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古诗怎么教》观后感非常有幸,宅家防疫的日子与心中仰慕的小语大师王崧舟在直播课里相逢。一如既往的儒雅淡定、旁征博引;举重若轻的抽丝剥茧,层层推进,把“崧舟式”小学古诗教法蕴含到生动的讲解之中,说理与案例互释,深入浅出,如清风徐来,清流淙淙,扫去了连日来堆积的倦怠和内心莫名的焦虑。王老师如话家常般地从疫情入题,讲到日本人捐赠抗疫物资的外包装上写的中国古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让国人倍感亲切的事件。油然而生感慨:日本人把中国古诗词很自然地用到了日常生活中,而很多中国人却只在考试中、表演时用古诗词。这种语用环境的差异意味着我们的古诗词还没有深入民众生活,没有体现出古诗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特性,对此我非常认同。虽然,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但是,这么宝贵的文化遗产却成了少数中国人的喜好,很多时候定格为“文化人”的专属,没有走进田间地头,没有贴近人间烟火,不接地气。它似乎还停留在几千年前,与我们隔着时间河流,无法跨越;它美如彼岸花,远远的,不可触摸,只能留下貌似美好的记忆;它是传说中我们顶礼膜拜的神,却始终供在神龛上,不曾下来与民同乐。凡此种种,古诗词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古诗词的精髓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我们不得不为这些历经千年还熠熠生辉的古诗词感到深深的遗憾。如何不遗憾呢?王老师强调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以“意象为重,澄心还原见其象”。比如古诗中的一些意象:明月、江枫、落日、故园等等,历经多年的沉淀,很多时候早已不是最初那个实景,逐渐演绎成为一种情绪符号,一种文化现象。你不了解这些文化现象就无法从外在之象去还原内在之意,就读不懂古诗。只有在懂诗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把古诗化进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欣喜中,悲痛中,苦难中,把生活点化成诗,实现诗意人生的境界。到那时,我们就再也不会担心我们 学习的古诗词单单只为了考试、表演,甚至是作秀。我还特别佩服王老师“以诗解诗”的本事,这是常人做不到的。听他的古诗词课,你不仅深刻感受到它从诗性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殊教学方法,而且从大量的引用、拓展的古诗词中感受到他备课的详尽,挖掘的深度。尤其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的以诗为证,以诗说诗,引典用典简直妙趣横生,让我们听得停不下来。90多分钟的直播课,妙语连珠如行云流水一般,一点不觉得冗长。我不得不感叹他腹有诗书,满腹经纶。原来,他的独特、自信是建立在强大的博闻强记,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为此,我们应该向王老师般一直坚守在小语前沿阵地,悉心钻研,弄潮扛旗,为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呕心沥血、指引方向的大师群体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