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永新:外国教育观察》有感最近,有缘阅读了朱永新老师的《外国教育观察》,这本书记录了朱老师前后多次出国,分别赴日本、巴西、阿根廷、德国、法国等国家做教育考察的故事及收获。跟着朱老师的脚步意游多国,浅了解了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其中,德国的教育体制使我感触颇多。 众所周知,德国是世界工业强国。话说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大败之后,为了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他外出访问了欧美多个国家。令他最记忆犹新的就是德国。他参观了德国的军队兵工厂,见识到了德国工业的强大,他不由得感叹:“这才是一个国家该有的样子!”而一个国家的强大,根基在于教育。德国的教育体系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学前教育是非强迫性的,意思就是可上可不上吧,我这么说貌似显得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降低了,非也!我觉得“非强迫性”是给了家长对于孩子学前教育的自主选择权。德国的幼儿园办学经费是由家长和政府共同承担的,如若某个家庭没有这份承担能力,那么也不必为孩子的就学苦恼,也不是说孩子不可以在家庭里由父母的陪伴度过快乐的幼儿期并获知。反之,有些超富有的家庭也可以在家请“高级”的幼教老师上门施教。一般的家庭家长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环境呀条件呀家庭现状等灵活应对孩子的学前教育。他们的幼儿园不分大、中、小班,不同年龄的儿童混成一班上课,但是每个班的人数不超20人。不像我们国内的好多幼儿园,班级数少,班级内人数多,教室里黑压压坐一片,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多动、多语,老师在闹混混的孩子群里几近崩溃,难免出现“情绪失控”“管束不当”甚至“体罚幼童”的事件。他们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分在一个班级里,我个人认为也大有可取之处——是对于社交能力的一种早培养。我们不是只和同一年龄段的人交往的,和不同层次的人交流,会让我们学到更多的不同的知识。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一般有四个年级。他们是把五六年级分在中学阶段,作为试读阶段。好像我国也有提到要把六年级分在中学阶段。他们的小学毕业生会由老师建议,根据个人成绩分流到不同类型的中学学习。在中学阶段的五六年级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再做一次调整。初中教育包含三类不同的学校: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普通中学主要接受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成为技术工人;实科中学的学生有资格进入各种全日制职业教育学校,成为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文理中学主要是为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做准备。高中教育阶段主要是实施普通教育和各种职业教育,在高中教育基础之上实施的师傅培训和技术员教育属于继续教育阶段。其中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员,让在文化课学习上处于劣势的学生尽早掌握生存技能并未社会效力。反观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虽然保证了受教育的普遍性,但是到了初中阶段,部分在学业上成绩不优良的学生因为考高中无望反而容易消极,滋生厌学情绪,觉得学习是浪费光阴。辍学进入社会后,又没有生存技能,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从而学坏,进而危害社会。如果我国的初中教育也能效仿德国,让对文化课学习不感兴趣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技术,既能学习一技之长,又能避免青少年过早进入社会且不学无术危害社会。好的教育体制,才可以保证学生学有所成,才能为祖国的强大真正起到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