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读后感:人是要自助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笔下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深深的打动了我!这部传记,将贝多芬坎坷不屈的一生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把贝多芬永不放弃的精神通过文字传递给了我们。在1770年12月,贝多芬出生于波恩的贫苦家庭,也不是现在人们口中的“音乐天才”。他不像莫扎特一样有着天使般快乐的童年,但很多人还是把他和莫扎特相比,是因为他们在音乐上的天赋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父亲试图利用他改变命运,他从四岁起就被父亲禁锢在音乐中,不是一连好几个小时坐在羽管键琴前,就是拿着一把小提琴被所在房间里练习。他就像一个小苦力,被繁重的活计压得喘不过气来。刚进入少年,他就要整天考虑着如何卖艺挣钱,好换来全家的面包。正是如此,他才有了在音乐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念头,他要努力演奏好每一首曲子,博得众人的赞许,才能多换来一些贴补家用的钱。虽然贝多芬的生活是从苦难中开始的,但他也没有中断自己的艺术之路。相反,贝多芬的梦想就是希望人们听到他的音乐后能露出笑容。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得到了实现,他就已经非常满足了。“我想证明的是,无论何人,只要他的行为正确而高尚,他就具有了对抗不幸的力量”。这是1819年2月1日贝多芬在维也纳市政厅的发言。此时的他患了耳疾,听力受损。更不幸的是,在这一年,贝多芬的耳朵终于彻底的聋了,他再也不能听到任何声音了。人们常说贝多芬从二十六岁就与耳疾作斗争。敬佩、仰慕之情总会从人们心底迸发出来。可是,谁又能真正体会一个以音乐为生命的人,面对失聪这样的打击,内心是多么的绝望,多么的恐惧!?贝多芬从来没有真正摆脱过这种绝望与恐惧,但是他从来也不曾放弃战斗,也从来没有向命运的不幸低头。天不助人人自助,贝多芬说:“人啊,人是要自助的”。是啊,人不像动物眼中那样神奇,也不像传说中的巨人一样高大威猛,人类是一个需要自助、互助的种群。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是因为他知道,不能靠上帝和神灵,而是要靠自己内心的力量才能战胜命运。如同他谱写的名曲《命运》一样,自我内心的强大,才能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