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的当堂课,我对俩班学生进行了过程性检测,对于那些惨不忍睹的试卷呈现出来的诸多问题,我苦苦思索着如何才能解决和改观。许是八年级的疲乏期渐至,尽管在我用心准备的课堂上,孩子们的状态看似良好,但实际上,我觉察出来:多数学生的自主性仍旧非常不好,表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堂上记笔记方面尤为突出!这不,刚巧上周六进行了培训洗礼,考虑到那些温热触动在生发之后还未落到实处,于是,我索性决定将手脚放开,开展一节习惯规范的引导课,借此校正学生的学习航向,磨刀不误砍柴工。 课前,我将学习目标拟定为:1.思想教育,端正课前预习态度,明确自觉完成弹性作业的意义;2.设置活动,矫正课上低效行为,明确科学合理记录笔记的方法。3.范例引导,激发学生参与兴致,明确如何通过不同方式进行预习。 首先,关于课前预习这一有弹性的任务,虽则每次布置之后,班里多多少少都有学生参与,但因老师的检测方法有限,无法做出全面评估和奖惩,所以,学生的参与度和执行力总是参差不齐,而且,现在又呈现出来越来越差的趋势。作为语文学习链中的一条重要环节,显然,在多数学生的心底,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之前,我先给学生们分享了一句培训过程中的感受:若想实现自我提升,必须尝试离开身心的舒适区,没有任何事情的实现是轻松容易的。在此,我给学生真诚地分析了我们师生共融的现状:相比于七年级磨合期的过渡不适,现在,无论老师布置何种任务,同学们都能摒除“老师是为了为难大家”的偏见,理解老师的初衷和苦心。凡是任务分派,只要有号召,总会有同学付诸行动,或多或少。那些没有参与的同学,多是心存法不责众的坦然“侥幸”,选择对预习作业避而不做。的确,老师无法像量罪施刑的法官那般去约束学生,但是,也希望各位同学不要做那只“漏网之鱼”,因为,或许你完全没有意识,捞网的我们,只是为了把你从偏狭的水缸里放入浩瀚的大海中而已。 随后,孩子们在沉思几秒之后,纷纷作出醍醐灌顶般的回应。接着,我借用培训过程中学到的实践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手工操作:请他们拿出一张干净的纸,沿着外围对折两次,然后在重叠的棱处折出一个小三角,顺势加固所有折迹。因为活动形式新颖,孩子们带着新鲜兴奋,在不明就里的期待中,亦步亦趋地跟着操作。打开折过的纸张,出现的折痕已经自然切分成四片区域,中间还有一个小菱形。我让学生在菱形里写上“本课内容”几个字,并按照顺时针顺序,从右上角开始,依次在纸张四个边角标注“知识”“延伸”“方法”“心得”几个字,形成我们本节课的知识压缩包——钻石笔记。 在学生们越来越狐疑且越来越期待的心理中,我开始带着他们进行第七课的课文预习,在给出他们三分钟左右的浏览标注时间之后,我们一起圈点勾画出本课的重难生字词。让学生在知识版块中,梳理出与学情匹配的易错字词,然后在延伸版块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列举同类型词语,如:“撩、潦、瞭、缭”这几个字词的如何区别识记,说到“收剑入鞘”这个词语时,学生还联想到了上学期我给他们的考试寄语:希望大家在合上笔盖的刹那,有着侠客收剑入鞘的骄傲。在方法版块中,学生进行了发言汇总,要想扎牢字词基础:除了孤立识记,还可归纳汇总、举一反三以及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句或语言环境中学习。最后,我请学生自己进行心得小结,学生纷纷发言:好的方法会让努力事半功倍、学与思的结合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等。 就着学生记录内容丰富的“钻石笔记”,我告诉他们:当我们的大脑不是电脑,当我们的笔速不够神速,当我们的课堂无法复制的情况下,所谓记笔记:不是将老师的话全盘记录,一字不漏,也不是伤身耗脑的无效行为,可有可无。如果大家可以明确科学记笔记的方法:依据学情择要记录,那么,不仅可以更好地牵制容易分神的思路,还能够帮助大家有效地巩固所学。这样,一些在课内懒于记笔记和动辄机械地从头写到尾的学生,便有了正确的方法引领。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请同学们借助对本文的初读感知,从茨威格的文笔描绘中,用纸笔勾勒出来托尔斯泰的肖像图,前提:不能参照课本插图,只能从字里行间找依据。接下来,学生回到文本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寻找相关的人物描写语句,并慢慢着手进行肖像绘制。 因为强化了主人翁意识,本节课的学习氛围异常浓郁,在进行活动设置时,学生们完全没有走神和睡觉的行为,且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最后,我追问班里的同学们是否明确了做预习和记笔记的方法意义,孩子们大声回说“明白了”!我就势戏谑道:那好,挑战来了:今天的作业是:根据自己的学情,听写并汇总与本课有关的易错生字词(不少于三十个词语);查找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相关介绍,并完成当堂未完成的托尔斯泰人物肖像图;总结三个《红星照耀中国》中领导人的家庭与出身。至于大家能否说到做到,老师就此拭目以待了。伴随着悠扬的下课铃声,就这样,本节课在同学们的意犹未尽中结束。 很多时候,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无法立竿见影,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行的当下,我们既要关注先进教育理念的最新走向,也要扎根于现实的土壤,思考如何将科学理论适切地应用在日常教学,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诸如“意识强化”“习惯养成”“方法启迪”等引领。在学生成长的现阶段,常规教学会伴生出很多教师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当我们的高深理论和疾言厉色无法实施和奏效,有时候,偶尔在学生的群体方向出现偏差时,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手工操作”和“图画绘制”并存的课堂,只要能对学生的阶段成长起到正面的引领作用,这样的课堂形式,就不失为一种道德课堂。因为,在我的理解中:最大的道德,是要保证对学生的负责。 方法有不妥当或者不完善之处,还望诸位教育同仁给与指正,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