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安教授访谈录》读后感李治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元史研究会会长,是我国蒙元研究领域中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谈的旗帜和标杆人物。曾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学院院长、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在我教学元朝行省制度时,就曾拜读过李先生的文章,对李先生的学识十分敬佩。今日,我有幸拜读了《专通结合 厚积薄发——李治安教授访谈录》,让我对李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其中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一、热爱阅读,广泛涉。李先生29岁时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惜时如金,发愤图强,如饥似渴地阅读书籍,图书馆成为他每天必去的第二课堂。他花了大量的时间浏览较多的史学名著和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书籍,同时,也翻阅了《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旧唐书》等史学著作。广泛的涉猎,专通结合的阅读,奠定了李先生广博而厚实的基础,为他日后从事比较专精的研究做了必要的准备。广泛阅读,拓展知识疆界,不仅对学者至关重要,对教师来说也必不可少。阅读是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精妙的教学设计并非灵光乍现,而来自于广博持续的日常阅读和长久的知识积淀。教师阅读的广度决定了课堂的宽度,教师阅读的深度决定了课堂的高度。没有广博的日常阅读力,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以勤为径,迎难而上。研究历史离不开阅读原始资料,原始资料读起来枯燥无味又深奥难懂,更何况李先生研究的还是元史,其阅读原始史料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李先生克服险阻,迎难而上,以勤为径,最终解决了史料阅读这一“拦路虎”和“绊脚石”。他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者记录下来,及时向先生请教,逐个“攻克”了《元史》中人名、地名、部族名之类的疑难和障碍。还参照《元史·本纪》编写了大事记。这两项“笨功夫”为他研究元史打下了较好的专业基础。除了克服阅读原始资料的困难,李先生还在以后的研究生涯中坚持学习了蒙古语和藏语,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李先生自己能够体会。天下没有白受的苦,他所学的蒙古语和藏语在日后研究元代“投下”和成吉思汗生年等问题时都派上了用场。世上没有轻易的成功,进步都是一条攻坚克难,与外界和自己“死磕”的过程。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能躺在原有的“舒适区”不思进取,要勇于改变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当然,这是艰难的过程,但我们不能放弃,必须迎难而上。三、学术创新,建树颇丰。搞学术研究是个理论创新的创造性工作,人云亦云,跟在别人后面“炒冷饭”是不会有所成就的。李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搜集、利用原始史料,着眼于新角度,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赢得了同行们的肯定和赞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行省制度研究》,他首次从制度、个案和下属官署三层面对行省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考察,率先对行省制的特点和历史作用作了比较客观的评说,创造性地提出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开创了高层政区分寄式中央集权的新模式,行省分寄为朝廷集权服务,朝廷集权又始终主宰着行省分权。这一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他在研究元朝行省制度时,还特别注意结合文化社会背景探讨行省问题,以求接近真谛,使行省制度的描述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李先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在史学研究领域建树颇丰。出版学术专著12部,在《历史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代表作有《元代行省制度》、《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忽必烈传》、《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等,让人羡慕不已。李治安先生29岁进入本科学习,略显迟晚,但其惜时如金,发奋学习,博览群书,厚积有恒,为今后的史学研究积蓄了能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史学研究中,认真研读原始资料,迎难而上,克服种种困难,打好牢固的史料根基。推陈出新,观点新颖,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成就突出,誉满同行,在史学尤其是元史领域成为不可绕过的关键人物。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读后的感悟,我想再适合不过的就是,“所谓人生开挂,不过是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