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自然·环境
No21:旷野与城市
No22:工业文明:月光死亡和黑暗消失
No23:穿山甲就是炫耀者的兴奋剂
No24: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推荐语:城镇化建设大潮势不可挡,但是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
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有家可归,有根可寻,生活在现代居室里才能更踏实。
No21:旷野与城市
◎毕淑敏
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
我所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迹罕至、保
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人们常说“城乡差别”“城里
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
唯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住
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
观看夜晚的地球,它一定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
宁静的,城市是喧嚣不已的;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一统天下……
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可以说,
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我读过一则报道:一位成功攀上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
被困,且无法营救。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风雪中,他与遥距万里
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狂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几小时后,电话再
次接通,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我认为这凄壮的一幕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心血、勇气和时
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是文明的痕迹,以至于人们以为自己披甲执兵,无坚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
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流光溢
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视之,甚至温文尔雅地接受着。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
展了。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褶皱里。
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但人们不
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
要知道,人类永远不可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押题解读】
解读 1:家园不存,何以家为。我们欣赏西湖的秀丽,也畏惧大地的震颤。上帝赐予我
们一个美丽温馨的家园,可是,当大自然以它独有的不可控制的方式惩罚人类的时候,当紫
外线穿过层层大气层肆虐侵蚀着人们的肌肤的时候,当漫天的黄沙笼罩上空、淹没城市的时
候,人类应从梦中惊醒,自己到底对自己的家园干了些什么?
解读 2:得见山水,记住乡愁 许多人理解的城镇化就是一个“折”字,上百年的小
学校折了,上千户的大村庄折了,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座座新城应运而生。城镇化建设大潮
势不可挡,但是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
愁,有家可归,有根可寻,生活在现代居室里才能更踏实。
解读 3:天行有常,敬畏自然。大自然不是可以任意涂抹的泥巴,它有其自身的法规,
我们只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大自然,让其为人类造福,而不能将人类的意志强加
给自然,任意妄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两者的排斥对立,与天
为敌必然要受到天的惩罚。
推荐语: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拒绝科技进步是可悲的,而看不到发展可能对人类文明
的破坏,拒绝科学发展观,同样也是愚蠢和可怕的
No22:工业文明:月光死亡和黑暗消失
◎佚名
汉语文化圈里的“上元”“中元”“中秋”,都与月亮的圆满有关。上元节是灯节,是元
宵节,是一年里月亮的第一次圆满。中元节是盂兰盆节,民众在水流中放水灯,召唤漂泊的
魂魄,让其与人共度圆满。其意义是把人间一切圆满的记忆分享给死去的众生。
20 世纪以后,世界高度工业化,过度的人工照明赶走了自然的光。居住在城市里,其实没有太多机会欣赏月光,使用蜡烛的机会也不多。城市里高高的、无所不在的、丑恶而刺
眼的路灯,如同噪声一般使人发狂,使人世喧嚣浮躁。岛屿上的城市大量使用现代、丑陋、
夸张的照明设备杀死自然光,杀死月光的圆满幽微,杀死黎明破晓之光的绚丽蓬勃,杀死黄
昏夕暮之光的灿烂壮丽。
光明驱赶了黑暗,却也使生命灭绝。彻夜不熄的过度照明,使树木花草不能睡眠,使禽
鸟昆虫不能睡眠,改变了自然生态。黑暗不见了,消失的不只是月光、星光,我们童年时无
所不在的萤火虫也不见了,许多生命也随之消失了。
在台湾北埔看萤火虫时,不用手电筒,关掉手机屏幕,萤火虫就来了,点点闪烁,如同
天上的星。同去的朋友说,心里有饱满的喜悦,安详宁静,白日的喧嚣吵闹带来的烦躁感都
不见了。减低亮度,拯救的其实不只是萤火虫,不只是生态环境,更是那个在躁郁边缘愈来
愈不快乐的自己。
【押题解读】
解读 1: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
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这样,才能让人的情感得以安放,使家园空间
具有高度的人文品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解读 2:重视文明隐患,倡导科学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生活也异彩纷呈,一个日益强
大的华夏民族也正姗姗来迟。但是,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拒绝科技进步是可悲的,而看不到发展可能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拒绝科学发展观,同样也是
愚蠢和可怕的。
解读 3:清静无为,借传统文化医治浮躁。灯火辉煌不夜城,是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一
种表现,也是城市引以为傲的资本。不过,就像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样,灯光肆意生长,月光
颓然死亡,现代人过于浮躁,难以领略生命的圆满。道家倡导清静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
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做无效的工作。借助道家思想,不该干的不能干,该干的必须干,或
许可以医治时代的浮躁病。
推荐语:几个人吃穿山甲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比吃穿山甲更可怕的是整个社会的价值
观出现了偏差。
No23:穿山甲就是炫耀者的兴奋剂
◎胡印斌
“穿山甲公子”一事尚未平息,又有一名深圳女网友多次在微博晒图称食用穿山甲,被网友称为“穿山甲公主”。该网友称,穿山甲等野味熬制的汤“确实很滋补,因为刚刚我就
流鼻血了”。2017 年 2 月中旬,来自国家林业局的消息称,广东省林业厅已介入调查。
从“穿山甲公子”的“已经深深地爱上这野味了”,到“穿山甲公主”的“流鼻血”,各
种炫耀的节奏简直停不下来。
无论是“公子”还是“公主”,其食用穿山甲的场合均十分私密,不是在官员的办公室,
就是“好客的廖总”提前叫人炖了 4 个小时。一边是官员在办公室热情招待,大盆吃肉;一
边则是老板“贴心”地提前准备,耗时熬汤。“公主”等一干人食用的穿山甲汤,据介绍,
还有活血调经的药用价值。个中情由,不免让人浮想联翩。
一派扰攘喧嚣中,当事人炫耀的似乎不仅是穿山甲的美味。言外之意,还有被“超规格”
招待的无上礼遇,以及关于政商关联、老板美女的种种联想。而后者的“长尾效应”,自然
也远远大过穿山甲的美味。即便是格于某种禁令或者舆论,这些人不吃穿山甲了,“穿山甲”
还是可以被轻松置换成其他野味。
这本质上与一些人晒干爹、名牌、豪车、豪宅等行为并无不同。只要此种“炫耀性消费”
不绝迹,在现实中需求坚挺,则类似晒图微博就不会休止。
若想管住吃保护性动物者的嘴巴,仅有舆论谴责还远远不够。对于“公子”“公主”这
样的炫耀性消费者而言,穿山甲就是他们的兴奋剂。大家都相信,无论是这“局长”那“书
记”,还是这“总”那“总”,享用的肯定是最好的。况且,以中国饮食文化及其他文化之博
大精深,总会找到可以用于炫耀的替代品。
当一个社会总有一部分自命为“精英”的人,习惯把炫耀视为生活品质,改变就会变得
异常艰难。这首先是一种不正确的荣辱观作祟,搞不清或者干脆无视民众的情绪,一再触犯
公众的道德底线,甚至把挑衅当成与众不同。他们生活在自己的狭窄世界里,却以为在引领
潮流。
个人迷失不可怕,碰壁以后就会清醒、成熟,若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或者
产生了分裂,则类似乱象就很难消停了。以“炫耀”为例,公序良俗不认同炫耀,以简约为
美德,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崇奉奢靡享受。这种割裂必然会让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迷失。
如果每个人所思、所说、所行均不无矛盾,又在内心里将矛盾自我消化,呈现出一种逻
辑“自洽”,则社会很难培育出共同价值,各种问题就会层出不穷。
【押题解读】
解读 1:炫耀的背后是精神世界的空虚。穿山甲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些人炫耀吃穿
山甲,目的是获得一种满足感,但热衷权势,炫耀特权,甚至做出涉嫌违犯法律法规的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态度和认知,则暴露处他们精神世界的空虚。
解读 2:整个社会价值观迷失最可怕。几个人吃穿山甲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比吃穿山
甲更可怕的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公序良俗并不认同炫耀,以简约为美德,但在
现实中很多人崇奉奢靡享受,长此以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就迷失了。
解读 3:完善法律法规,为野生动物建起保护屏障。穿山甲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盘中
餐,暴露处我们动物保护方面的漏洞。因此,完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活动,
为野生动物建起保护屏障,刻不容缓。
推荐语:大雾给出行带来不便,然而雾中行走却给了作者一次意外的喜悦。在阻隔了
一切嘈杂和注视的雾里行走,她暂时丢掉了平常的人间训诫、城市规则和沉重的“成人面
具”,放纵地走着各种姿态,走得快乐,走得尽兴,走得让自己感动!在这里,作者向我们
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问题,即如何卸却伪装,解放自我,获得自在生命的体验。借雾而谈
人生和人性,言前人所未言,感受独特,主题深刻。
No24: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铁凝
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在城市的雾里,我再也看不见雾中的草垛、墙头,再也想不到
雾散后大地会是怎样一派玲珑剔透。城市有了雾,会即刻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
天早该大亮了,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
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
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
步步走着,我的前后左右只有不到一米远的清楚,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
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
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原来雾还
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
的一个世界。
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
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你那被
雾染着的发梢和围巾,你那由腹中升起的温暖的哈气。
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不得不暂时忘掉脸上的怡人表情,你
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
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两条腿是僵硬和平衡的;走
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来和肩一样
平,进三步退一步,嘴里得叨念着“呛呛呛,七呛七……”;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
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
何不走个小疯子?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
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动了我自己。
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
己。你是醉着自己,还是疯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
都措手不及,只有在雾里你我近在咫尺才发现彼此,这突然的发现使你我无法叫自己戛然而
止。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宛如你与我共享着一个久远的默契。
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
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
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
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在
于它的毫无意义。
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
【押题解读】
雾中的乡村是如此美好,但是对于城市来说,一场大雾却是一场小小的“灾难”,雾
中一切都不知所措起来。因为看不到乡村的那种雾中美景,作者不免怅然,然而大雾中的出
行却给了她意外的惊喜,让她有幸得意忘形一回!大雾里,她丢掉了“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抛开了城市“正确”的规则,甚至暂时抛开了生活里必需的沉重的
“成人面具”,又一次变成孩子,在阻隔了一切嘈杂和注视的雾里放纵地走着各种姿态,她
走得快乐,走得尽兴,走得让自己感动!这时她感觉到驾驭的不仅仅是雾,而分明在驾驭着
“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
从农村到城市,从荒蛮到文明,从原始初民到现代公民,人类的进步是显然的,但是,
不可否认,人类的文明是以人性的部分舍弃为代价的。文明,是人类的自我提升,也是人性的自我规范和约束。规范和约束是文明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人性的天然杀手,我们在文明
里规范地生活,我们的生命力也在文明里萎缩。我们无法冲破这宿命的二律悖反,但应该也
完全可以在不违反文明规则的前提下卸却伪装,痛快淋漓地释放一下自我,以保持生命的原
色,这正是女作家写作本文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