物品。) 7.课后延伸,拓展研究。 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还可以介绍以下的方法让学生尝试:例如树皮,可以用拓印碑文的方法来印纹理;将水粉色涂在玻璃等光滑不吸水的物体的表面,将纸覆上去,得到偶然的纹理效果;将墨汁或颜料滴在水面上,稍稍化开后,用生宣纸吸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上节课完成的纹理图案,绘画工具、作业纸等。 (教师)教学课件,用各种印纹制作的美术作品,剪刀胶水、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1.感悟生活,引起思考。 (1)课件播放根据生活和自然中各种物体的纹理而设计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有平面压印、磨印的,还有利用材料直接在画面拼贴出纹理效果的。 (2)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通过看、摸的形式了解作品纹理效果的制作方法,教师启发学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创作纹理。 (3)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些纹理的效果来制作一件工艺品或是一幅绘画作品。 3.启发想象,巧用纹理。 (1)教师通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如何使用纹理来美化生活,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来制作有趣的纹理效果。同学之间相互探讨,尝试用揉纸、滚印、涂抹等多种方法继续制作各种纹理。 (2)利用纹理,创作作品:学生利用自己探索到的纹理效果来创作有情趣、有应用价值的画面,可以引发对生活的思考。教师积极鼓励学生互相探讨,大胆构思,利用一切手段和方法大胆创作画作。 3.积极创作,美化生活。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创作,并将完成的作品装点自己的生活。 4.调动情趣,积极评价。 通过“夸夸我这件作品中最得意之处”的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作品的美妙之处告诉大家,并简单介绍制作过程和方法。通过互评、师评的方式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创造的情趣。 5.学习运用,课后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创造生活,把自己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运用自制的纹理尝试美化,使之具有美感。 (提示:(1)物体的纹理效果随处可见,但人们熟视无睹,把它融入情趣和探索之中,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2)把纹理运用于生活,使生活变得更美,符合学生实现创造美的愿望。本课教学方法自由,寓于游戏、玩耍之中,和学生的心理相通。在讲授本课时尽可能少用专业术语,变通教法,降低难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第24课时 课题:13、废气物造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不同的废弃物,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塑料袋、瓶子、盒子、废纸等;胶水、剪刀、绳子等制作工具。 (教师)各种废弃物制成的作品,一些废弃物材料,课件。 教学过程 1.游戏激趣,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塑料袋、可乐瓶、绉纸等,然后很快将它变成一个或多个“人”的造型。 引导学生谈一下简单的感受。引出课题《一个奇特的人》。 2.欣赏评述,感受有特点的人物形象。 教师出示课件:(1)一组非洲奇特人物造型的雕塑作品。请学生说说感受。 教师收集了一些人物的雕塑作品,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这些作品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2)欣赏古今中外更多的奇特的人物造型,例如狮身人面像、中国戏曲人物、摩尔的作品等。由于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变迁,各个时候的作品又是千姿百态。 (3)欣赏用废弃物造型的人:和上面作品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这些性格迥异,奇特的人物造型和我们平时见到的人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巧妙应用废弃物材质特性进行夸张、变形。 3.了解探究,如何表现奇特的人。 (1)欣赏废弃物造型中的人,仔细观察它们是用什么材料?怎样综合制作起来的?你觉得作品的哪个方面吸引你? 教师小结:法国哲学家、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我们就来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吧!其实只要你仔细观察,有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现就能够创造出美。 (2)演示教科书中的制作步骤,明确过程及注意事项。 教师简单示范“卷、扎、粘、饰”等技法。 (3)优秀学生作品欣赏。 (4)看看自己和同学准备的材料中,能用哪些来制作人的哪一部分? (小组内交流思路,互相探讨。) (5)学生制作“一个奇特的人”,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评议,展示作品。 (1)学生个人作品交流,进行介绍,相互评议。 (2)更多的综合艺术作品欣赏。 (3)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和材料能够表现,正如我们今天学习的废弃物造型。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积极动手动脑,就能创作出更多有特色的艺术作品。 5.课后拓展:应用废弃物制作其他有趣的艺术品。 6.课后整理:指导学生收拾好物品,养成良好的习惯。       \   总第25课时 课题:14、古人的梦想_____飞天 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材料,收集敦煌莫高窟壁画图片资料等。 (教师)图片资料,课件等(用于本课时第二种教学方法的开始和结束,要求配有与飞天壁画相协调的古典音乐、有关敦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介绍导入。 (1)教师介绍与飞天有关的佛教故事和艺术。 (2)教师讲述佛教石窟的文化特点及艺术价值。 (3)请学生说说听了教师介绍后的感受。 (4)引入课题:《古人的梦想——飞天》。 第二种开始:(1)结合课件,教师布置教室以创造环境与氛围,讲述有关飞天的故事或传说,将学生带进一个梦幻的世界。(2)请学生谈谈感受。(3)引入课题:《古人的梦想——飞天》。 2.欣赏作品。 (1)继续播放课件:飞天艺术。 (2)学生互相交流作品的最美之处。 (3)师生共同评价其中的艺术特点。 (4)师生共同小结。 3.学生作业。        (1)要求:临摹一幅飞天艺术作品。        (2)提示: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色彩鲜艳。 4.小结讲评。        (1)讲评作业,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课后继续。        (2)有兴趣的同学自己深入了解我国著名石窟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第二种结束: (1)结合课件,教师延续刚才飞天的故事或传说,给学生带来新的创作欲望。 (2)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深入了解我国著名石窟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