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品生(社)学科教学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德育课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这几个环节是紧密相联的。“知之深、爱之切、意更坚、行必果”。其间,知是起点,行是归宿,只有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
本学期,我校品生(社)教研组将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横纵向联系,拓宽教育渠道,形成学科间渗透、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补充的道德教育网络,从而进一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结合我校的星级少年评价活动,让品德行为教育开花结果。
二、具体工作
(一)特色工作:
1、品行教育——星级少年评价。
本学期,结合我校政教处开展的星级少年评价活动来评价学生品行。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培养人的独立个性,凸现主体地位。寄宿学校的学生在校时间长,各项活动都是评价他们行为品质的机会,学校组成专门的“礼仪星”“行为星”等考查小组,把日常行为和品生(社)学科教育融为一体,逐步规范学生的各项行为。
2、拓展品德教学渠道,增强道德教育效果
(1)品德课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相结合,体现教育的整体性
新课标倡导要加强学科间融合。小学语文、数学、品生(社)、科学等学科既是各自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虽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任务。
本学期,我们要求教师在各科教学中,把握好教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捕捉住每一个可利用的环节,寓思想教育于愉快的课堂教学之中,体现三维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熏陶和品行教育。
(2)品生(社)课教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体现教育的针对性
由于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存在,小学生的思想行为也出现了许多偏差。如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小学生口袋里的人民币也日益增多,吃零食、比穿戴、讲享受成风。所有这些决定了品德课只靠单一的理论知识灌输和教师空洞的说教是不能奏效的,必须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引导学生学教材明道理,联系实际找差距,参与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自己的辨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学期,我们将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道德认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和后勤生活管理老师互相沟通,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与品生(社)教学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品德课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体现教育的一致性
品德课教学要从课堂内容出发,与学校德育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
本学期,我校将结合品德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感受、体验和实践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知与行的转化,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
(4)品德课教学与课前、课后活动相结合,体现教育的连续性
品德课的中心环节是明理,即:使学生明白课文中所阐述的道理,不仅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所阐述的道理,必须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有的教材提供的感性材料不足,明理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将根据教材特点开展课前活动。如: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搜集有关资料等,为明理充实感性材料,做好铺垫。
(二)常规工作
1、备课
为了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要求每位教师手备课,及时反思,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大胆借鉴,大胆创新,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找到实践的突破口。
2、上课
加强小组内互听互评,及时交流,及时反思,以便及时掌握新教材的教学情况。本学期,借县市各级教研室开展的品社课优质课比赛活动这一契机,在教研组和学校内广泛开展讲课比赛、示范课、研讨课等活动,提高教师授课水平。
3、案例
注意平时教学中的积累,把执教后的真实感受、对于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教师是怎样处理的等等,作为教学案例及时地记录下来。这样既能引起教师的教学反思,又能使我们更好地使用新教材。
三、每月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各组室制订计划。
2、各个教研组推选一节优质课,校内评选。
3、对学生进行开学教育(结合政教处开展的星级少年评价活动进行。)
四月份:
1、随堂听课。
2、集体备课。
3、参加县级优质课比赛。
五月份:
1、各组内互相听课,教导处抽查。
2、学生行为规范明察暗访。
3、论文评选活动。
六月份:
1、深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比。
2、年级组内研讨教学中的问题。
3、对本学期授课进行小结。
七月份:
1、根据日常检查积分,评选“礼仪星”“行为星”少年。撰写学生品德评语。
2、教研组小结本学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