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ID:343264

大小:13.04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2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一)安娜    安娜是一个时代的悲情人物。她渴望爱情,而得到爱情后,这爱情又不是她想象的样子。她痛苦、矛盾、挣扎、徘徊……最后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车轨。    安娜美丽端庄、高贵典雅、聪慧善良、自然真诚、又富有激情,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和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思想、感情、才智、品德等方面都远远高出当时一般的贵族妇女。    安娜的不同凡响在于她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解放、生命意义、爱情自由的渴求。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对生命意义的尊重,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她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是对束缚女性思想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战。    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她毫不避讳地向卡列宁承认她爱上了伏伦斯基,即使再难以开口,她还是承认了,说了。卡列宁不同意离婚,执意让她留在那个家中。她觉得羞辱万分,但还是坚持着。她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是整个贵族社会的叛逆者,她面对的并不是卡列宁一个人,而是她赖以生存的整个上流社会。    为了爱情,甘愿让自己低到尘埃里。她读各种书,了解各种知识,为伏伦斯基的事业提供理论支持、指导,她做一切能服务于他的事情。这种爱情在付出的程度上,是不平等的,这种爱太依附于男人,甚至完全失去了自我,这注定了这种爱情最终只会以曲终人散收场。    果敢、坚毅。在认为爱情不复存在的情况,毅然决然选择卧轨结束生命。    (二)列文    列文为人坦直真诚,他勤劳、朴素、有理想、有追求,力图达到自己个人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他和社会许多方面发生着冲突,是书中最能够体会那个“一切都翻了一个身”的社会和历史时代特点的人,也是一个内心最为苦恼的人。书中提到的每一个重大问题,几乎都和列文的思考有关。为了寻求解决自己思想中的矛盾,他苦恼到了要自杀的程度。这反映出作家对那个资本主义刚刚在俄国兴起的时代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深刻的注意和自觉的责任心。    对于他自己经营的农业,他重视劳动者这个重要因素,但是,在实际的劳动中,他看到了一些弊病。面对一亩亩的良田,却不能最大限度地产出相对应的粮食。农民的不齐心协力,缺乏农业知识,无知,甚至一大部分人(不管是自家的管家,还是雇佣人员)种田应付了事、耍奸溜滑、投机取巧。为此,他想出了承包经营分红制,但是,农民依然不理解他的用心,仍然不关心粮食的收成,只关心每个月到手的工资,更不知道这工资其实是预支的分红。列文不忍,亲自给他们以指导,并且,偶尔自己也下地劳作。他发现,劳作使人生活愉快、身体健康、品质善良、精神崇高。作者通过割草画面的描写,表现出了劳动的艰苦和劳动人民可怜的生活状况,以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隔阂。    作者通过列文两个哥哥形象(一个是高级知识分子,一个几乎是乞丐)的描写,来衬托列文的形象,他们所过的生活和他们所思考的问题,与列文在农村大自然中的生活以及列文所考虑的人生和俄国现实中的许多重大问题相比,都显得浅薄。    列文去看望安娜,作者塑造的两个理想人物在长久的隔河相望中相遇了。这里迸发出的,是两个美好的灵魂撞击的火花。    对于家庭,他是一个负责任的那人,是一个对妻子一心一意的男人。他视妻子如珍宝,他心里只有她,每当有比人惦记他的妻子,他就气愤不已;他爱上了安娜,妻子痛苦,他马上摒弃了这个念头,回到妻子的怀抱,求她的原谅;妻子生孩子,疼痛难忍,他将她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不能自拔;他体谅她在家里苦苦等他……他便迅速做出反应,迅速回到她身边,这与伏伦斯基不同,更与奥勃隆斯基不同。    (三)伏伦斯基    伏伦斯基是彼得堡贵族青年的精英,他英俊、大方、有财产、有前程,比起上流社会和他周围的那一伙年轻人来,的确高出一筹。他是安娜在她的生活圈子里所能找到的最好的、能满足他感情需要的情人。但是他在精神上远比安娜贫乏。可以说,他自始至终未能进入安娜的世界。安娜对于他,说到底只是一个漂亮迷人的、可以满足他情欲需要和上流社会虚荣心的女人,这是他们不能最终融合的根本原因。    伏伦斯基是爱安娜的,最起码期初是。他是一个无婚主义者。第一次遇见安娜,就被她迷人的外表所吸引。为了她,他放弃了他的原则,他想让安娜嫁给她。但是安娜有自己的顾虑。即使这样,他还是带安娜私奔,虽然他的经济情况并不怎么乐观。为了爱情,他放弃了他一直以来重视、热爱的事业。他为他们的爱情付出了。    在于安娜的相处中,他收到安娜气质品行的影响,被安娜大大地提高,但却不能突破自身而达到与安娜并肩而立的地步。    他不是一个朝三暮四的人,只是,作为一个男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不能脱离社会,他想要一份自己的事业,与他们交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安娜反叛的纯粹,不能认同他的繁忙,整日早出晚归。到头来,他厌倦了安娜如火如荼的爱,他感到这种爱是“沉重”的,“阴沉”的。即使安娜在垂死挣扎时还自以为,“他不敢不爱我,不能不爱我!”,但这也不能改变他所面对的现实。    安娜的死对他的打击很深。在雅什文的建议下,他与他一起去了塞尔维亚战场。    (四)卡列宁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个旧观念、旧制度的代表,也是一个被功名利禄抹去了人性光彩的人。    这个人物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在某些情况下,他也有他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当他感情冲动的时候,他的某些人性的残迹也会表现出来,从而让我们感觉到他也是一个实在的人,不是一个官僚机器概念的图解。比如在安娜告诉他自己爱上伏伦斯基的时候,他内心的痛苦、挣扎,最后给她写了那份充满“威逼”意义的信,让安娜适可而止。安娜生孩子时,奄奄一息之际,拉着他的手请他原谅伏伦斯基,他内心痛苦挣扎,终于他原谅了伏伦斯基,随后,他也在认真的考虑给予安娜最好的“处理”,是离婚放她走,还是……基于他是一个信教的人,他按照他信仰的教义没能与安娜离婚,出于对安娜的考虑。而后面不同意离婚,则是出于许多对他有利的因素的考虑。我们从这个人物身上所见到的残酷、虚伪和僵硬,往往正是他的阶级、阶层和他的环境在他身上的体现。    (五)吉蒂    吉蒂这个姑娘美丽温柔、天真善良。伏伦斯基玩弄了她的感情,她嫁给了列文。    与安娜相比,她体现着一个较为狭小的世界。如果说她是一株美丽的小树,那安娜便是一座森林。她把全部的身心用于生一个孩子,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小窝,连她的丈夫列文都从她婚后热衷于家务的样子感觉出一种细琐和渺小。吉蒂和列文用笔交谈,两人只须写出一句话中的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便互相心领神会,这时她红着脸承认头一次没答应列文的求婚,是自己的过错……那天黎明时分,在田野中,她坐在马车里,睡眼惺忪地远远望见了列文……当列文穷途潦倒的哥哥临死时,是她给了他最后的人生安慰……她在倾盆大雨中和保姆两人护卫着孩子……作者把她写的没上加美,但是这却是局限于作者为她设定的位置和高度。    吉蒂与列文结婚后,夫妻如漆似娇、相敬如宾。她了解列文、包括他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吉蒂这个形象在作品中承担着体现自己妇女观念的任务,她身上集合了大多数女人的优点,就是结婚了以丈夫为主,做一个贤妻良母。在一定的程度上,她比安娜幸福,虽然没有和那个她爱的死去活来的人结婚,但是她嫁给了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他视她如珍宝,他心里只有她,他不容许别人对她多看几眼;她的痛苦,他能及时为她排解;她生孩子,疼痛难忍,他坐立难安;他不会将她一个人留在家中苦苦地等他、想他……所以,从最平凡的生活角度上分析,吉蒂是那个最幸福的女人。    (六)朵丽    朵丽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的形象,作者通过她写作了母亲的崇高、美丽和伟大。女性从来都是这个社会上自古至今的一个弱势群体。奥勃隆斯基的放荡不羁,承担家庭责任的却是朵丽这个可怜的女人。她一个接一个地生孩子,换来的都是自己无穷无尽的为孩子操心,而这个男人却整天在外面拈花惹草,潇洒自如,导致债务缠身,到后来还要她给他处理那个烂摊子。    朵丽想要和他离婚,安娜的劝说,丈夫的乞求,撕心裂肺的痛苦之后,认识的局限性……导致她没有走出那一步,所以以后她也就不可能再走出这一步。    朵丽与安娜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她支持安娜的决定,欣赏安娜的勇敢,羡慕安娜选择的爱情生活。但是,她认为安娜的生活中有“不道德”的因素,如安娜不要再生孩子。她有自己的认识,明白自己应该过怎样一种生活。这是源于,一方面,她作为妻子、母亲的责任感,致使她宁可回到自己那一贫如洗的家庭中,承担她应该承担的责任。丈夫债务缠身,请求卖掉她的一部分产业,她禁不住他的乞求,答应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丈夫的放荡不羁的生活作风,也是她间接促成的。她是一个只会做妻子和母亲的人,从这方面来讲,她活的太可怜。另一方面,长期的家庭主妇生活,生活的穷困潦倒,让她忘记了自我,整日为柴米油盐发愁,脱离了上流社会贵族夫人的生活圈子,偶尔与他们在一起无话可说,总是感觉不自在,从这点上来讲,她活的太狭隘。    (七)奥勃隆斯基    他就像一个万花筒,哪里都有他,在哪里他都想说话,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他在这部作品中承担着众多的功能。    他靠卡列宁的关系获得职位,生活奢靡,为数不多的职位收入以及家庭买树林等的收入并不能满足他的生活开支。为了获得另外一部分收入,他坐在人家的办公室门外屈辱地等几个钟头,听莉吉娅伯爵夫人喋喋不休的念她手中的那本书,只为有助于讨得一个钱多一点的位置。    面对家庭,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工作闲暇之余,他总是喜欢拈花惹草。当妻子发现他和法国家庭女教师有染,要和他离婚,他向妻子一再保证不会有下次。但是保证归保证,他依然我行我素。日子过不下去的情况下,他卖掉了树林。他经济拮据,还充大方,接待他想要接待的人,更为可耻的是,还养女人……钱很快被花完了。他没有办法,回过头来又请求妻子的帮助。对于家庭,他没有一点儿责任感。只想一个人酒足饭饱。他喜欢过彼得堡的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而本身的生活条件又不具备。他就这样浑浑噩噩地生活着。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