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翻看读上一本书的记录,2月19日写的《解忧杂货铺》读后感,那想来《追风筝的人》应该是从当天或者第二天开始读的,也就是大概2月20日。记得之前同事推荐过这本书,是2018年还是2019年不记得了,时间过得很快。可能是听了同事推荐后买的这本书,但一直没有开始读,腰封还完完整整的在上面,只露出一个《追》字,当时看书脊还以为是就一个字的书名呢,因为我有一本书确实就一个字的书名,叫《岛》,看了一部分,被落在单位了很久了,估计上面都落了灰尘。 一直到最后几页,才明白《追风筝的人》这个书名的涵义。作者以第一人称阿米尔的口吻来叙述,一个喜欢读书的最初很懦弱的富家公子,放风筝的高手;同父异母的弟弟哈桑(致死都不知道自己和主人是亲兄弟)是阿米尔的仆人,勇敢聪明忠诚,也是阿米尔父亲的仆人名义上的儿子,追风筝的高手,也是这本书书名的主人公,虽然对他的叙述不多。2001年的时候,阿富汗还在战争中,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是和平年代,两位主人公分别出生于1963年和1964年,因为祖上分属不同的宗教派系,所以种族歧视明显,哈桑小时候为了抢风筝,被比他大的孩子凌辱猥亵,阿米尔看到了却因为胆小没有出手相救,就此,两人的革命友谊出现分叉,阿米尔也陷入深深的自责,开始失眠。后来,阿米尔和父亲辗转去了美国,两人至死未曾再谋面。21世纪初,阿米尔回去阿富汗救出了哈桑的漂亮儿子索拉博,救的过程中遇到了小时候猥亵哈桑的人阿塞夫,这个人之前再次凌辱了哈桑的儿子,阿米尔被阿塞夫打成了兔唇,哈桑曾是天生的兔唇,有些情节重演了,当年阿米尔没有出手,如今重演了结局,惊人的相似,被打成了兔唇。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是个玩弹弓的高手,他将阿塞夫打成了独眼阿塞夫,当年哈桑为了救阿米尔曾说若阿塞夫不放了他们,可能就会让阿塞夫变成独眼,龙最终他的儿子做到了,坏人终受到惩罚。 拉辛汗是个关键人物,是阿米尔爸爸的好朋友,知道爸爸的所有事情;是一个倾听者,鼓励着阿米尔和哈桑。在哈桑死了之后,拉辛汗打电话告诉远在美国的阿米尔“这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让阿米尔回来救了哈桑的儿子。 作者胡塞尼的笔触细腻,景物描写填补了战乱中阿富汗的荒芜。当然,这也归功于译者李继宏的翻译功底。1.晌午的骄阳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数十艘轻舟在和风的吹拂中漂行。2.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回自行爬上来。 3.阿富汗人尊重风俗,但讨厌规则,斗风筝也是这样。规则很简单:放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祝你好运。 4.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5.最重要的是,宽恕你自己。6.我向前挣扎,咒骂他,但他用英语说你不能留在这儿,声音礼貌而坚决。7.也许当我醒来,会发现我在旅馆浴室看到的一切无非是一场梦:......8.阿富汗人总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慢前进。9.宽恕,并非随着神灵显身的玄妙而来,而是痛苦在经过一番收拾后,终于打点完毕,在深夜悄然退去,催生了它。10.索拉博的沉默既不是来自洞明世事之后的泰然自若,也并非由于他选择了默默不语来秉持自己的信念和表达抗议,而是对生活曾有过的黑暗忍气吞声地照单全收。回想起来,好像之前看过同名的电影,看过书以后,又想再看一遍电影了,说不定会又不一样的收获。看到这本书的版权页,2006年第一次印刷,到2018年已经是第112次印刷了,-_-||这得印了多少卖了多少啊?太厉害了!除了新华字典,好像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一本书印刷了这么多次!作为科技类出版社的编辑,想想我们的印数,也就几千册,大部分都会进行修订,和文学书简直没法相提并论。该书由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出品,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算是买书号的那种合作吗?想2006年我刚工作那会儿,与书商的合作还是很多的,所以合作出版也很正常。世纪文景就在东土城路林达大厦里,离我住的地方好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