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还记得是某个漫长无聊的暑假,在书店闲逛的我发现了这本书,只因听闻这本书盛名已久,便决定“随意”的学习一番。不曾想它将我带回了千年前的另一个世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虽然已时隔许久,但那里面的波澜壮阔却在我心中经久不息………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整个明朝的故事,以史料为基础,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加入了小说的笔法,用幽默的语言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面的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了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以及对各种事件的独到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庞大缜密的资料考证让读者们看到了历史的真相。 说起明朝,自然不会忘了布衣皇帝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的他更是让这本书用了不少的章节。想来也是,不是王公贵族,不是手握重兵的大将,从布衣到黄袍加身,他身上有着众多的传奇故事。 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特别是要杀头的造反,没有一个坚强的意志是不行的。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这不是最糟糕的,也不可能让他有什么异于常人的经历。由于当时处于元朝末期,社会动荡连年战火。就在他17岁那年,瘟疫爆发,他的父母和兄长相继死去。他也只有出家当和尚来以求温饱。可是好景不长,紧接着的饥荒使他不得不离开寺庙,继续颠沛流离。而这次外出对朱元璋的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就在朱元璋徘徊在安稳的过日子与揭竿而起的时候,被指谋反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的道路。朱元璋在起义军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先后击败强大的对手 ——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在鄱阳湖与陈友谅的“无敌军舰”殊死一搏,在易守难攻的“第一坚城”平江与张士诚斗智斗勇,最终将自己最大的敌人——元朝击败,北伐肃清北元获得全盘胜利。朱元璋用他的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将天下征服。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这只打不死的蟑螂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和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他就是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 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和果断。它们能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和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朱大皇上小时候没有宏图大志,最大的愿望只是能够吃饱饭,娶上个媳妇。一不留神被安排做了皇帝,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从这里看出,朱皇上小时候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起码不如我的远大。小时候老师教我们要从小立志。看来,立不立志也没有多大实际的意义。朱皇上从小没有立下雄志,也并不妨碍他的成功。是他家人的死,是他的饥饿,是他对生活状况的不满意,使他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其实人生的未来,好多时候往往是自己不可预知的,想得过多,往往会束缚了自己,真实感受和体验人生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在浩浩荡荡的明朝历史浪潮中能让我们有所学习的不会只有朱元璋一个人。为大家所熟知的唐寅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 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十八岁的唐寅(即唐伯虎)考到第一名(解元)。在考试前,他和三个很要好的朋友吃饭,同时口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过几天,全省统考(乡试),给他说中了——解元。当时是全省应考的人一起考,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可以超过省内其余人,说明这个人强到邪乎。次年,他去考进士(会试,全国统考,即总决赛)。唐寅又犯了口出狂言的老毛病,在考试后的宴会上,他说:“我必是今科会元!”完了,由于宴会上那些人不是他很要好的朋友,而是他的对手和敌人——结果被他们告了黑状。后果是——贬为小史,不得为官。由于当时进士录取率极低,本来你即使很聪明也不敢保证考得上——结果你竟然打包票说肯定考第一——那你不是作弊谁作弊?口出狂言,毁掉了他的一生:终身不得为官——学优登仕,当官就是古代绝大多数学子的梦想。官当不了,寒窗十年有什么意义!他绝望了,从此堕落。 很多有才华的人:唐寅、徐文长、方孝孺、解缙,哪一个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都是在政治斗争中得到了极其可悲的下场。他们的失败有的源于一句话,一篇文章。真可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被别有用心的人一曲解,给大老板——皇帝奏一本,说上句“此人别有用心”,再分析一下这句话可能危及你的皇位,事情就办妥了。圣旨很快下了:满门抄斩,灭九族,还有的灭十族!无论何时、何地,多听少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书中除了正经的历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体会到的。其中令我觉得最经典 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两张铁劵,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第一版‘开国辅运’,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劵的人80%以上都会有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劵。此外特别说明 :单程票,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多次,不限人数。”除了幽默的调侃,还凸显出朱元璋当时灭臣人数之多。 作者在书的最后谈到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其实在整部书中,在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的人生历程中,他都表达了自己的这一感悟,他说,在人的生命过程中, 会丢失许许多多珍贵的东西,但是,唯有理想和良心不能丢。读《明朝那些事儿》可以看到一群坚守理想和良心的古人,可以看到一个坚守理想和良心的青年作者。 我试着总结了一下这部作品的三个足以使它流行的特点:其一、忠实于历史,但懂得取舍之道。戏说历史的东西,我们看得太多了。但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居然能从浩繁的明朝历史中理出了轻重缓急,有的浓墨重彩,有的一笔带过,绝少拖泥带水。其二、文笔生动,章节精炼、巧设悬念。文笔生动是当然的,不然不会冒出势力庞大的“明矾”集团,但除此之外还是有技巧的。其一就是每个章节都不长,大约800到1000字构成一个故事,虽然这故事有上下文的连接,但往往也有自己独立的核心,这样读起来就更轻松,并且始终有兴奋点。更绝的是,作者当年明月特别喜欢在每一章节结束时设置一个悬念,一个等待破解的悬念,令人读历史也能读出点悬疑小说的味道来。这种频繁设置悬念,搞出噱头的方法非常管用,能让读者不断有新鲜感。并且也能让读者更关注作者最想讲的话题。其三、对战争、官场、人物命运和人物心灵花足工夫。以上四个话题都是普通中国读者最喜欢的。所以当年明月一方面固然在写历史,并且看起来要把整个明朝写完,其实是在写人,写人性,写人性在历史中的遭遇。你看他已经写出的那些人:朱元璋、李善长、胡惟庸、朱棣、蓝玉等,无不是以很强的个人情感介入进特定的历史情景并且经常发一些很好玩的议论,增强人物性格刻画的效果,使得这些人物既形象突出,又情感饱满,并且充满命运感。而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术更是满足了国人的胃口。其实明朝那些事儿也不是没有更加深层次的含义的。比如其中弘扬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公平,带有善良之眼的角度,就非常值得很多“史学家“借鉴。毕竟每个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原因,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同样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而没有任何一个人,即使是王振,刘瑾,魏忠贤是单纯邪恶的。所以分析英雄的善举,还有恶棍的暴行,都要看的更深一层。这就提到历史唯物主义。石悦明确对传统的评判方式,而要用当时人的角度看当时的问题,不要用现代的眼光拔高或者贬斥。 总之,这套书在非常生动的讲述史实的同时,体现了很多价值观和研究精神方面的东西,殊为不易,虽然有一些错误之处,但是不影响整体的水准,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当然,如果对史料感兴趣,光看它是不够的,要直接阅读一手资料,才能更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