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作文:礼仪卒度,笑语卒获说到中国,就不能不提它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渊远流长的文明,而近些年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高帽子又再次将它抛上风口浪尖。九月二日,从苏黎世飞往北京的一瑞士航空班机上,两名中国男子斗殴迫使飞机在飞行已超六小时后返航;同月七日,四川航空一个从塞班飞往上海的航班上,又出现中国旅客打架的场面。有评论者戏谑道:短短一周,就出现两次“空中全武行”,不得不佩服中国人“高空作业”的胆量。短暂的唏嘘过后,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上述中国人丢脸的现象,均发生在“私人的公共生活”领域内,而这片方圆不过几尺的区域恰好在古人所说的“礼仪”调整的范围内。那么,究竟何为礼仪呢?东汉刘熙的《释名》一书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礼,体也。言得士之体也。”而在《说文》中,仪指的是度,即法度也。不难看出,古代大家们对礼仪的评价是很高的。儒家大师荀子也将礼仪视为安生立命之本,“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曾子避席,程门立雪,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是否真正地被传颂,还是说我们的礼仪只是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原地踏步?泱泱大国,在五千年文明的浸润和熏陶下,却仅仅是披上了礼貌的外衣。当道德与利益的天平已严重倾倒,当人们对文明礼仪充耳不闻、视若不见,当人们的心灵为世俗所纷扰,我们是否还能看到文明那微弱的光芒,是否能听到祖祖辈辈的谆谆教诲?在形式各异的违法乱纪前保持沉默,心安理得;在看到有老人摔倒时堂而皇之地走开……这是我们的某些同胞一向心里不别扭的事。社会没有恒温器,不同的人、不同地方、不同时候、不同角度,冷、凉、温、热各不相同。回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来吧,为领导让座,向上级问好,游离在人们脸上的微笑和从牙缝中挤出来的“请”字,这些林林总总的文明概念是否抵消了人们寄托于道德底线方面的良好愿望?我们几乎天天离不开纸巾,但纸巾反而是我们说得最少的一个词;“文明”这个词我们已说得太多,乃因为它还没有成为我们生活内容里自然而然的事。再回到这个事件本身吧。“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富裕起来的国人并不代表有文化和素养,徜徉于世界的黄色面孔总是拥有专用的中文礼仪提示。见多识广的中国人可以不将类似的歧视当回事,却必须省视自己的行为。毕竟,富裕的最终目的,不是财大气粗,而是建立在财富基础上的文明提升。礼仪作为文明的外在形式,不应仅是一种姿态或习惯,更应是一种由心而生的对他人细腻而深沉的情感。物质财富有可能短时间内激增,而文明的积累和演进,却很难一蹴而就。我们想要留给世界的,不只是财富的增长,更有精神的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