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构建——读出文学的真美》读后感
加入VIP免费下载

《意象构建——读出文学的真美》读后感

ID:339694

大小:7.05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12-2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意象构建——读出文学的真美》读后感      最近我正在读一本叫《意象构建——读出文学的真美》的书,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该书从意象审美文化概述,文学意象与儿童审美阅读,文学阅读的审美方式,意向主题文化与读课程设计和意向主题课外阅读指导五个方面向我们语文教师阐述了阅读的真髓是读出文学的真美,以及怎样让读者,尤其是儿童抓住阅读的真髓。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学意象与儿童审美阅读”这一章提到的“还原文学意象”,比如说儿歌,古诗,神话,童话,散文和小说,它们都是有着特定而又活蹦乱跳的意象的,像大雁啦,牧童啦,梅兰竹菊啦,山川河流啦,它们在不同题材的文学样式里往往所被赋予的意象也不同,所以我们老师要提供帮助孩子还原文学意象的方法或途径,让他们自己去感知,去审美。这不仅关乎到一个孩子学习汉语的方法和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习汉语,汉语学得怎样还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进程,因为我们中国人是用汉语思维和交流的。       阅读此书,我突然发现我们有时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述阐释那简直就是越俎代庖,直接将自己的阅读经历,阅读感受,阅读启迪,或将听来的他人的阅读经历,阅读感受,阅读启迪倾囊相赠,完全忽略了儿童作为阅读主体所应享受的阅读经历,阅读感受和阅读启迪——即抹杀了儿童自我还原文学意象的过程。这一方面是出于应付考试的需要,深怕学生会各抒己见,终因没有“准确答案”而丢分,所以阅读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真正留给学生审美作品的时间极少,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去审美文学了。说白了现在的很多阅读教学就是在肢解文章结构,分析词句“含义”——老师都直接讲述了,也算不上含义了,训练阅读答题技巧。另一方面,老师好像很怀疑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文学的审美能力,所以往往对文学作品只是泛泛而谈,不愿不敢涉及深层。殊不知,我们的儿童其实天生就对文学作品具有审美能力,尤其是对儿歌,古诗,神话,童话,他们表现出了超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因为儿歌、古诗、神话、童话具有鲜活的的意象、优美的韵律和灵动的节奏,而这些都是符合儿童多思多问、活泼灵动的性格特点的。关于这,我在前期的“关于五年级学生的阅读状况”的问卷调查中也发现绝大部分儿童课外都喜欢听或读这类作品,这充分证明它们能为儿童所感知认知,更证明了儿童拥有这方面的审美意向和审美能力。    因此,我朦胧的觉得,我们的阅读教学确实要“少教”,让学生“多学”。      那么“少教”是教什么呢?我觉得首先是诱引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进而对阅读产生兴趣。比如书中提到的《桂花雨》一课的教学,有这样一个环节:     老师:谁来读一读下面几个词语?       桂花卤   桂花糕   桂花饼       。。。。。。     老师:你们还能说出这样的食品吗?        。。。。。。     老师:哦,桂花饭就是用桂花做的饭,那桂花雨就是用桂花做的雨,对吗?       。。。。。。     学生:(笑)不是。     老师:那是什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这样一来,孩子们自然有阅读作品的兴趣和方向了。 其次,引导学生探索文学的真美,即作者所构建的意象——作者要表达的本意与作品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如作者写《搭石》这篇文章的本意是要歌颂村民之间和谐互助,村民们默默奉献的美好品质,但是文章中却对此只字未提,更过的是在写搭石以及村民们与搭石之间的故事。众所周知,儿童的生活阅历有限,对事物的了解也很肤浅,像这样藏猫猫式的文学作品,他们往往是有自己的审美观,但是却局限在表层的审美和判断上。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孩子们由浅入深,了解本文的真谛就是教师所要下功夫研究的了,比如,我们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己说说对“桥”的认识,再过渡到对“搭石”的理解,继而发问:“假如你是作者,你写搭石仅仅是为了像我们介绍它吗?如果不是,你还想告诉我们什么?透过哪些字词句来暗示读者?” 再次,是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比如快速浏览了解大意,默读圈画找到阅读碰撞出的火花,精读咀嚼体会语言的精妙,回味遥想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等等。      那么“多学”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认为,首先是给学生留足时间,让他们真正深入文本之中,而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毕竟作品中的情,景,事等都是他时空的,我们既没有亲耳所见又没有亲耳所闻,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就是一串文字符号,要把这一串文字符号“翻译”出来,尤其是恰当的“翻译”出来,那是需要大把时间的。另外从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不等同来看,充足的时间还可以缩短差距,照顾全体。     其次,给学生留足想象和思考的空间。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作品不同的人读得的感受往往是不一样的,这一方面是读者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所处情境不同;另一方面也是汉语灵动的体现,因为我们汉语言文字大多是表意的,每个字符都有自己的特定含义,但是在不同的场合出现往往又有不同的含义,比如“鱼”原就是指一种在水里生活的动物,但是在“鱼肉乡里”“木鱼”等词语中意思就完全不同了。再比如《庄子逍遥游》里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生活在内陆没有见过海洋鱼类的人脑海中恐怕只会出现鲤鱼鲫鱼等;而生活在海边没有到过内陆的人一读此文怕就想到了飞虎鱼,带鱼,甚至鲨啊鲸啊之类的。所以说我们教学生阅读时既要考虑作者的意象构建也要兼顾学生的意象构建。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