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小题大做,或许是因为我前两天偶然的一句顺口话,“英语课堂小组合作表现好的话,我会进行积分奖励。”牵动了全班孩子的神经,但我实实在在地感到要践行课程标准的核心价值——探究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确有必要。 然而,谈何容易。 这两天,一个笨拙而庞大的身影一直在我眼前闪烁,那个笨拙而高大的身影,我知道,是被这个班视为另类的,所以平时她是不爱发言的,她一般会躲在一隅“自由”地做着自己的事情。这次,我让她参与了合作学习小组,她显得十分兴奋,每次只要大家交流完毕,她必定都要举手,即使是别的孩子一个都没举手,她都会举起手来。她的回答有时候是正确的,但大多数时候是错误的。这使我很无奈,于是就不想再叫她回答问题了。我发现她的眼神也逐渐暗淡了下去。我也听到了一些嘲笑的声音。 还有一些合作小组,他们仿佛在学习能力上比较弱,每次基本上都不会有什么结果,每次当我的眼神转向他们的时候,他们显得那么的无助,同时别的小组也向他们投来了异样的目光。 一个是参与态度那么端正,但现在面临着失去兴趣;一个是因为无法融入,可能也会失去合作探究的兴趣。这使我突然感到,如果不是我在搞什么学习方式的变革(而且我觉得刚刚开始,学习的方式的变革当然不止小组合作一种),这个孩子可能还是那样无忧无虑地过着属于她的自由学习生活;这几个小家伙依然会躲在群体中因为不发言而让别人不知道它们在学习能力上的缺陷。 我突然意识到,学习原本应该是一种交往的过程,这其间是一方面是学生于教师之间的交往,一方面更是孩子们之间的交往。这第一种交往,看起来我失败了。因为我的语气和眼神已经流露出了对这个“高而笨拙”的女生的失望,人最不能掩饰的,就是自己的眼神,我的眼神表达的是,我对这个女生突然发生的变化的不尊重和不珍惜,她也突然感到——一切都是骗局,老师的成见永远不会改变,老师就是希望发言总是正确的孩子,而不是希望试图思考的孩子。 于是,我找到这个孩子,告诉她,她那么积极发言是对的,希望她继续保持下去,但也希望她在发言之前也可以问问别人,或者先把自己的答案在小组里跟大家交流一下,或者认真思考之后再举手发言,而且适当控制自己想要发言的次数从而懂得也注意把机会让给别人。 对于第二种交往,看起来我也失败了。因为首先是我对他们总不发言流露出了惊讶,而使全班同学投给他们一种异样的目光了。于是,我特地到他们小组中开了一个短会。这才知道,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发言是错的)。于是我们又约定,对于他们,只要发言就行。 是啊,新英语课程标准说,学习是一种课堂交往的行为,我现在却感到,学习有时候还需要一种课外交往的行为,当然,这首先得需要发生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我甚至还在想,即使在课堂上,学生的有些交往可能并不一定就跟英语学习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