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联诗,皆是千古名句,而且它们被同时收录在鄂教版九年级同一个单元“诗词诵读”板块里。尽管是诗的作者不同,诗的标题〈蜀相〉、〈书愤〉也明显不同,但是,学生在背诵默写考察的时候,却很容易混淆。在字面上,有“出师”这相同的字眼,“襟”、“间”这俩字的韵母也相似。出错似乎很简单。那么,到底该怎么样对诗歌进行教学才不至于内容相似的诗句发生混淆呢?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习古诗词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    知人而论诗  “诗言志”,这是孔子对〈诗经〉的写作作用所作的解释和评价。对初学古诗的初中学生而言,首先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与创作风格,便于准确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蜀相〉作者杜甫,一生抑郁不得志,生活一直很困顿。他的诗作多反映民生疾苦,鲜有豪放大气的作品。其晚年,在遭遇了安史之乱后,曾被困在长安城达半年之久,好不容易脱困,他携全家辗转至成都,修筑草堂定居。在其颠沛流离之间,他曾遭遇因贫病而痛丧幼子的惨痛的人生际遇,写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摧彻心肝的诗句。即使是在成都修筑草庐,他也曾不幸地经历了秋风破屋的过程。可以这么说,杜甫的诗,因其遭遇的坎坷和窘迫,以及他对生活的原生态的真实的记录和反映,因而有“诗史”的美誉。他所描摹的往往是底层的知识分子的窘困与无奈。〈蜀相〉这首诗,是其至成都武侯祠拜谒诸葛亮灵位时有感而作。对一生不得志的杜甫而言,他崇尚英雄的“英雄情结”在那时是格外的强烈。而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恨与杜甫自己困顿的处境的感慨发生碰撞时,诗人的悲悯、抑郁的心绪,可见一斑。因此,笔下写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正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具体体现。  再看陆游,生逢金国灭了北宋,使北宋臣民饱尝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锁在同一石柱上示众,这亡国之耻,甚于杜甫遭遇过的安史之乱的灾祸。陆游本人,曾弃笔从军,亲率飞骑,百里驰奔奋勇杀敌,那是何等的英武。作为一介书生,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敢挺身而战,这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支撑。陆游做到了。年青时代的金戈铁马的生涯,是陆游晚年诗作里的主体内容。因而陆游在遭遇到南宋朝廷为偏安一隅而杀害爱国将领岳飞,不思雪耻复国的现实后,隐退山林,但,他至死不忘的,是抗金复国的大计。众多的诗作,都能体现他回忆年青时英勇杀敌的峥嵘岁月和晚年报国无门的苦闷而浓厚的爱国情感。尽管诗中有苦恼与无奈,有报国无门的郁闷,但整体诗风仍然是豪迈雄浑的,能激发国人勇创伟业,告慰先贤。所以,〈书愤〉就体现了他在读〈三国〉品味诸葛亮写〈出师表〉自信满满的壮志豪情时,联想到自己青年时代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活,萌生出的激发爱国忠君之悲愤以及英雄欲创伟业的豪情。因而,“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情,是无比的真切。陆游,真英雄也!他志在学孔明,立志忠君复国。  二、    把握诗的艺术表达效果  1、  抓韵脚,体会诗的音韵美  读诗,抓韵脚,就能更好地整体理解诗歌的音韵美。  〈蜀相〉诗中,“寻”、“森”、“音”、“襟”等韵脚,都是齐齿呼的平声韵;〈书愤〉中“艰”、“山”、“关”、“斑”、“间”(“间”字古读“gān”)等韵脚都是开口呼平声韵。“襟”与“间”的韵部都不一样。所以,读这两首诗,抓住韵脚,体会其中的音韵的整齐美,也就能区分韵脚不同的字所在的不同的诗篇,使得理解、背诵具有整体性,不至于串篇混淆。  2、  品画意,感受诗的意蕴美  〈蜀相〉描述了这样的情景:  诗人杜甫一路打探,走走寻寻,终于在成都城外找到被一片森森翠柏包围着的武侯祠。“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尚未进入祠堂,就见到春草碧绿,掩映台阶,还听到黄鹂清脆悦耳的啼鸣声,那声音是显得那么地空旷。我们可以想象,那草,几乎遮蔽了石阶。武侯祠受到冷落(至少是在安史之乱的战乱时期)少有人来,诗人油然而生的孤寂感是那么地强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这里,诗人感慨万千,诸葛亮尚未出茅庐,便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大计,那是何等的英姿飒爽;诸葛亮一辈子辅佐刘氏父子,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其忠诚之心,天地可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那悲天悯人的同情与景仰,从诗人的心底流溢而出,直冲眼眶。于是,际遇困顿的诗人为诸葛亮,更为自己以及和自己一样的所有的有“英雄情结”的“出师未捷”的英雄,一洒同情悲悯之泪,就是那么的自然而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它符合诗人当时特殊的触景生情,更符合诗人沉郁无比的诗歌风格。  读〈书愤〉,我们容易联想到这样的情形:  一位曾叱咤风云的退役将军,挑灯夜读史书。读到诸葛亮的〈出师表〉之后,他纵生万千感慨,“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今的北寇金人肆掠,宋人遭殃。北定中原的宏图大志早已经定下,那种雄心不正和当年写〈出师表〉的孔明先生相似么?!那种自信,那种坚韧,都化作了笔底春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当年的战斗的情景,英武的雄姿,都已化作梦里昙花。当年的金戈铁马,也只是那壮志难酬时候的一番回忆。所以,雄关漫道,长城依旧,空留报国余恨。而今,对镜顾影自怜,只剩下满头华发斑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当年“直捣黄龙”的誓言犹在耳畔回响,空留下自己满身的霜华。英雄莫问归途,只忆当年意气风发时的无尚荣光。今昔对比,却是何等的苍凉。于是,身处山林的作者,不由地再次燃起抗金复国的炽愿——“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只有再次投入铁血灿烂的战斗,才能与千年前的诸葛一争伯仲。这,对于一个身居山林、备受冷落的落魄英雄而言,是何其的难能可贵。  三、              把握诗歌主旨,体悟诗情  杜甫的〈蜀相〉,感时伤怀,寄托作者无限的哀思,因而“泪满襟”是一种必然的感情的承载的方式。从纯文人的思想角度出发,大家不难理解,杜甫对于诸葛亮的遭际,同情多于赞叹,更何谈学习诸葛亮的复国创业的豪情。因此,“身先死”之感慨,是复杂无比的。杜甫缅怀先贤,推己及人,伤感的因素自然浓烈些。  而陆游的〈书愤〉,从主要用意来看,作者身虽衰而壮心不已,欲与先贤比伯仲的壮志雄心,跃然于纸上,更显得直白。这,也只有曾经过千军万马的战斗洗礼的英豪才具备。因此,用行动求得“真名世”,是陆游的追求。  总而言之,深入到文字里面去,读出与众不同的情味来,诗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