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龙坪完全小学
一、班级概况
经过了一学期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好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一小部分同学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基础薄弱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困难。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4课时 二、时分秒 4课时 三、认识方向4课时
四、认识万以内的数 11课时 五、分米和毫米 3课时 六、两位数、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17课时 七、角的初步认识 3课时 八、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4课时 九、期末复习 4课时
三、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1)在把若干个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现象,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学具操作认识千位,知道计算单位百和千的关系,掌握三位数的组成,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对千以内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判断。 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的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进行相关的估算和验算。
(3)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算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会估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的范围。
2.空间与图形:
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根据给定的东、南、西、北某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方位词语清楚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看懂、会设计简单的路线图。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
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会用直角判定锐角与钝角。
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计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3.统计与概率:
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会对同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和预测。
四、教材分析 :
一、 本册教科书一共编排了9个单元教学内容。各单元的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1. 通过实实在在的平均分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2. 结合事理,探索并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
3. 联系现实背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
4. 有层次地安排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 时、分、秒】
1. 从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入手,引入对钟面的认识。
2. 结合对钟面的认识,探索时和分的关系,感受1时和1分的实际长短。
3. 由易到难,逐步掌握几时几分的认读方法,突破相应的学习难点。
4. 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从不同角度体验1秒的实际长短。
5. 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时间是有序的,生活需要有序地安排。
【第三单元 认识方向】
1. 方向具有确定性和相对性的双重属性。
2. 东北、西北、东南、西南都是指一个区域,是对一类方向的粗略描述。
3. 在平面图上辨认东、南、西、北是教学的重点。
4. 不要求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行走路线。
【测定方向(综合与实践)】
1. 教材提供的是场景图,不是平面图,判断不同方向景物的依据是图中指南针所
显示的结果。
1. 选择的观测点不同,观测结果也随之变化。
【第四单元 认识万以内的数】
1. 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2. 用方块表示数,突出的是数所表示的数量多少。
3. 用计数器和算盘表示数,突出的是计数的位值原则。
4. 借助计数器和算盘数数,突出的是“满十进一”。
5. 结合数数认识千和万,突出的是千和万的双重含义。
6. 用计数器表示数过渡到用算盘表示数,是为了落实课标的要求。
7. 数的读、写要特别关注中间、末尾有0的情形。
8. 从不同角度理解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9. 用不同方式描述数的大小关系。
10. 探索数的排列规律具有丰富的教学功能。
【第五单元 分米和毫米】
1. 联系对米和厘米的已有认识教学分米的认识。
2. 在现实背景中引出毫米的认识,体会认识毫米的实际意义。
3. 借助典型物体的长度,丰富对分米、毫米的感知。
4. 联系数的含义进行不同单位数量的换算。
5. 适当指导测量方法,合理表达测量结果。
6. 对长度的估计要突出“单位选择”和对“数量级”的把握。
【第六单元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在练习过程中逐步优化。
3.从表内加、减法的口算,类推出整十(百)数加(减)整十(百)数以及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
4.恰当把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
5.笔算加法的重点是计算过程中进位的处理。
6.隔位退位是笔算减法的学习难点。
7.结合加、减法验算,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加、减法的关系。
8.充分发挥不同计算题组的教学功能。
9.联系现实背景,初步掌握相应的估算方法。
【第七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1. 让学生经历角的抽象过程,知道角是指一类平面图形。
2. 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含义不尽相同。
3. 通过不同形式的操作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4.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直角的表象。
5. 认识锐角和钝角时,要注意规范地表达。
6. 要联系对多边形的初步认识,体会认识角的价值。
【第八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1. 突出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和整理数据。
2. 收集数据的方法有调查、实验和测量。
3. 记录和呈现数据的方法有文字、符号、图形和表格。
4. 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分类、汇总、分组和排序。
5. 分析数据的方法:极值数据→特定数据→分布情况→整体水平。
6. 从不同范围获得的数据存在关联,但也有区别。
【了解你的好朋友(综合与实践)】
1.重视活动过程的完整性。
2.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3.通过回顾反思明确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在“数与代数”领域先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然后依次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三位数的加法与减法,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结合计算,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分米和毫米,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方向和简单的路线图,直观认识角(包括直角、锐角、钝角)。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并分别计算。全册教材编排了二次实践
活动,《测定方向》是操作型活动,利用指南针在校园内测定各个方向的景与物;
五、提优补差主要措施 :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4、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5、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