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记忆力培养看到这个题目时,我一愣!首先在我脑海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记忆力也可以培养吗?其实我一直认为记忆力是一种天生的东西,越是年轻的时候记忆力越是好,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衰退。我的记忆力不是很好,常常会忘东忘西,以前我背东西也常常都是死记硬背,奉行着熟读成诵的法则,可是好不容易记住了,没过多久就又忘了,所以我常会和好朋友开玩笑说:“看来我已经老了,记忆力越来越差了。”从来没有想过它也可以通过一些外在的努力而得到培养。我教的是语文,可以这样说,文科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个好记性,今天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后我才知道,原来我错了,记忆力也可以培养,只是以前的我还不懂方法。我上网查了一下孩子的记忆规律,发现有这么几种情况:1、记得快、忘得也快由于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容易兴奋,两三次的结合就能形成暂时联系,因此他们能很快的记住学习内容。例如在教学生拼音的情景儿歌时,他们一般当时就能把它背下来,但由于缺乏理解,他们也极易遗忘,第二天一问只有个别小朋友还记得,有的甚至忘得一干二净。2、以不随意的形象记忆为主孩子的有意识记水平还未形成,记忆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对记忆对象的兴趣和记忆内容的外表形式。因此,他们对那些能引起充分兴趣,以直观形象为主的东西能很快记住,而以抽象思维为主的东西则不容易记住。3、容易记住形式,很难记住内容由于孩子的经历不多,知识有限,他们较少利用事物内在关系进行记忆,而大多是靠形式、节奏、韵律等方式进行记忆。你要他讲故事,他可能会一字一句地将故事“背”出来,极为不流畅,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将它回忆出来。4、记忆不完整由于孩子大脑皮层的分化过程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许多情景分辨不清,加上经验少,容易把现实的东西与自己想象的东西混同起来。当实在记不起来的时候,他们常常用想象来补充。苏霍姆林斯基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所以学生记忆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历程。正如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要增强记忆能力,首要的一条就是要使学生保持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千万不要硬逼孩子去记忆。当孩子对所要记忆的东西缺乏兴趣时,我们可以为那些枯燥的知识植入一些人为的趣味,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象,为乏味的文字增添趣味性,这样非但可以促进孩子记忆,还可以使孩子对这一记忆的东西产生兴趣,最终主动地去记忆。使学生愿意深入去探寻知识的内在逻辑,学会分析和思考,记忆的东西就会在他们的大脑皮层里“安营扎寨”,轻易不会遗忘。其次是可以将记忆内容形象化、节奏化、韵律化。人是认识能力都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一步一步转化的,针对孩子这样的记忆特点,我可以尽量地将我要求学生理解、记忆的东西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尤其是对我所教的一年级学生。而那些文字则可以结合音乐,使之节奏化、韵律化,使文章朗朗上口。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帮助学生识记背诵。再次是要帮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虽然一年级的学生虽然知识有限,缺乏有意记忆,但这并不等于说在他们的记忆活动中,就不需要理解。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的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住。理解记忆的效果要比机械记忆的效果好很多,所以要让孩子从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学习。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帮助孩子理解。最后还要根据遗忘规律,在有计划地“重现”中巩固知识,增强记忆力 。培养学生的记忆力,除了要帮助学生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记忆方法外,还应该有意识地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在特定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进行复习。这样才能真正地巩固知识,达到增强记忆力的目的。读书、反思过后才发现,原来记忆力还可以这样培养,也许在不久后的将来,我的记忆力也可以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