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哲理·思辨
No17:上帝规则,魔鬼规则
No18:决定规则的人闷声不响
No19:你以为付出的是努力,实际上只是体力
N020:你知道,欧洲很多教堂也刻满了字吗
推荐语:思辨和哲理是作文获取高分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诙谐的语言和荒唐的人世故事,
表达了人生和社会、进化和发展等方面的哲理思考,其观点、材料和语言对作文备考都大有
裨益。
No17:上帝规则,魔鬼规则
◎连岳
上帝先创造蚊子,人睡不着,被咬得起包,整夜抓挠,他再接着创造蚊帐,人杀了一头
公羊作燔祭感谢他。
他要雅典有了苏格拉底,争吵、在神庙的白墙上做几何论证、败坏青年,贵族不堪其扰,
向他们的神父诉苦,他就又调好了鸩,苏格拉底喝了,雅典重归安宁。
他先让人的长辈死掉,尸体搞乱了人的生活秩序,人想了很多解决方法,美食主义者吃
了,艺术家在外面浇上蜡做成装饰品,实用主义者用来盖房子,上帝在此时发明了葬礼。
人先产生青春忧虑,留了长发、写诗、仰望星空、长吁短叹、向隅而泣,夹着《上帝诗
选》彷徨,嘴里念叨:活着还是死去,是个问题。他说,要有爱情!
他先让人摔倒,然后扶起来,如果摔掉了牙齿,他会顺手做个牙医;
上帝规则是:先给痛苦,然后给出路。
魔鬼先创造了猫,它爪子划破了人的皮肤和他的真皮沙发、偷吃了熏肉、咬了孩子的耳
朵,人就抱怨,羞愧的魔鬼赶快弄出了老鼠。
他在帐篷边和城市外面无所事事地游荡,魔鬼其实很无聊,在山上、平原上挖了成千上
万个坑,人们就在报纸上谴责他:魔鬼这样乱挖坑是不讲道德的、不环保的行为,人类深表
遗憾。他只好连夜加班制造瘟疫,让坑起作用。
他失眠时造了讽刺作家,讽刺作家没有素材,赖在魔鬼家里,吃他的用他的,撞坏了他
的跑车,有个大胆的还泡了他的马子,他吓得让世界有了腐败、仇恨、自以为是、官僚和荒
唐,好歹把这帮人哄去写作了。在现实中失意的魔鬼决心做学问去,写了本《概率论初步》,怕人笑他空想,他在出版
论著之前发明了老虎机、二十一点、骰子、牌九、麻将和拉斯维加斯。
他把自己的屁装在铁罐里,外面写着闻者必扑,随后培育出了蟑螂。
魔鬼规则是:制造麻烦,然后将之合理化。
【押题解读】
办法总比问题多,困境之中有出路。上帝规则其实就是生活规则。生活中不如意事常
八九,磨难、挫折总是如影随形,然而一切都会过去。办法总比问题多,困境之中有出路,
一切悲观的态度和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人不能被困难吓倒,而只能设法征服困难,
张扬人的威信。
遵循规律,顺其自然,因时而化。所谓魔鬼规则,其实就是荒唐规则。黑格尔说现实
的就是合理的,而许多合理的东西却始于荒唐,或是荒唐的发展,或是荒唐的演变,或是对
荒唐的克服。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人类不可用主观的标准去衡量其是非善恶,而只能顺
其自然,因时而化。
推荐语:我们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设置了基本规则,让人们按照这些规则行事。决定
基本规则的人是高明的,但他们往往闷声不响,人们也常常忽略了他们,但他们是社会向前
发展不可缺少的角色。
No18:决定规则的人闷声不响
◎BangBang
20 世纪 80 年代出生的农村孩子大多喜欢玩一种多人跳绳的游戏,两个孩子拽住一根麻
绳的两端持续甩动,其他的孩子轮流上场跳。
通常而言,众人的目光难免集中在跳绳的孩子身上,最后这往往变成一种表演,孩子们
发明了很多方式炫耀跳绳技巧,最夸张的是那种边跳边翻跟头的。没有人把目光投向甩绳子
的那两个家伙,他们做的事情就是按照某个固定节奏做机械的运动。
但 30 多年过去了,我仍然坚信这个游戏里最重要的人被忽略了。
我一般喜欢做甩绳子的人,因为每当我有意地放慢节奏,其他人就不得不费力地调整步
伐以免犯错。如果我嫌其他人跳得太轻松了,就会加快绳子的甩动速度,让他们手忙脚乱、
尖叫惊呼。
甩绳的人掌握着规则,或者说,他们拥有这个游戏里最大的权力:设定节奏,让其他参
与跳绳的人不知不觉地顺从他们的意志。决定基本规则的人往往闷声不响,这种事发生在许多场合。比如,程序员划定了我们这
个时代的基本规则,他们的偏好与品位时刻改造着我们,但他们像甩绳子的孩童那样沉默。
拿起你的手机就明白了。安卓、苹果系统,以及每个软件的运行规则、流畅程度和呈现
方式,才是划定我们生活基本框架的东西。
倒退 10 年,Windows 系统的硬盘划分、文件储存方式决定了我们的工作习惯,甚至影
响了我们的思考方式。
自从这个世界深度依赖电脑、手机和互联网,那些代码写作者就握住了驱动我们的“绳
子”。
但有技术的人总是孤独的。回过头看,几乎没有哪个时代或领域的“甩绳”工作是由那
些光鲜、醒目的人掌控的。蒸汽机车的设计者对社会进程的影响比赛车英雄大多了,演奏家
们也得在乐器制造者预设的框架里演奏,最卓越的口琴演奏者也要被口琴工厂的设计风格影
响,事实上他们熟知某种口琴品牌的独特之处,并且根据这些特性锻炼技巧。
更典型的例子在游戏领域里。不久前,我读了《DOOM 启世录》这本书,它讲述了最早
的 3D 游戏生产过程,很有隐喻性。当代码工程师完成 3D 游戏必需的图画引擎的设计后,游
戏设计师们开始在这个基础上制作五花八门的游戏,玩家们在游戏设定的规则内尽情表演。
最后,很多人会为一款游戏里的明星玩家而欢呼,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切的决定者是那个
待在杂乱的办公室里一言不发、厌倦社交的代码天才。
但我并不是在替程序员打抱不平,或者在鄙夷那些跳绳的孩子。相反,我认为这个世界以意
外的方式实现了平衡。像在跳绳游戏里那样,最终,沉默的孩子和欢乐的孩子一起构成了一
个充满戏剧感的整体,我们需要选择的只是充当哪一个角色。
【押题解读】
解读 1:活法儿 我们都习惯了用自己的人生观跟价值观去衡量别人,每个人都是独一
无二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家庭背景不一样,机遇情况不一样,活法儿当然不一样,也不应
该一样。
解读 2:主角与配角 戏剧中的角色有主角、配角,配角默默无闻地协助主角工作,他
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应得到人们的赞美。他们名不见经传,却用自己的辛勤为光灿夺目
的社会大厦添砖加瓦。
解读 3:规则与习惯 规则是经历很多时间决定下来的,人们不会去轻易改变规则,只
是适应它,规则决定了我们的工作习惯,甚至影响了我们的思考方式。
拓展:低调人生、强者与弱者、现象与本质推荐语:我努力,我无悔,多少人如此安慰自己,而本文作者却说那不是努力,你以为
付出的努力只是体力,而努力使付出脑力的,这是何等新颖深刻的见解!读本文可以领路什
么才是真正的深刻,而深刻正是获取高分作文的法宝。
No19:你以为付出的是努力,实际上只是体力
◎斑马
A 是我带过的最努力的实习生,但是除了努力,我暂时也想不出其他的褒义词。她每天
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做事从来没有怨言。但她没有拿出过让我惊艳
的东西,倒是因为捅过几次不小的娄子,我不得不渐渐收窄她的工作范围。每当遇到问题,
她的回应总是:我没有想到事情是这个样子的。
B 是她的中年版,三十几岁的人了,靠着频频跳槽才做到了一个小组领导,因为专业太
差几乎遭到了所有合作过的同事投诉。即便如此,老板在不让她转正这件事上仍有些犹豫:
毕竟,她这么努力……
国人素来推崇努力,所以才有了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这样的典故和“书山有
路勤为径”“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爱拼才会赢”这样的金句。好像只要努力,就一定
能成功。就算不成功,他人也必须抱有一份尊重,毕竟已经尽力了,也就无可指责。
于是就有了一群为努力而努力的人,上学时他们睡得最少,上班时他们走得最晚,案头
上的事情永远做不完,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成绩却一般得不能再一般。
你会发现,所谓努力,不过是效率低下,把别人五分钟就能做好的事情用一个小时来完
成,人为抻长自己的生命,简言之就是不走心。
这样的努力,不过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他们既不肯在“努力”前
稍微动动脑子,做好规划,也不肯在“努力”无果后做好总结,吸取教训。他们很有西西弗
斯的精神,不怕失败,对成功也没有太强的渴望,非要在南墙上撞个头破血流,证明自己真
的非常努力。
努力当然是个好东西,但很多人在拿自己的实际行动侮辱这两个字。有些普世的价值观,
反而容易教坏小孩子。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中,教人卖苦力的太多,教人动脑子的太少。蒲
松龄说,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可是如果勾践只是靠努力,那还有西
施什么事儿呢?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是懒人,只是有些人表现在行动上,有些人表现在思考上。第一种
是看得见的懒,第二种却成了人们眼中的努力勤奋。相比之下,我倒觉得第一种人成功机会还更大些,有时候一个人行动上懒了,如果又不
想饿死,起码会在事前多动动脑子,为自己找出一条最好走的捷径。倒是第二种人,努力了
一辈子,最后的标签也只是努力。
爱迪生够不够努力?试验了几千次才发明了灯泡。不过我敢说,他要是每次都试同一种
材料,就是再勤奋上一万倍,试验上一亿次也没用。后来他成功了,他们说他是天才。
爱迪生也有一句金句,天才就是 1%的灵感加上 99%的汗水。这句话被无数人奉为经典,
但是据说,这句话其实还有当年由于政治原因被删除的后半句:但那 1%的天分是最重要的,
甚至比那 99%的汗水都要重要。
你以为缪斯女神会随意光顾一个懒惰的人吗,一个人只有非常努力,并且善于在努力中
思考总结,才能频频迸发灵感。那些你眼中做事毫不费力的人生赢家,比你努力一千倍,一
万倍。
对大部分人来说,你以为自己付出的是努力,实际上只是体力。为什么人们把“勤奋”
的王冠送给了蜜蜂而不是屎壳郎?并不是后者付出的体力少,而是前者的劳动结晶是蜂蜜。
如果不能创造价值,你的努力一文不值。
【押题解读】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人不同于动物,人有思想,人能按照自己的思想建造生活,动物只
会适应环境。阿 Q 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很是努力,然
而阿 Q 只是一个体力出卖者,很难算是清醒的人。
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谁都希望超越平庸,收获成功,但是衡量一个人的实际价值,
并不以他的希望为凭据。有了好的动机才能产生好的结果,但是好动机未必有好结果,我们
是动机和效果统一论者,只讲动机,不管效果,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推荐语:盲目排外不可行,无端媚外同样不可取;高傲自大者可恶,而自轻自贱也未
见得高明。
No20:你知道,欧洲很多教堂也刻满了字吗
◎常江
近些年来,时常可见社交媒体上爆出中国旅游者在国外旅游时做出的“不文明行为”。
若再配以图片或视频,这类消息往往立刻在国内的网络上引发轰动效应,当事人也会因“给
中国人丢脸”而受到口诛笔伐。
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在我们看来是“不文明”的行为,在当代西方文化中未必也被视为“不文明”;而即使是公认的、真正的不雅行为,它的性质或许也并不像我们想得那样恶劣。
就拿在公共场所脱鞋来说。类似的新闻数量很多:中国人在火车上脱鞋、在餐厅里脱鞋、
在卢浮宫门前的广场脱鞋……但脱鞋这件事在西方国家真的那么不合时宜吗?我看未必如
此。中国文化传统对于“脚”这个部位有一种独特的耻感,但在现代西方文化中,情况并不
一样。别说在大街上、餐厅里脱掉鞋子,就是在图书馆脱掉鞋子的,我也见过很多。只要没
有动静和异味打扰到旁人,人们对此实在见怪不怪。至于在火车上和街边喷泉水池中,年轻
人脱掉鞋子打赤脚,甚至是一种时髦和活力的体现。当然,到卢浮宫去脱鞋自然不合适,在
正式的宴会或舞会上脱鞋也不合适,因为那是一个极为肃穆的场合。
此外,还有频频为国人诟病的“到此一游”。往历史文物上刻字的确是对文物的一种破
坏,博物馆中的展品、美术馆里的雕塑等,是绝对禁止刻字的。但欧洲国家的大量公共建筑,
比如教堂之类的内墙壁上,却时常能够看到各种语言的刻字,内容多是“某人永远爱某人”
之类。
我在两个月前探访的法德边界小城斯特拉斯堡的大教堂的钟楼内壁上,就被游人刻了满
满的字,什么语言都有,但还真就没有中文,管理部门似乎也乐得留其在此,并未打算将其
清理掉。这些建筑当然也是文物,甚至是级别很高的“世界遗产”,但它们既然选择融入公
共生活而非被束之高阁,就必然要去面对人类的一些普遍的行为习惯,比如留下“到此一
游”。当然,这不是说在文物上刻字就是对的,而是这种行为的性质、类别和影响,需要做
更为具体的分析。
跨文化的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但要力求让对方更懂我们,也要力求让自己更懂对
方。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站在了对方的立场上,对事件做出了貌似公正的判断,但实际上
这只是一厢情愿的迎合。也就是说,若以“不卑不亢”作为与西方打交道的最高准则的话,
过去我们是“亢”的因素多了点儿,如今则是“卑”的因素多了点儿,其实过犹不及,都不
是好事。动辄对类似的事件“上纲上线”,自然是出于民族自豪感,但最后可能反而令自己
很疲惫,也令对方很费解:挺正常的事,在折腾个什么呢?所以,我们要努力去适应这个没
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念的世界,哪怕是“雅”与“不雅”这样看上去黑白分明的判断,
背后也存在着跨文化的逻辑。
【押题解读】
解读 1:跟风 批评国人素质低似乎是一种很时髦事,但是不顾事实如何,跟在别人后
面一起指责国人的时候,批评往往就会闹出失真的笑话。
解读 2:平视 怎样看人是一种学问,仰视则矮化了自己,俯视则贬低了别人,最好的视角是平视。平视里有客观,平视是对人对己的双重尊重。
解读 3:度 凡事有度,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把握不了事物的度,永远游走在事
物的两极,就永远触摸不到真理,而被谬误牵着鼻子走。
拓展: 独立、理智、清醒 亢与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