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有效教育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只有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才是有效的教育。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8课《怎样到达目的地》,其教学目标为:1、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2、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3、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4、懂得为了交通的便利,许多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关注生活,关注交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不利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我撷取了本课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片段,现对这几个片段进行反思如下。
片段一:
交通工具擂台赛
请几位同学扮演交通工具:汽车、火车、轮船、飞机
上场:学生打招呼,有的施个万福;有的抱拳;有的行少数民族礼……
和学生互动【一】:猜谜语
互动【二】:四名学生表演,展示这四种交通工具的特点,请学生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选择完成下列任务:一、把城市食品厂的食品运送到各大超市、商场,二、把山区的木材运往各个城市,3、把码头的煤运往各个城市,4、南京人民为南方灾区筹集的医药用品要马上运到灾区人民的手中。台下学生选择,言之成理就可。
互动【三】:台上学生展示四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台下学生帮助南京的王天明选择去大连旅游乘坐的交通工具,言之成理即可。
片段二:
在第一部分“交通连着你我他”这个环节的最后“告诉你”这个小板块上,我这样设计:
【一】出示交通事故数据:2000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616971起;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93853人;因道路交通事故受伤418721人;因道路交通事故直接经济损失26.7亿元;每天发生交通事故1690起;每天有257人死于各种交通事故;全国每5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车轮下!
【二】出示书上“告诉你”的内容:乘车、船、飞机等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
【三】出示乘车时应遵守哪些礼节礼貌:讲秩序,上下车时,要依次而行。
自觉维护车厢内的环境卫生,不向窗外扔东西。尊重司乘人员,严格遵循司乘人员的要求。
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时:不要将身体伸到车厢外。主动给老人、病人、残疾人、孕妇和带小孩的妇女让座。
乘坐出租车时:
乘客应当坐在后排。
乘坐火车注意保持车厢的安静,聊天、娱乐等不要打扰别人。 不要随意脱鞋,将脚放到对面的座位上。不要长时间占用卫生间和盥洗池。
乘坐飞机
不要使身体触及他人,或是将座椅调得过低,从而有碍于人。 不要谈论令人不安的话题。
【四】出示自编的儿歌:交通连着你我他,交通设施要爱护,不带易燃易爆品,按照秩序来乘车,做个文明小乘客,祖国任我快乐游。
反思:
一、趣味性强
这从整个表演过程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来,台下学生笑声不断,表演的学生在自己 的日记中写到:在我们表演 的时候,下面的同学笑得真厉害。设计活动时就要顾及儿童的兴奋点和心理可接受性,开展一些新颖奇特,与学生自身密切联系,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热情。鲁迅先生也曾指出:“激趣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它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最佳途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开展儿童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使活动充满童趣、野趣、奇趣、智趣。这对小学生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实践性强
这一部分通过回忆自己和家人曾经使用、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以及这些交通工具带来什么方便?然后展示这些交通工具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进行谈论、交流,从而真正体会到交通工具的用途,并从学生丰富的答案中,抓住“交通工具可以运人(旅客)和货物”这一实质问题,达到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教给学生“美德”,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德行” 。它是一种行为,德行是一种技艺,技艺的进步需要实践。故案例一中让学生在实践选择中达成目标2。
三、适当补白
本课的是怎样到达目的地,主要是和交通相关的内容,教材中只安排了一条有关的交通管理条例规定,我认为通过这一课的活动,也要使学生知道出行时怎样乘车、坐船等才文明、安全。
四、方式方法的改进
正像课后我们教研员陆老师指出的,授课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问题。如果在第一个案例中,我自己少讲,相信学生,多让学生说,效果更好。正像我在自己班上上课时一样,学生对交通工具发表看法,说道,交通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如果汽车能有翅膀,我会建议王天明选择乘坐汽车去大连,那更方便快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