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技巧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探究教学、小组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是否恰当,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好的提问是体现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注意难易性。(1)在新课导入处设问。教师的设问要根据学生好新、好奇的心理特点,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问要有新颖性,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可以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我又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能!”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2)在关键点设问。设问要设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抓住了关键,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运用课件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我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定一名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这样的提问,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3)在疑难处设问。在学生遇到难以理解或者容易混淆的知识时,教师的设问既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又要起到点拨、启迪作用,想办法为学生搭桥铺路,从而化难为易,这能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例如,在比较质数与奇数、合数 与偶数、质数与互质数这些既有联系又容易混淆的问题时,我是这样设问的。①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对不对?为什么?②是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对吗?为什么? (4)在求异思维处设问。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把学生引入自己设计好的问题中,让学生回答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有些题目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设问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独创性,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例如,在学习了“加法简便算法”后要求一题多解时,进行解题思路解法的发散,我围绕整百数的思路及解法进行设问:198+97=?学生很快给出了两种做法,即“198+97=198+100-3=295”和 “198+97=200+97-2=295”。这时我问学生:这道题里两个加数都接近什么数?能否把两个加数都看成整百数来相加?经过这样的设问,学生很快做出了答案:“198+97=200+100-5=295”。做完题目后,又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更简便。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在做题时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5)在解题规律处设问。为了帮助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规律。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时,教师在归纳概括规律时要精心设计提问。例如,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和带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后,为了把这三个计算法则统一起来,应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然后,教师应作概括性的提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方法步骤是怎么样的?启发学生从计算步骤、计算方法进行讨论与概括,引导学生提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①分母一定要相同,不同的要先通分。②是减法的,如果被减数是整数或者是带分数,而且分数部分不够减时,一定要先从被减数的整数里拿出1或几化成假分数后再减。③整数部分相加、减,分数部分的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④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老师的点拨下,更好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