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以来,在课程社团活动中,我学习感悟到了很多。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正确实用的评价。2004年我开始带国画社团,在第一次社团活动时,为了激发学生对国画的兴趣,我举起了一支毛笔和一张宣纸,告诉他们这是学国画的工具。有的孩子就产生了好奇心,在他们的印象中毛笔是用来写字的,应该和画画搭不上边吧?而且这纸怎么那么薄那么透明啊?他们在窃窃私语,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好奇心有了,兴趣还怕不上门吗?就这样开始了对国画的敲门之旅。那一节课上,学生的笑声不断,激情高涨,欲欲跃试。真开始动手了,随之而来的问题出现了:孩子的手腕力量跟不上,他们掌控不住手上的毛笔,所以有些孩子就两只手拿毛笔,孩子们无奈的说,我的手一直抖个不停,根本画不起来,画出来的线条就像是小蝌蚪。我走到孩子们身边,一一为他们示意:怎么握笔,怎么用墨,怎么入纸,怎么用色。孩子们坚持练习,现在手腕也渐渐灵活了,并且会运笔了。还记得有一次我们画的是只青蛙,刚开始孩子们觉得简单,可是画在纸上以后,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们围在一起拿着自己的作品讨论着,看到纸上不成样的图案,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出了什么问题了,只知道他们的青蛙不对劲,他们用“怪物”来形容自己的第一幅作品。在他们讨论的差不多的时候,我让他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到作品墙上去。孩子们一个一个都不怎么好意思,但还是硬着头皮贴上去了。我和孩子们一起探讨,问题出在了两个地方:1.前肢和后肢画的一样粗;2.前肢和后肢的姿势不对,当我讲解了这两点之后,孩子们顿悟!于是他们又迫不及待的重新拿起画笔,接下来纸上的青蛙都不再像“怪物”了。下课了,本以为学生的兴趣活动会到此为止,走出教室到外面去玩其它的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是如此地自豪,对自己的创意是如此地在意与珍惜。只见两个平时画画不太认真的“小调皮”这时正在教室外大声地喊:“快来!快来!免费参观!免费参观!……”这时社团外面的学生被他们的喊声和窗户上与众不同的现象深深地吸引住了,都觉得非常好奇,不约而同地走近社团教室的窗户旁参观起来了。我站在一旁偷偷地看着,发现学生都把自己的好朋友叫到自己的作品旁,神气十足的评价自己的作品:“这边稍淡了点,那边浓了点……”小画家的脸上写满了骄傲与自豪。看着学生的进步我很欣慰。 在后来的国画社团课堂上,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展示自己的才能,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展现他们脑海中的世界。我会先让他们反复的练习简单的线条和墨色的变化,比如:浓墨、淡墨、干墨、湿墨这种墨色的变换。神奇的海底世界,风景旖旎的山水图画,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神奇的幻想天地跃然纸上,显然,孩子们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么课程。这十几年的国画社团学习以来,我欣喜地和孩子们在课堂里快乐地学习,与他们交流天真无邪的想法,一起完成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更让人高兴的是看到孩子们在社团课堂中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成为他们的骄傲,我比他们自己更宝贝似地珍藏着这些充满着稚嫩的作品。 我觉得在国画社团活动中,教师应该是全方位的导演,既要准备好各种方案,同时又要善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让学生进入艺术学习的前台。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我愿意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真知,自主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孩子们的作品,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其中的愉悦,享受成就感。我勇于发掘孩子们思维的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