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认为十岁左右的孩子正是活泼好动、顺遂天性的阶段,强制给他们定规矩不但会挫伤他们对事物的热情,而且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尽管在刚接手我们班时我试着塑造一个“严师”的形象,但随着和班里孩子的日益亲近,我有点放松了对他们在纪律上的严格约束,这样一来,负面效果接踵而来,让我大跌眼镜。十一过后的两天,我们班在学校班级中尤显涣散,甚至有校领导来找我提醒,这让我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必须给他们“定规矩”。我自己也能感受到,“活泼可爱”的外表下隐藏的极可能是浮躁与散漫,这是绝对要不得的,对于新手老师来说,在“活泼”与“严肃”无法兼顾的时候,严明的组织性、纪律性要重要得多,它是有序管理好一个班的先决条件,只有当自己对它足够重视的时候,班级、学生才有可能将它执行好。一个长期混乱无序的班级必定是潜在不稳定因子的聚集地,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大的负面事件,让人措手不及。所谓一切看似偶然的事情总会有它的必然性,纸是包不住火的,等到事情真正发生的那一刻,也许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了。我很庆幸在班里的不稳定因子还未成熟之时,我就在学校及一些“良师益友”的帮助下发现了问题,并尝试着去解决。首先,我明确了自己对“纪律”的重视度,自己的改变与强硬态度必将在学生那里产生反应。有时孩子就是这样,他们会去试探你对一种行为的接受度与容忍底线,当你自己不再有所迟疑时,大部分孩子都会有所忌惮而尝试约束自己、避免挑战甚至冲破底线。我用近一个星期的散碎时间给学生们进行意识层面的“自我约束性”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做到语气坚定、神情严肃,不容置疑,要让他们深切体会到不遵守纪律是一种丢人、不光彩的行为。与此同时,我在课堂回答问题的程序上定了要求,杜绝一小部分同学喜欢跟风瞎起哄的毛病,从细节上加以规范,同时为提高课堂效率做出了努力。放学带路队时,哪怕我们班是倒数几个离校的,我也要及时让他们停下,保持好队形和纪律,做不好就晚走,减少得过且过。孩子们的自觉性是无法足以支撑其抵制诱惑、进行自我约束的,作为老师,看到就要及时将苗头予以重视,无论是批评教育还是严厉惩罚,其最终目的都是从思想上让孩子意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与必须性。“规矩”二字说来容易,真正做到做好,让其最大程度地产生积极效果却并不简单。“严肃”不意味着剥夺“欢笑”的权利,而是寻找有质量乐趣的前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四个词是对一个学生甚至一个班级的期许,前三个词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活泼”服务,也只有将他们有效落实,才会产生最理想的“活泼”状态,不至于“泼”而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