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数学实践能力是学生在学习的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中能够解决问题的主观条件。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数学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广泛的迁移而实现。《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应充分利用教材中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人事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一、将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培养数学实践能力。1、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2、在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就会在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而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研究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3、在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学习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背景的结合点,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4、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在生活实践中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手段,也是手、脑协同作用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动手操作,不仅能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取知识,又能使学生亲身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让数学回归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归宿,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最终要应用于现实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1、用数学评议描述生活事件。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人们可以用所学到的数、符号或图像等语言去描述世界,可以用严谨的语言去表达自己解决某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想法。2、少数学活动丰富生活经验。开展数学活动,丰富学生生活经验,能够提高兴趣增长智慧,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环境。留心处处皆学问,身边随处有数学。平常要引导学生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化思想,自觉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的事物联系起来。4、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不是终结,应用知识才是更重要的任务。运用所学和数学知识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的问题,处理由课程的其他领域、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用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总之,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使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密切联系,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