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读了叶圣陶先生文集《如果我当老师》,感慨颇多。这本杨斌选编的教育文集共收录先生文章60篇,从七个方面对教育的本质、对老师的要求、对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关爱等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本书的选编目的,就是让我们重新发现叶圣陶先生在教育层面的巨大成就,让我们这些读者深入思考和探讨为师之道。读完本书,才有恍然大悟之感,原来当下许多广为大家接受的教育层面的警句名言,都可以从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中找到源头所在。先生对教育深邃的思考和见解。一、教育要一辈子受用,教育要养成好习惯。关于教育的本质,先生认为教育要为孩子一生奠基,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而且要养成好习惯。他在《如果我当老师》中说“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中,他说“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读书是要学生知道‘已往’,为‘未来’做准备”。在《教育改造的目标》中,他说“原来现代教育的最后目标在养成一个个的自由人,在建立一个民主的自由社会”。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中,先生放眼未来,将教育视为影响人终身发展的大事,尤其强调了好习惯养成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意义。看到这一论述,我不仅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这一点我们都知道,所以我们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听课、发言、作业等学习方面的好习惯。我想,单注重这方面还远远不够。作为语文老师,不能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作终极的目标,应该由此为手段,培养他们思考的好习惯、举一反三的好习惯,并进一步养成语言的好习惯。另外,良好的姿势,全神贯注的做事认真的习惯;细致、一丝不苟;锻炼身体的习惯;阅读等等,也是学生很重要的习惯。而最重要的可能是,真正把习惯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而不是作为提高学习成绩的手段。二、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当朋友。关于师生关系,先生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第一”。他在《如果我当老师》中说“我要教他们处于主动的地位”,“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在《主人翁的教育》中,他说“就受教育的方面说,要受的是主人翁的教育,而且,人人要受主人翁的教育”。对于师生关系层面,先生特别强调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我看来,老师想成为学生的朋友,最重要的是主动放下“长者”的架子,真正走近学生,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才能和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朋友关系,是最有利于沟通和交流的。在平等的关系中,老师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和益友。引导学生去做,而不是强制他们去做,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认同感。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才能充分活动,才能获得表达自己欲望和能力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老师更要懂得“对症下药”,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总之,师生之间站在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上,彼此之间尊重、体谅、合作,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关于教学关系和教学方法,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他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在《讲和教》中,他说“学生自己想得通的,说得清楚的,自然不必教。想不通了,说不清楚,就是碰了壁了,其时学生心头的苦闷多么厉害,要求解决的欲望多么迫切,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受老师的教,真好比久旱逢甘雨,庄稼就会蓬蓬勃勃地滋长”。在《读书和受教育》中,他说“教师要特别致力于引导学生善于自学,绝不是越出了教师的职责,绝不致贬低了教师的尊严。正相反,我以为唯有能这样做的教师才够得上称为名符其实的教育家”。在《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中,他说“现在上课,还是那个老习惯,老师讲,学生听,好像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这是不行的”。当下,自主、合作、探究应该成为课堂流程的必须,可是至今仍有老师持怀疑态度,认为离开了老师的讲,学生就会无所适从。其实,只要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就足矣:作为老师,你会随着学生一辈子么?我们总得要学生自主去学习的,总得要学生自主地与他人合作的,总得要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主去探索解决的。老师们,课堂上还是少讲一点为好。放手给学生,相信学生,这是一件有百里而无一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