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抓好课堂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而要让课堂变得有效、高效,备课是关键。今天,我主要从备课和上课两方面和大家交流。 一、功夫用在课外,充分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我们的备课主要包括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是集集体的智慧,对整册课本、整个单元有个大致的认识,对每节课有个大概的轮廓,而要想把课上好,离不开个人备课,毕竟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特点、知识经验是不同的。 在平时备课时,我主要依据四本书——《新课标》、《教师教学用书》、《教材》和学生。课标是我们教师备课的指南和航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我们要认真研读课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研读课标就是“磨刀”,是把力气用在刀刃上。教师只有仔细研读课标,在备课时才能高瞻远瞩,瞻前顾后,整体把握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真正备好课。而教师教学用书是对课标最细致的解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知识性。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我们在备课时,要把握好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用儿童的眼光解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最大限度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学生也是一本书,一本无限丰富,无限精彩,无限可能、活的无字书。学生这本书,教师要用脑、用心、用时间去读,用一生的精力去读,去准备。否则,不了解学生,就难以因材施教,顺学而导,容易陷入对牛弹琴的尴尬境地,导致教学效益低下。所以,知己知彼方能对症下药,以至药到病除。教学规律告诉我们: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离开学生的学,老师教的再好,也没有意义。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平时在备课时,我主要从四个问题入手:1.本节课学生需要获得什么?(这是针对学习目标的问题)2.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这是针对学习效率的问题)3.让学生怎样获得?(这是针对教学方法的问题)4.你怎样知道学生已达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你的要求?(这是针对评价的问题) 可以说,读好四书,抓好四问,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二、精力用在课内,精心上课 好的课堂不仅有质而且要有量。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有既定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一般情况下,我的数学课堂有七个环节:课前口算、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交流探究、巩固练习、课堂总结、课堂检测。 课前口算,主要采用学生轮流当老师来出题。按照学生的学号顺序,轮到谁出题了,提前一天出好题,经过我的审核,没有问题的话,第二天课前他念题,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训练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提出问题,这是在揭示课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心中的疑问,其实,这些疑问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比如,在学习《比例的意义》时,学生就提出了什么是比例?“比例”里面有“比”字,这和我们上学期学的比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而这两个问题就是我们课堂上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学生带着心中的疑问来学习,目的性、主观能动性都比较强。 自主学习,这是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后进行的。学生自学时,先给他们出示自学提示,让他们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本内容,对所学知识有个初步的、大概的了解,这样,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才不至于茫然无措。以《折扣》一课为例,我设计的自学提示是:1.什么是折扣?2.几折就表示( )?也就是( )?3.打九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 )%出售?比原价便宜了( )%?4.请你举出一个折扣的例子,并说明这个折扣表示的意义。前三个问题都是课本上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解决,第四个问题是在前三个问题的基础上,稍稍增加难度,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有句话说“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生命个体,我认为就要从学会学习开始。 交流探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大家针对自学提示展开汇报交流,目的在于强化学生认知,同时,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从而促使他们喜欢上数学,激发他们主动探究数学的欲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巩固练习,当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后,为他们提供多样的、有层次性的练习,促使学生及时巩固和消化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深刻理解、掌握课堂上老师新传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灵活应用它们解决数学问题。 课堂总结,我们的学生缺乏概括、归纳、总结能力,他们在短短四十分钟内接受了大量的零碎信息,如果对所学知识不及时加以总结,遗忘得会更快。因此,在每节课结束前,及时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对加深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检测,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教学效果的反馈。它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我们调整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我还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学习成绩等来安排他们的座位:根据我校教室实际情况,我安排3人为一组同桌,中间坐的是数学学习能力强、成绩好的学生,两边坐的一个是中等生,一个是后进生,他们三个的结合,主要是相互检查,相互帮助。两组同桌为一个学习小组,这样,各个小组实力相当,在合作探究问题时,可以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特长,达到各显身手,共同提高。 以上只是我对备课和上课的一些粗浅看法和做法,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