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级语文备课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同课异构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有序展开。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紧扣文本《端午的鸭蛋》,准确切入,把握语言美、结构美、情趣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呈现了六堂各具特色的语文课。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xx老师围绕“民俗——乡情——童趣”,探寻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图文并茂,激情洋溢,由浅入深徐徐展开一幅幅风俗画卷,润物无声,充满文学情怀。孩子们频频点头赞许,听课的老师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xx老师借用数学坐标的方式展示文本结构,新颖别致,孩子们眼前一亮,很快融入文本之中。用说唱的方式品评家乡鸭蛋的特点,让孩子们参与设置的情境中体会快乐的端午更是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乡愁、乡思、乡音的浓浓情感又引起孩子们深深的思索。别具一格的语文课赢得了听课老师和孩子们热烈的掌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xx老师站在孩子们的角度,由“端午”和“鸭蛋”的联系入手,请孩子们用一个动词连接,牵一发而动全身,举重若轻,收放自如,既有文本的深度又有现实的广度,着重探求“端午的鸭蛋”所包含的民族心态,推荐阅读《炒米和焦屑》《咸菜茨菇汤》,更是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xx老师从文本题目入手,通过比较提纲挈领,春风化雨般引导孩子们学习字词、理清结构、品味语言、借鉴写法,随时注意指导孩子做好笔记,课堂气氛热烈,师生关系十分融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xx老师紧扣文本,有条不紊,语言柔和地和孩子们一起概括行文思路,分析家乡鸭蛋的特点,作者带着什么情感来介绍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在作者童年岁月留下了怎样的印记,揣摩语言风格,品评写作技巧。整个课堂如清风拂面,倍感亲切。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xx老师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和孩子们一同走进文本,走进汪曾祺,把阅读和写作紧紧结合在一起,引导孩子们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两个忧虑——故乡的失落、童年的单调,把语文和生活联系到一起,发人深思,教育孩子们珍惜今天,珍惜身边的人事景物,不要留下遗憾。
一枚小小的鸭蛋,承载着千年的民俗风情,寄托了作者浓浓的乡愁,饱含着盎然的童趣。汪曾祺的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让我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老师们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出手不凡,充分显示了我校语文教师的深厚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