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第一章读后感这本书真的太棒了!因樊登老师讲解而了解,双十二买来,就读了一章,内容非常吸引人。真的建议读一读,学习一些真有用的知识,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本书的内容总共十二章,今天刚看完的第一章,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大问题入手,引导读者去思考,并一步步揭示出“合作与奉献才是一个人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记得之前我在朋友圈写过一篇《觉悟》虽然文笔不太好,但主要想表达的就是“培养自身大格局,将个人与他人联系起来,为国家社会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观点恰与这本书所要表达的观点相统一,颇感欣慰。说到读书这件事,我觉得读一本书,尤其是经验类的书籍,首先要有一种“敬”和“信”的态度才能有所收益。有许多人往往感觉读书是被教导,读了几句说教的话就有了抵触情绪,然后便合上书随手一弃,然后说道:“什么破书,胡说八道!”这样的心态往往是学不到东西的。这也真是应了那句话:“越是无知的人越不知道自己无知。”要知道,与自己不相同的观点往往更能让人启迪和进步。可惜的是很多人都丧失了这种思想碰撞出火花的乐趣。读书就是和作者的近距离谈话,不能只看作者的名气或者书的畅销度,这就相当于不能因为某人出名才去认识他一样。出了名的人说的话并不一定靠谱,有真知灼见的人未必都很有名气。书也是一样。能助人成长的书都是好的。如果仿鲁迅先生一句话,应该可以这样写:世界上本是没有畅销书的,读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畅销书。书籍需要被信任被肯定,人何尝不是如此。出名的人当中不乏人渣,普通人里更是大有优秀的人在。人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往往会跟着感觉走,思维固化,还常给人和事物贴标签。这就是《终身成长》这本书里提到的固定性思维的人。思维固化,做人做事就容易不靠谱。固定性思维的人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或者,自己本身有时候也是。作为教育人,我遇到过有些家长是这样给孩子择校的:“那个学校好,我们邻居家孩子都去那儿上。”“那个学校老师管的严,我家孩子不听话。”“这么年轻,一看那老师就不怎么会教。”“肯定没啥大学问,要不然谁在这地方教学,还不是在外边挣钱多?”……我很理解这样的想法,但我想,这样观念的家长培养的孩子是不是一定非常优秀?恐怕不是吧。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不足够肯定和信任,只依靠外界的表象去推断,缺乏“敬事而信”的态度,又怎么会有好的收获呢?作为教育人,我也常见到有些老师类似这样批评学生“你就是个笨学生,天天不带脑子吗?”“给你讲了多少遍了,怎么都记不住?”“每天都违反纪律,屡教不改!”……我能理解老师如此糟糕的心情,而且我本身也经常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但是,任何事情的发生一定都有原因,任何事情一定都有妥善解决方法。如果学一学《正面管教》这本书里的理念和方法,或许情况不至于那样糟糕。如果作为老师不去充分信任和肯定学生,而是一味的严厉或者放任,那每天面临的都肯定是更加糟糕的情境。如果说,与不同的思想碰撞火花是一种乐趣,那么处理困扰着我们的人和事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读书的目的不光是学习,更是学以致用。希望自己能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不断指引做人做事的方向,为通向幸福的道路铺上坚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