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模式研究及实施》心得体会 20xx年7月有幸跟着教研室李主任一块xx大学附中参观学习了他们走班制教学,给我的感触颇多。回来之后我就在想这种分层教学能不能应用在职高里呢?很显然不太现实,专业繁多,学生专业人数各不相同。但是我想那么我们能不能在一个班级里实施分层教学呢?最近我查阅资料,我有幸拜读了关丽老师的《分层教学模式研究及实施》的文章,受益匪浅,感悟颇多。对我研究分层教学给出了指导性意见,也是我前行的指路明灯。接下来谈一下我的初期感受:一、中职生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普高高一学生已经改革,但是还没有向南方一下实行走班制,但也许这是一个趋势,因为走班制你那个更好的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的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这一口号喊了千年,我想这句话包括走班制表达的意思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分层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处。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中职的学生受各种因素原因制约,分数能从高出分数线100分,也能低到仅仅200来分。但是专业多,种类杂,实施走班制更是难上加难。但是班里学生参差不齐,传统的满堂灌对学生的学习明显不利,因此实施分层教学很有必要。二、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分层 既然分层教学势在必行,那么到底如何实施呢,一个班级里,一个教师如何做到满足不同的学生要求呢?接下来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对学生进行分层。虽然都是分数不达普高分数线的学生,但是就这些学生也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同,比如: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学生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的人数较多,如果按照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那么会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差等生“吃不动”,二是:优等生“吃了还想吃,但是没有了”。所以教师首先必须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将学生大致分成三类,一类爱学数学,有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够接受知识的探究;二类基本能够接受数学,不太有数学思维,但是勤奋好学,善于记忆数学公式,能够简单应用数学公式;三类不爱学习数学,对数学没有兴趣,甚至小学六年级以上对数学就产生了厌烦。针对此类情况入学第一学期,我将教的高一学前教育班,使用了一套难易适中的中考数学题进行了测验,然后按测验成绩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优秀成绩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基础成绩组。将组分为A组为竞赛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基础组。但是在班级上课时我将班级60个学生分成了4组,采用优中弱的搭配。在每一组中适当搭配,每个学习小组由同层中一优二中一差四人组成。学生在这种小组中讨论交流,A层的学生可通过探究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总结,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B层的学生在A层学生带领下得到启发,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C层的学生基础知识基础概念,同时还可得到他人的帮助,有利于他们在教师点拨或讲解时理解和掌握,降低数学的难度,增加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从而爱学乐学。 以上只是我对分层教学的一个初步认识和理解,期待我之后的成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