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期中检测试卷分析 一、试题整体分析: 本次期中检测试题难易适中,覆盖面广,检测方法多样,题型设计广泛。试卷共分六道大题:填空24分、判断6分、选择8分、计算26分、操作题6分,解决问题30分。从不同侧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既重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更侧重体现了数学新课标中所提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二、班级考核情况分析:班级考试学生共有x人,最高x分,最低x分,平均x分。从试卷检测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孩子对基本知识掌握很好,但部分孩子审题不细致,所学知识不能举一反三,导致本次测试成绩不理想。 三、主要错例及原因分析:一是填空题,出错率较高的是第4、10、13小题。第4小题“4吨煤,每天用去,3天用去这些煤的( ),用去( )吨。” 本体考查学生对分数量和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学生对分数的两种表示意义理解不够准确,运用不够灵活。第10小题“一本书有200页,第一天读了它的,第二天应从第( )页读起。”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孩子们在解答本题时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没有理解第三天要看的页数应该在第二天看的页数的基础上加1来解决。 第13小题“一个不透明的箱子里装有2个红球,3个黄球,摇匀后,从箱子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每个球的可能性( )(填“一样大”或“不一样大”),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比 摸到黄球的可能性( )。(填“大”或“小”)”。这道题是考查学生对可能性的理解,学生在解答时思考的局限性,没有考虑是每一个球所占的可能性,导致失分现象非常严重。 二是判断题,第3、6题失分较严重。第3小题“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叫做通分。( )”学生通分的意义理解不透彻,思考力较差,只是表面理解通分是把一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而忽视了本质的特征,即通分过程中不改变分数的大小。第6小题“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的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学生对体积与容积的意义理解不够准确。只知道体积与容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容积是从里面测量的运用不够灵活,导致判断失误。三是选择题,错误率最高的是第4、6小题。第4小题“一根2米长的绳子,先用去,再用去米,还剩下( )米。A、 B、1 C、”。由于学生对分是表示具体的量还是表示分率理解不到位,不能熟练掌握不同的单位不能直接相加减的含义,计算错误,导致选择出现偏差。第6小题“山羊的只数相当于绵羊只数的”,是把( )看做单位“1”。A、山羊只数 B、绵羊只数 C、无法确定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不准确,不能在题目中迅速灵活找出单位“1”,从而也说明平时对这类问题的变式训练不多,出在选择题里就降低了学生做题的难度,细心的孩子会认真思考,正确作答。部分孩子不理解题意,选择错误。四是计算题,出错率最高的是解方程与简便计算。第2小题,解方程,绝大多数同学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进行解方程,仍有个别孩子对解方程额格式掌握不准确,书写不规范。平时的练习中提醒不够,以后多加巩固。第3小题在计算中不能正确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由于不能灵活运用运算律而出错。对于运算律的直接运用,孩子们基本上都能掌握。个别学生受数字特点的影响,还不能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简便计算过程不够详尽,所以计算结果出错失分的较多。还有个别马虎粗心的孩子在做题的时候,会把数抄错,符号看错,加减算反。学生计算习惯培养需要大力加强。五是操作题。“根据题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各场所的位置”。描述一个物体所处的位置,既要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还要正确表述出物体距离观察点的距离。孩子做图不够规范,徒手画图或画图不标准。这些都是尺规作图的基本,平时学生练习较多,完成情况还好。六是解决问题。本题共7道小题,都是基本应用,从学生做题的情况分析,部分孩子不能准确找出题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不够好,学生不能准确找出题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很多学生遇到应用题就无从下手,还有的学生分析题的时候不够全面,还有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不过关,有一部分学生在做题时计算出现错误,以至于丢分较多。四、今后教学的改进方向通过以上的分析,也充分说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抓好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做到:1、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把培养学生诸多良好学习习惯渗透在每一节课中,如:上课注意力集中、书写认真、计算细心等多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扎扎实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观察、思考、动手等习惯,有意识让孩子多见一些练习题型,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仔细审题、独立答题、想好了再下笔、完成所有练习后还要认真检查的习惯.2、夯实计算教学基础。计算题是每次考试的重中之重,利用每天上课初加强口算练习,使口算练习成为常态化,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持之以恒,既要训练学生计算的准确度,更要提高学生的速度。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课堂上多关注学困生,多给他们表达的机会、思考的时间、自信的鼓励,让学困生慢慢进步,跟上学习的步伐。另一方面,密切联系家长形成家校共同教育机制,让家长协助监督孩子在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