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低、中、高段的学生和老师分别进行调查,发现教师在对待学生的作业反馈上存在一些弊端。1.反馈时间过长由于当前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重,教师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很多教师身兼多职,加上班主任的事务较多,每天要处理正常的日常工作就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对学生的作业施行全批全改,可能时间也比较紧张。所以,就造成每次作业批改的周期过长,反馈时间短则两三天,长的竟达一个星期。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正确的得不到强化,错误的得不到及时改正,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批改作业的信息价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2.反馈信息量过小由于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所谓全批全改,也只是“蜻蜓点水”一般,简单划上对、错号,不能做到全面分析,不能给每个学生的作业认真评论或改正。等作业发下去,学生看到的只是对错号,却不明白错因,如此反馈,信息量过小,作业利用价值不大。3.反馈缺少新鲜感在传统的作业批改中,老师面对几十本学生作业本,主要看学生的学习结果,完成情况。在采用了等级制的评价方法后,老师一般给答题正确、作业书写认真的批上“优秀”、“良好”等的批语,长期采用这样一种批改方法,学生就会缺乏新鲜感,往往作业本发到身边,权当任务看一下就过去了,起不到矫正、反馈的作用,更谈不上学生有内在的需求。针对以上存在的弊端经过研究,我认为以下做法能减少存在的问题。(一)课内作业的当堂完成与反馈“课堂作业”顾名思义课堂中完成、并得以反馈的作业,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作业不能做到当堂完成当堂反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不少教师把课堂作业变成课外作业,剥夺了学生活动时间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事倍功半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1.教师对课内作业的及时反馈存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有些教师认为,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与教学效果成正比,认为教师课堂讲,学生课外练,既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因此不惜挤掉学生独立作业与反馈的时间,用于讲授,认为这样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就能取得好成绩。殊不知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均离不开自身的独立活动,单靠教师讲授和师生共同活动,充其量只能使学生“懂”,而达不到“会”。课堂独立作业是学生课堂作业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暴露学生对新知识应用上的不足。如:跟课文相配套的课堂作业本,里边的作业大多是对本课知识点的巩固,当然也有一些是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及一些课外延伸等。以前,我们了解到很多老师往往把这个作业让学生带到家里去做,把课堂作业变成了课外作业。通过这一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我们认为:课堂作业是对课堂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而如果让学生把作业带到家里做的话,我们教师就不能迅速、全面地掌握课堂中全体学生组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第一手信息。所以,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又如:我们平时在教完一篇课文后,让学生抄写本课的生字,这种作业我们认为最好就是让学生当堂完成,对特别难的生字,老师在教的时候就让学生学着老师的书写认真地在田字格中模仿一遍,然后再让他们记住字形,自由地再写两遍,教师抽几本有代表性的作业放在投影中进行讲评,让学生明白怎样的书写才是符合要求的,对写得规范的、比较漂亮的字进行表扬,对写得不够的指出意见,这种反馈的方法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效果很好。现在,我们很多老师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学生的课内作业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结论:从中我们可以确定,学生的有些作业当堂完成当堂反馈是有利无弊的, 教师也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有效学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学生对课内作业的及时完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信息反馈的滞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他们思维的节奏比正常学生缓慢,来不及将思维中的信息反馈给教师时,教师已进入下一阶段的讨论,久而久之,知识结构中的空白点越来越多,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困难。所以,学生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主动地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作业,及时把自己的作业信息反馈给老师,真正使自己的知识从“懂”而达到“会”。(二)课外作业的完成与反馈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这个“课外”,就是指语文学科以及包括“语文活动”、“语文实践”和“来自社会大课堂”给予的语文隐形教育。虽然这个比例就每个人来说不尽相同,但“课外”途径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来源,在每个人的经验里都是一致的。因此,思考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提高学生语文素质问题,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考虑语文课外的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1.课外作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却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1)重习题练习,轻知识应用。(2)重练习结果,轻思考过程。(3)重统一训练,轻分层练习。我对这三种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出现第一种现象的原因是:有些教师认为学生题目做得多了,自然就掌握了语文知识。而对于如何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学习课外更广阔的知识的作业,却很少有人布置。出现第二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少教师怕学生作业不会做,所以对布置的作业题,不仅规定了作业的内容、范围,还提示了做的方法、步骤。在作业反馈时,教师也往往只检查答案是否正确,很少有人问及解题的过程。出现第三种现象的原因是:有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是一刀切,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一些难易不同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做作业各有所得。2.有效课外作业的一般特点(1)讲究趣味性作业如果总是机械地重复,单调地写写,就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应讲究活动内容、形式的趣味性,使学生一看作业,就能吊起胃口,跃跃欲试。如学了《新型玻璃》后可布置这样的一个作业:在五种新型的玻璃中,请你挑选最喜欢的一种或几种玻璃,写一写广告词,看谁的广告最能吸引消费者。注意要抓住其特点和用途写,让人一听就想买你所介绍的玻璃,但不要“吹”过火。这样,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巩固了“玻璃”的知识,体验了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生活,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2)注意层次性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接受知识自然也就有快有慢,再加上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书写,有的喜欢动手做实验,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就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作业。可以在一个大题目后面设计几类作业,让学生根据情况选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现在很多老师都喜欢设计“作业超市”,按易到难把作业分成不同层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能力强弱以及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学生可以按照教师提供的作业自主选择,也可自行设计,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潜能得到发展。(3)注重实践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工具性的角度来讲,语文教学的着眼点,自然是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能力是从实践中提高,教师布置的作业也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又能让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第六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大多是写春天的内容。学完了这一单元,可布置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然后让学生把找到的春天用一张小报展示出来。学生集采、编、写、画于一身,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又如学了《比金钱更重要》这课后,可让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生活中商人、厂家的一些不诚信的做法,拟写一封倡议书,号召全社会的人讲诚实、求信任。(4)渗透开放性传统作业在训练学生时,往往忽视思维训练,把活生生的学生当作一台机器来使用,作业流于机械单一的操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应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放眼社会,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源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业的内容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形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表达的需要自由选择。3.课外作业的反馈(1)课外作业的短时反馈心理学告诉我们,反馈的时效性是反馈的生命,反馈越迅速、越及时,也就越能有效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如果反馈的时间拖得越长,就会事过境迁,错过机会。因此学生的作业我们要当天批改,当天反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完成下次作业的热情。如果教师不批作业,学生作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教师就不可能完全掌握和了解,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他们到底学会了多少,究竟差在什么地方,哪些学生是应该重点辅导或特别关照的,我们都不得而知,其结果是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如我们平时教完了一篇课文,让学生回去写几个词语、造几个句子,或者写一段话,这样的作业我们就应该及时进行反馈。我们如果把学生做的作业放在一边,等过几天再来批改,再进行反馈,学生错误的地方已经印在自己的脑中,以后要想纠正是非常难的,因此,必须要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把错误降到最低限度。(2)课外作业的长时反馈我们现在的学生再过二十年就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我们布置的课外作业,应该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通过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除了布置一些知识性的作业外,还可布置以下的作业,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和各种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收集性的作业:时代在不断前进,信息在不断增多,如果你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抱着书本死读书,那以后进入社会,将会无所适从,有可能被社会淘汰。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就要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可布置一些“收集信息”类的作业,让学生看看电视,听听新闻,上网查资料,如:学习《李时珍》的课文时,教师事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李时珍的生平,《本草纲目》这部著作的大概内容,这些了解对学生学习课文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课堂上,学生就可以各抒已见,把自己事先了解的相关资料介绍给同学,达到资源共享。想象性的作业: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这句话道出了想象力在获取知识中的重要作用。有想象才会有创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利于培养能力的养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让学生进行想象,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学了《狼和小羊》这篇课文后,让学生续编故事,展开想象,构建新的形象。这条凶恶的狼吃掉这只小羊了吗?你觉得小羊怎样才能不被狼吃掉呢?请学生来当当小小智慧家,帮帮小羊。学生的想象力也很丰富,交上来作业的答案真是百花齐放、富有个性。有的说:“正在这时,猎人赶来把狼打死了。”有的说:“小羊很聪明,逃走了。”有的说:“我告诉狼我有传染病,你吃了我的肉会得病的。”也有的说:“我先给狼跳舞,铃铛响了,爸爸妈妈听到了,所有的小动物听到了,一起赶来,一举打败了大灰狼。”还有的说:“我会对狼说:‘看,背后谁来了?’等狼回头的时候,我就乘机跑掉了。”这就是孩子们的想象力,虽然他们的想象有时也不是非常恰当,但却是我们常规之外的新思考,是非常值得提倡的。观察性作业: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求学生勤于观察生活,做好生活笔记。如观察植物的生长、气候的变化、民风民俗等。事实上,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一味地让小学生静坐在房间里看书写字是学不到活知识的,它会让知识僵化,更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况且学生在课堂里学的往往是间接知识,在教材中看到的往往是抽象的知识。在教科书上看到的松鼠和在树林中看到的松鼠自然是不同的,在书本上了解蚕的生长与自己养蚕、观察蚕的变化肯定是不同的。活动教学的倡导者都认为在行动中所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在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正的问题,在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所以,我们平时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是很有必要的。思考性作业:这样的作业需要动用学生全部的智慧,它的完成有时可能是一种直觉,但在多数情况下,是冥思后的结晶。结论常因个体的不同而表现出多元化。如学了《田忌赛马》一文后,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作一番评价,设计了“你喜欢文中的谁?”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思考得很深刻,有的说:“我喜欢孙膑,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分析,足智多谋。”有的说:“我喜欢田忌,他能够虚心接受好朋友的提议。”也有的说:“我喜欢齐威王,因为他身为君王,能够接受手下大将的挑战,而在第二次比赛失败之后,并没有怒喝田忌,而只是“目瞪口呆”,充分体现出君王的风度。”只要学生对文本有了全面的了解,并进行了分析,学生的智慧才能在作业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合作作业:常规作业强调学生个人独立地执行并完成作业,而当今社会很多工作都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合作作业就是主张学生经过自己个人独立完成作业后,又推崇学生自由组合,合作完成作业,还可以让家长对有些作业进行出谋划策,这样一来,作业的结果就凝聚着合作群体的集体智慧。综合性作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顺应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必然要求,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大发展和突破。小学生学习语文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语文课堂教学;二是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它以体验学习和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以获取直接经验和学习综合性信息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学生认识、情感、能力、习惯和语文综合素养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因此,我们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