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像孩子那样成长》读后感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让孩子像孩子那样成长》,被书名深深地吸引,孩子样是什么样?怎样让我们家孩子能孩子一样快乐的成长呢?翻开书一下子将它读完,窃喜的同时也有一种隐隐的痛心。书大概是这样的内容:作者是80后的女性,叫钱儿妈,它记录了她养育两个孩子的温馨从容与自我成长的旅程,字里行间渗透了对亲子关系,对家庭教育对现状与问题的细致体察和反思。在为人父母的路上,我们都会被各种各样的担忧和焦虑裹挟,乃至忘记了陪伴孩子成长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旅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一直在告诉所有的家长朋友: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现在觉得本身家长的问题也对孩子有极大的影响。其一《原来每个孩子都在复制父母的行为》书中这一篇让我很有感触。说的是有一个妈妈写了一个这样的封信说:家里有一个爆脾气的爸爸对妈妈如此,对孩子也是如此,然后平时生活和工作中稍不如意就会情绪失控,动不动就大发脾气,甚至是大爆脏字。孩子,每次看到都会很害怕。爸爸这种行为,有一天妈妈孩子私底下就偷偷地给妈妈说:“妈妈等我长大,我可不想成为爸爸这样的人。”孩子说那样的话的时候,让母亲的辛酸有欣慰和心酸的,是小小的年纪就这样的形式和憧憬;欣慰的是他真怕,他长大了也随了他爸爸的这种坏脾气。有一天妈妈带着孩子在公园玩,就因为跟别的小孩抢一个小推车,推来阻去几句话,孩子就忽然情绪失控,对那个孩子狂吼起来,让妈妈惊讶地发现,孩子发脾气的样子,活脱脱就是他爸爸的一个缩影。那手势,那发怒的语气,甚至脱口飙出的几个脏子,真的是一模一样,而他只是个八岁的孩子呀!父母自身的言行、世界观、价值观,待人处事的态度,真是给孩子的影响很大。有时候我和孩子的爸爸都会特别注意我们父母的言行,比如回家刻意少拿手机,睿睿写作业的时候我们看看书,偶尔运动运动。基本上都想让孩子在一个还的环境中取长补短,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孩子上学了,我们发现这个孩子时间概念不是很强,作业喜欢到晚了再做,一般放学都是先玩耍,然后再做功课,以至于晚上时间很是紧张,后面原本读书时间都在一缩再缩。我和他爸爸找了一些原因:客观上孩子在上学之前我们没有对他提出什么要求,每天都是玩,幼儿园玩,吃过晚饭我们接着带他出去玩。以至于上学了还要求我们吃完饭能不能出去玩一会。另一方面我想说应该是像爸爸,爸爸的问题也是这样(事情喜欢拖拉到临上交再交,不积极);我还想说像妈妈,我的问题也是这样(畏难,不愿意积极主动去挑战)。这些可能我们平时会刻意展示好的一面,但是根里面不自觉地东西真不知什么时候会展现出来,孩子就开始复制粘贴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他们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虽然我们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虽然我们也都在自省,毕竟人是情感动物,并不是一部无情绪运转的机器。任何人都有乱了方寸,失去控制的时候。在失控来临的那一刻,别人包括你自己都会惊讶的,发现你所表现出和你的父母竟如出一辙。 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这些东西就像种子一样,种在孩子的潜意识中,这是孩子自己认识不到的,就算作为成人的我们,也未必能认识到。也许我们平时严于律己,勤于自省,想极力规避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但潜意识是不受控的。当一些极端特殊情况出现,哪怕一句话一个动作触动了孩子或你潜意识中脆弱的防线,你就会发现来自父母的那些影响就像洪水一样,汹涌而出。孩子从一张白纸到学会待人处事,学会在社会上生存的方式,学会所谓社会价值共通的那些东西,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大道理。比如礼貌、秩序、规则、法律等,他所能依赖和获取资源的途径,除了书本,媒体以及所处的环境影响,这之外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父母的日常行为方式。孩子由父母的这些行为中,体会出父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不在自知的过程中内化为己有。简言之,那都是孩子曾经最熟悉的场景,他们不断地复制并存储在小小身体里的粘贴板上,有朝一日身体会不受意识所控,自动地执行粘贴动作。所以作为父母。我们真的不得不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由此指导下的言行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不能认可父母在孩子成长中不起作用或起不了什么作用的说法,相反父母在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深远。其二《当心!别用自己的感受替代孩子的感受》书中第二篇让我想说说的,现在社会的家长很喜欢用自己的意识去替孩子考虑,所以孩子应该去上这个辅导班;应该去学这个乐器;应该去学这个舞蹈;应该去报这个跆拳道班。都是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去做这些事。网上有个段子是这样说:有一种冷,不是你觉得冷了,而是妈妈觉得你冷了;有一种饿,不是你觉得饿了,而是你妈妈觉得你饿了。作家王蒙写过的一段文字:一个母亲,从寒冷的北方出差回来就会张罗着给自己的孩子添加衣服;一个父亲骑自行车回家骑得满头大汗就会急着给孩子脱衣服;父母寂寞了,就会责备孩子太老实太不活泼,父母想午睡了,就觉得孩子弄出的噪音令人厌烦;父母想读书了就发现孩子不爱学习,父母想打球了就发现孩子不爱体育了。这段文字让我印象深刻,每次读来都会觉得十分有趣,为人子女时感觉说的就是身边的父母长辈们,而自己为人父母时又感叹,这简直就是自己和身边朋友的真实写照。我自己最常做的,就是我自己感觉到渴了,然后我就会觉得我们家睿睿,他也没喝水,也一定渴了,然后一定会喊他也快来喝。睿睿特别喜欢画画和书法,所以呢,我就给他报了一个画画班和书法班。在画画和书法班中,他的确也是很有造诣的,进步都让我和他爸爸觉得很欣喜。睿睿胆子比较小内向,我和他爸爸就商量让他去学个小主持人,这样子胆量可以锻炼锻炼,说不定以后口才还不错,于是我们就让他去学习主持,这个小主持班一年下来了,效果不是很好,这可能就是我们觉得他需要上这个兴趣班,完全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孩子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确需要关注到他的那些体验和感受,我们也应当尊重孩子的那种体验和感受,而现在的父母最缺少的,就是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和体验。全书分九章和大家一起探讨了家庭教育、玩儿、习惯培养、亲子沟通、艺术培养、学习、英语启蒙、二宝和自我成长的问题。每一个问题作者都阐述了比较详细的观点及做法,我只挑选了我感触深刻的两篇和大家聊聊,感兴趣的可以拿起这本书看看,相信会有很多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