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细节》有感读书,也是一种缘分。通过读《教育的细节》这本书,认识了作家朱永通。去年寒假,从当当网一口气买了五本书,期中一本就是《教育的细节》。而真正静下心来,认真读这本书,是从今年暑假开始的。本学期期中考试后,又情不自禁地打开了这本书。简洁的封面,只有一幅黑白的漫画,枯树下,落叶飘零,一只鸟蹲在鸟笼上沉思。它在想什么呢?是不是也在思考沉重的教育问题?封面上的两句话让我不解和好奇:“警惕细节中的魔鬼,让天使常驻教育的细节”,何为魔鬼?何为天使?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打开了这本书。全书共有六辑,分别是“四个序”“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里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一本书有四个人给他写的序:有周国平的《从观念到细节》、张文质的《自明的火种》、陈心想的《细节里藏卓见》和陈大伟的《先睹为快》。真的忍不住,赶紧找个没有课的下午,美美的沉浸在书中。一口气读完,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一边是深入浅出的理论知识,一边是生动灵活的案例;一边是熟视无睹的经验之谈,一边是细微之处的惊艳和惊喜;一边是批判束缚的各种冗繁的事务,一边是尽显教师的人性情怀;一边是敢于发声的拒绝之美,一边是超越功利的至美大爱。书中周国平给这本书做的序——《从观念到细节》中谈到,学生迟到是常见现象,却像试纸很快就能检测出教育行为背后的价值含金量。用什么态度对待学生迟到,是否尊重“差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布置作业是否用心思考让学生的学习既有效有省时,能否尽力给学生的个性差异留出空间,给不给小学生留出足够的睡眠时间,这些都是细节,却体现了教师是否爱学生,学生是否以学生为本,教育是否立足人性,总之,体现了基本的教育理念。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朱老师谈处理女儿同学打烂自己心爱的茶壶一事,说道:一、不管发生什么天大的事情,再值钱的东西,都比不过人的安全;二、已经发生的事情,不管有多坏,都不要坏了自己的心情,就像把茶壶摔碎了,再怎么懊恼、生气、伤心,也补不回来;三、千万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也不要对别人的错误耿耿于怀,要多想一想,别人犯了错,心情已经很糟糕,我们可不要雪上加霜,一味去埋怨。”这种处理方法对我们很有帮助。在“一厘米之变”中有一篇《润泽的座位》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近我也被学生的座位问题弄得焦头烂额,有个学生已经换了三次座位了,可是她好像还是不满意。而文中的张老师苦思冥想了两天后,设计了一个班级活动——挑棋子,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也让那个屡屡换座位的学生受到了教育和心灵的震撼。文中的作者说:当学生换座位的要求变得“无理取闹”时,老师此刻的迁就则是冷漠的代名词。但是老师的积极干预必须基于免于给学生造成伤害的原则,这个原则其实给老师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它要求老师要有宽广的同情心,而这当然也要求老师要有丰富的人性知识。同时,它还要求老师具备创造性工作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借机”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与他人建立谐美交往的能力。所以,教育的细节躲藏在座位里。细节决定成败,而教育的细节更是关乎一个孩子的成长和自尊,慎言慎行,巧言巧行,《教育的细节》在细节中教育。现摘录书中名言美句自勉:1、一个好老师不能依着自己的本能或本性来管学生,也不能整天讲空头大道理,而是要开窍,多琢磨一些“降服”学生的土办法,使之感受到你的爱,并获得学识和做人上的进步。2、时刻反思,我是一个会管学生的好老师吗?3、舌头的摇动,关乎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和自尊,关乎教育能否绽放人性之美,它理应成为每个教育者自觉去探索的课题。4、衡量现代教师的三个标准:一是做一个开放的教师;二是做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三是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5、上善若水,作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的教师,“一定朝着有水的方向伸展它的根”,对学生有超越功利的人性关怀。6、当一个老师躲在以一己经验筑成的硬壳里,不读书,不反思,其硬壳遮蔽住他的眼界,让他见不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此把僵化的教条和自以为是的自大当成教育的全部。7、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就藏在教育生活一件件看似琐屑微小的事情当中。8、在我们肉体的躯壳里,住着一个名叫“观念”的幽灵。我们日常的教育行为中,时刻扑闪着它的身影,糟糕的是,我们往往要等到把教育搞砸了,才意识到“观念”这个幽灵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