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读后感 《复活》,涅赫留多夫复活了,玛斯洛娃也复活了。 19世纪末的俄国,人民处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之下,土地集中在少数贵族的手里,为了生活,人民不惜以身“犯法”,被关进监狱,循规蹈矩的人民,生活日以贫困。作为统治阶级的他们,没有意识到百姓的穷困,以及这种制度的缺陷。玛斯洛娃被迫入狱,获刑。作者通过涅赫留多夫为她上诉道路上的所见所闻,给我们展示了19世纪末沙皇专制下的俄国的社会现状:土地私有,人民生活贫困,政府为巩固这种专制的统治秩序,不分青红皂白,不由人们明辨事由,统统将他们认为是“犯罪”的人抓进监狱。四肢健康的人,就这样在监狱里遭受着非人的待遇,逐渐被腐蚀着自己的灵魂。 这种制度下的法庭工作者昏庸,不以自己的职责以准,浑浑噩噩。玛斯洛娃被指控谋财害命,她的案子开庭后,我们简单地以为,就事情的表面,法庭会判玛斯洛娃罪。然而,在陪审员们的周全分析下,玛斯洛娃没有罪,他们将结论提交法庭庭长,当审判继续时,他们发现他们疏忽了一点,他们提交的结论并不全面。而作为审判此案的法庭庭长,却着急与情人之间的约会,处理案件时草草了事,并没有仔细分析陪审员给出的结论。这种昏聩,荒诞,将封建社会政府官员的腐败、昏聩表现无疑。 这种制度下的官僚机关的工作者虚伪、墨守成规、腐败。关于费多霞的案子,涅赫留多夫去拜访沃罗比约夫男爵,当他听到伊万·伯爵有可能上奏皇上时,他认为这有他无他参与都可以,带着一种生气的心理给涅赫留多夫的回答是尽力而为,此后,他所谓的回复也石沉大海。受到薇拉·鲍戈杜霍芙斯卡娅的委托,让一个母亲与关在要塞里的儿子会面,涅赫留多夫找到那个德国男爵出身的将军,那个将军则是照搬规定,严格执行规定,丝毫不解人情,拒绝了他的请求。在西伯利亚的一个将军那里,涅赫留多夫拜访他,请求他允许他见玛斯洛娃一面,而他没有答应,但是也没有拒绝。他只是微微一笑,请涅赫留多夫去他家吃饭,并趁此机会给一个英国人做翻译。午宴上,在所有人在场的情况下,他答应了涅赫留多夫的请求。 这种制度下的监狱工作者残暴、麻木不仁、忽视人性。在探望犯人方面,监狱在牢房与探望人之间筑成两道铁栏栅,以防不测。新来的监狱长为加强管理,不允许犯人的亲朋好友探望犯人。监狱的看守墨守成规,对犯人的处境无动于衷。炎热的七月,监狱长不考虑犯人的身体状况,执意按照规定将犯人交给押解人员,长期未见阳光的犯人,一部分因支撑不住毒辣的阳光而中暑而亡。面对这种情况,押解人员无动于衷,当法警将他们送到警察局,已经没有气息。面对要抱女儿的父亲,押解人员没有考虑人性中亲情的存在,对他拳脚相加,“杀鸡给猴看”,用以树立自己所谓的威严,残暴镇压犯人。在选择旅店时,无视犯人的人数,将犯人“圈进”狭小的旅店,以至于使有些犯人无处可睡以至于谁在流着粪汁的马桶前。犯人遭受着非人的待遇,而押解人员无视这一切的实际存在。 涅赫留多夫在法庭见到玛斯洛娃,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经过仔细思考,他觉得他应该对玛斯洛娃负责。因为,玛斯洛娃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完全是他造成的。所以,他决定为玛斯洛娃上诉,并且与她结婚,对她负责。 在为玛斯洛娃的案子奔走期间,涅赫留多夫每次来监狱,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关于监狱的设施、关于这些犯人。看到他们恶劣的生活环境,粗俗的语言习惯……他在想,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变成这样的了呢? 在玛斯洛娃即将流放西伯利亚之前,他来姑妈家处理自己的田产。通过找寻已不在人世的儿子的线索,他无意中来到了一个农户家里,看到他们肮脏、贫困的生活环境,加之几个孩子的口述,他才知道,农民比他想象中的更加贫困。而农民为什么如此贫困呢?是因为他们没有最基本的生活基础——土地。土地,集中在了少数人的手里。而他们当中有些人将土地买给商人,因此,存在部分农民没有人雇佣,导致没有生活来源。农民的养的牲口没有草吃,割了地主地里的草,就要被罚做工,不管农民的健康情况是否允许。农民在地主地理砍一棵树,就要被判流放。生活的窘困,让他们苦不堪言。 这一切的真真切切的生活写照,都让他明白,为什么人民的生活是这么的贫困,为什么监狱里会有那么多的犯人。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一切,而他们这些地主,不加入劳动,又凭什么获得收入。为此,他打算将土地归还给农民。而农民并不理解主人这样的做法,他们不认为会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几百年来,都是遵守这样的规定,而如今……他们不敢相信。涅赫留多夫采纳管家的建议,叫来几个有代表性的农民,进而说服他们,通过他们再说服其他的人。涅赫留多夫的这一举动,是地主阶级的觉醒,他“复活”了,作者希望有更多的这样的人也能像涅赫留多夫这样“复活”。 通过为玛斯洛娃的案子上诉,涅赫留多夫接触各种政府机关、与之相对应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形象、行为让涅赫留多夫思考、质疑。为什么他们如此光鲜靓丽,而又如此冷酷无情。他觉得他与他们格格不入。后来,他陪玛斯洛娃流放。一路上,各种所见所闻,让涅赫留多夫都对那个对人民造成苦难的机构产生了疑问。最后,在西伯利亚,在监狱,涅赫留多夫看到克雷里佐夫的尸体,这让涅赫留多夫心里的痛苦达到极限。他一步步地思考,为什么?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他无法排遣自己的痛苦。最后,他看了桌上的《马太福音》,希望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信仰。 玛斯洛娃是一个平凡的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形象的代表。出身的无可选择,艰难的生活环境,将她抛向了妓女这个队伍中。从此,她对生活失去信心,失去善良的本质,她麻木地应对生活。当她被指控谋财害命,身处监狱。久未谋面的涅赫留多夫出现在她跟前,激起了她对往事的回忆。起初,在她遇到他的那一刻她无所适从,她不相信眼前的情景,她不想也不愿回忆起过去,因为过去,已回不去,过去,与现在有明显的区别,回忆过去,就是对现在生活的否定。她不愿。 然涅赫留多夫一步又一步的行动,让玛斯洛娃放下了心中的芥蒂,放下了恨。她选择宽恕涅赫留多夫。甚至她还选择与西蒙松结合,从而给涅赫留多夫自由。在整个过程中,她复活了。接下来,她以一个新的自己面对以后的生活。 在去往西伯利亚的船上,涅赫留多夫认识了一位特别的老人,当教堂的大钟敲响,人们纷纷在胸前画十字,而他却无动于衷。这引起了众人的好奇,也引起了涅赫留多夫的好奇,他问他为什么不画十字,他告诉他因为他不相信有上帝。人们告诉他上帝在天上,他让人们指出来给他看……经过一番争论,众人并没有使老人“降服”,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灵魂。他说他就这样过了几十年,也没有什么不一样。作者借这位老人之口说出了宗教本来的面目,对于人们都相信的宗教,他借一个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亲身体验来说明,这无疑是一种讽刺。 在这种残酷、不公平的年代,作者借以涅赫留多夫、玛斯洛娃这两个人的故事,告诉广大人民群众也应该从麻木不仁的生活环境中觉醒,像他们一样“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