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能力这学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一个低年级的数学教师,我们努力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实现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过渡,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仅想说、敢说,而且能说、会说。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做出榜样,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给其模仿的机会。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所提的每个问题必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来探索新知识。例如在教学有图画的应用题时,我会先出示情景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请用你的话说出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像这类应用题我都是先请学生审题,用自己的话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目的是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思考解题方法。一年级的学生还比较小,说时语言不完整,这时我就引导他们用完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生列出算式后,我让他们自己试着动手摆学具计算,然后交流各自的做法。这样引导,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 在做计算题或应用题时,许多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但一问为什么就说不清道理。如计算“13-6=?”时,有不少学生算出得数是7,但要他说出算理时,却说不出来。我便引导学生按课本所提示的三种思路去想:①因为6+7=13,所以13-6=7。并按照这个思路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②从10中去掉6,还剩4,4再加3便是7。③把6分成3和3,13-3=10,10-3=7。经过这样多次练习,学生会用语言口述思维过程,说清算理。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我坚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口述解题方法,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清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原来有面包13个,吃了8个,还剩多少个?训练学生用语言有序地说出分析推理过程:(1)先说题意:“已知原来有面包13个,吃了8个”,问题是“还剩多少个?”(2)分析题意:要求还剩多少个,就是从13里去掉4,用减法计算,列式是:13-4=(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并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了计算方法,通过口述解题思路,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审题合理解题意的程度。便于我们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当学生做“34-8”这道题,我让每个学生拿出34根小棒,问:“怎样去掉8根?”有的学生边摆边说:“我从34里拿出14,14减8得6,20再加6得26。”有的同学则说:“我从34里拿出10,10减8得2,24再加2得26。”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已形成表象,所以叙述起来思路清晰,解答正确。 我知道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的提高还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的重难点采取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相互纠正,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向上,思维活跃,使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