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滋养+中西文化+文化中和乐+作文组合拳(解析版)-2020年疫情期间文化类论述文本读写组合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化类论述文本读写组合练 文化滋养+中西文化+文化中和乐+作文组合拳 ◆阅读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 马”与“战马”,国家典籍博物馆将鲁迅生前收藏的大量中外美术类书刊整理陈列……在不同场地、以适宜 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虽然只是吉光片羽,却也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 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一位学者在美国考察时,佛 利尔美术馆馆长允许他在库房里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赠送了一些玉璧的原版彩色照片。这位 学者想在书中使用相关素材,致信征询,馆长表示“很高兴在你的书里用了一些佛利尔收藏玉器(照片)”。 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 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 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 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 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 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才无愧于近 600 年积淀。可以说,从实物到数字,从文物修复到展示,开放的文 化有着更大辐射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这是一代代人传承、 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这样的震撼,很多 人感受得到,却表达不好。现代景观社会,各种“奇观”炫目,目迷五色却难以静心,思想容易扁平化。 这个时候,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 味,让心灵和生活都更加丰盈;更有利于涵养时代的文化水位,让时代和社会都更加丰厚。这又何尝不是 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 《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在古人看来,人可以用内心感知天地之道、世界 万物,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但别忘了,对世 界的审美感知、对文化的一次触摸不能空无对象。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打开经典的书函,让更多的 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摘编自李洪兴《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博物院、国家典籍博物馆等机构展出精品,让人们与经典的距离越来越近。 B.文物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就不能实现“价值外溢”。 C.面对作为文化结晶的历史文物,很多人会思考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D.在“奇观”炫目的现代社会中,只有近距离接受文化经典,才能让思想不扁平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馆开放区域的大小、展出文物的多少影响着文化的开放程度和文化辐射力。 B.在文物中涵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是个人对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的需求之一。 C.现代人如果借鉴古人感知天地万物的方式,就会产生文学、艺术,积累成文化、文明。 D.历史文物是人们审美感知的具体对象之一,开放馆藏有利于用文化滋养时代心灵。 3.文章为什么要讲述佛利尔美术馆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 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B 项,“就不能实现‘价值外溢’”错误,依据第二段“最 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 不上价值增值”可知,原文说的是“很难实现”,故 B 项于文不符。C 项,“面对作为文化结晶的历史文物” 错误,依据第四段“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 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可知,原文说的对象是“文化”,故 C 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D 项,“只有近距离接 受文化经典,才能让思想不扁平化”错误,依据第四段 “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 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可知,原文说的是“有利于”,故 D 项表述过于绝对。故 选 A。) 2.C(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 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 题。C 项,“就会产生文学、艺术,积累成文化、文明”错误。依据最后一段“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可知,原文重在强调“容易产生”,并不是“就会产 生”故选 C。) 3.①论证“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这一观点;②与下文文物“开放度”不够的情况形成对比;③使论证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 (本题考查分析论据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分析题干内容“为什么要讲述佛利尔美术馆的故事”, 依据语段上下文,把握故事内容作为事例论证在表达观点、内容结构、论证效果方面的作用。第二段讲述 佛利尔美术馆的事,馆长允许学者在库房里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赠送了一些玉璧的原版彩照, 还乐意对方在书中使用。由此证明了第二段 “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 是传诸众人”这一观点,事例论证使论证更生动具体,更有说服力;同时,联系第三段“但文物的‘开放 度’依旧有待提升。例如……”可知,佛利尔美术馆的事还与第三段文物“开放度”不够的情况形成对比, 表达作者的批判。) ◆◆阅读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如何对待中西方文化,纠缠着近当代知识分子的头脑和步伐。我们什么时候才真正具备现代文明世界 一员的自信,强壮得既不怕自己的传统,也不怕外来的文化,对两者都泰然处之呢? 百年中国的主题是富强。为求富强,人们到西方寻找真理。但人们把真理仅仅当作了工具,对于任何 精神事物唯求其功用而忽视其本身的价值。因此,百年来,无论怎样引进西学和检讨传统,国人对于作为 西学核心的精神之神圣价值和学术之独立品格的观念依然陌生,中国文化的实用传统依然根深蒂固。在我 看来,如果在这方面不能醒悟,中国人的精神素质便永远不会有根本的改观,中国也就永远出不了世界级 的文化巨人。 无论东西方,自古以来都有圣哲及后继者思考着人类某些具有永久性的根本问题,他们的思想对于一 切民族一切时代的人都会有启示意义。西方的先觉者在反省中常常注意到了东方传统的长处,正表明了他 们的立足点不是狭隘的民族性,而是人类性。 我们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关系,需要有一种平常心,有一种不假思索就喜欢和接纳一切好东西的健康本 能。在此前提下,才能用一种开阔的人类眼光来看待东西方文化之异同。一切关于东西方文化之优劣的谈 论都是非文化、伪文化性质的。民族文化与其说是一个文化概念,不如说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我眼里,无 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必定是共通的,在本质上是没有国籍的,是属于全人类的。既不 相信全盘西化,也不相信儒学复兴,并且也不相信可以人为地造就一种东西合璧普遍适用的新文化新人生 观。因而,当务之急不是制订救世的方案,而是启迪自救的觉悟,不是建立统一的价值体系,而是鼓励多 元精神价值的真诚追求。 常常听人叹息:“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思想家?什么时候我们才有自己的世界级大思想家?”我答道: 难道这很重要吗?按照国别选择思想家的人,真正看重的不是思想,而是民族的虚荣。人们常常又叹息:“中国为何产生不了大哲学家?”据我看,原因很可能在于我们的文化传统的实用品格,对纯粹的精神性事业 不重视、不支持。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的前提是把精神价值本身看得至高无上。 真正的学术应该是:把玩国故,能通宇宙之至妙,人生之精髓,启迪天下人心扉;治理西学,能体悟 和理解。创新而不靠移花接木,搬弄新术语,首先要在学术上有根,然后才能开出自己的花朵。 (摘自 周国平《东西方文化》,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文化的核心追求是精神之神圣价值和学术之独立品格,中国文化追求实用,不具备独立品格,也不 注重精神价值。 B.东西方文化,对于一切民族一切时代的人都会有启示意义,并且具有永久性和人类性。 C.东西方文化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必定是共通的,也是整个人类共有的。 D.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一直以来都困绕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因此,中国在世界文明中显得不自信。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精神素质要得到根本改观,中国要出现世界级的文化巨人,就必须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实用传统 的弊端。 B.中国文化对纯粹的精神事业不重视,不支持,因而中国产生不了大的哲学家,实现不了精神创造。 C.真正的学术应该立足本民族,研究世界和人生,启发全人类;研究西方文化,要体悟理解,不搬弄术语。 D.在对待和研究中西方文化时,固守或否定传统文化,全盘吸收或排斥西方文化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不对的。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先贤关注东方文化,是因为东方文化也关注了人类永久性的问题,人类的才是世界的。 B.作者认为,应追求多元精神价值,吸纳一切优秀的东西,启迪自救的觉悟,用不着建立统一的价值体系。 C.对待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不要大惊小怪,要有平常心,要有开阔的眼光,不要简单谈论东西方文化优劣。 D.人为地将东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文化,在作者看来是不可能的,只有坚持自己民族的文化,才 会有自己的成果。 【答案】 1.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理 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每一个概 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要既明确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又明确概念的外 延(包括哪些对象)。分析可知,A.“不具备独立品格,也不注重精神价值”错,无中生有。B.原文是“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必定是共通的,在本质上是没有国籍的,是属于全人类的”,扩大了概念外延。D.答 非所问;“一直以来”错,原文是“近当代”;强加因果。) 2.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中国文化对纯粹的精神事业不重视,不支持,因而中国产生不了大 的哲学家,实现不了精神创造。”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原文为“原因很可能在于我们的文化传统的实用品 格”。) 3.B(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作者认为,应该追求多元精神价值,吸纳一切优秀的东西, 启迪自救的觉悟,用不着建立统一的价值体系。”理解错误,原文说“建立统一的价值体系”只是不是“当务之 急”,并不是用不着。) ◆◆◆阅读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类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道术、道德和艺术。在西方文化中,道术主要表现为科学,宣扬 科学真,道德善,艺术美。而在中华文明精神价值中,真、善、美则表现为中、和、乐。也就是说,中华 道术、道德和艺术,所体现的是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即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在中华文明中,道术主要表现在对人道的探索中,而“中”便是中国人人道真理观的最高体现。“中” 即不偏不倚、适中、中正、中道、中庸。至于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等学说,无疑也是对早期“中” 思想的继承与弘扬。无独有偶,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 “和”即和合、协同、合作、亲和。在先秦时期,“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 西周时期的史伯就曾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 尽乃弃矣。”他认为,“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后来,孔子进而将 “和”“同”引申为道德范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这里,孔子所强调的也是“和”与“同” 的区别。所谓“和”,是指不同的事物结合,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 追求和平。 早在夏、商、周三代,中国人就赋予了音乐以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甚至将其与“礼”并称,因而中 国早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之中。音乐的功用是让人快乐,正如《礼记》所说“乐也者,圣人之所 乐也”。鉴于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的这种密切关系,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导致对快乐的追求。 中、和、乐被奉为重要价值范畴,至春秋、战国乃至在后来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它们一直 是各家各派共同尊奉的基本价值,分别体现了中国人的真理观、道德观和艺术观,故三者足以构成中华文 明的精神价值。 我们说西方精神价值为真、善、美,中华精神价值为中、和、乐,是就各自的核心价值而言的,并不是说中华精神价值中没有真、善、美,西方精神价值中不存在中、和、乐,也不是说它们就是中西精神价 值的全部。各种具有民族色彩的“潜在的人类共同价值”,是可以相互融通、相互补充的。世界上各个族群、 各个文明之间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取长补短,才能更加强大,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才能更加平稳,更 加踏实,因而中西价值系统的互鉴与融通势在必行。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精神文化的道术、道德和艺术三方面在东西方文化中各有不同的表现。 B.人类精神文化中的“道术”在中华文明中的具体体现便是“中”,即“道术中”。 C.中华文明精神价值中,“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二者中的“和”的意思不同。 D.中西方的核心精神价值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并非壁垒分明,互不相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比较了东西方文化中人类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然后把视角转向中华文明。 B.文章以史伯的例子论证了“‘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这一观点。 C.文章依次从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D.文章属总分总结构,开头比较中西方核心精神价值,结尾谈正确认识二者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均属中华中道观,但佛家中道不在其中,它属于外来文化。 B.西周史伯的论述突出“和”“同”之间的关联,孔子则强调了“和”“同”之间的区别。 C.只要中西文明相互学习、中西价值系统能够互鉴与融通,世界一体化进程就能变得平稳、踏实。 D.真、善、美和中、和、乐只是中西精神价值的局部,因此彼此都不能夜郎自大。 【答案】 1.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 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 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 项,“二者中的‘和’的意思不同”有误。结合“他认 为……是指不同的事物结合,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和平”分 析可知,文中没有比较“和而不同”“同而不和”二者中“和”的意思,两个“和”的意思是相同的。故 选 C。) 2.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 项, “以史伯的例子论证”错误。结合“西周时期的史伯就曾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他认为,‘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 简单积累”分析可知,此处是引用论证,引述史伯关于“和”同”关系的论述证明自己的观点。故选 B。) 3.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 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 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 项,“佛家中道不在其中,它属于外来文化”错误,原文 表述为“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B 项,“西周史伯的论述突出‘和’‘同’之 间的关联”错误,结合“西周时期的史伯就曾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 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他认为,‘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 分析,他也是讲二者之间区别的。C 项,“只要……就”条件关系错误。结合“世界上各个族群、各个文明 之间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取长补短,才能更加强大,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才能更加平稳,更加踏实, 因而中西价值系统的互鉴与融通势在必行”分析可知,应为“只有……才”。故选D。) ◆作文组合拳一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上海 16 岁女生武玉姝成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 00 后少女,“满足 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在实际的学习中,武玉姝不但能背诵 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成功登 顶后,她淡定地表达:“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生活中的 快乐,就够了。”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只占 5 分。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 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例文】 诗里青春,手中流年五千年的浩瀚岁月里,诗歌是一朵馥郁袅娜的墨花,于变换的时空里绽放着华夏大地的千山万水,更 传唱着炎黄子孙的喜怒悲欢。无论是春华秋碧,还是朝代更迭,诗歌的国度始终盛世未央,多少年沧海成 桑田,诗人们的缱绻心事依然触手可及。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场久违的文化盛宴,16 岁的少女武亦姝凭借其过人的诗词功底勇摘桂冠,博得 一片喝彩。当人们无比钦羨这个オ华横溢的少女时,一个新的问题也在人们心中萌生开来:古诗文默写在 150 分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只占了 5 分,这 3.3%的比重,是否值得我们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呢? 纪伯伦曾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背诵诗歌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丰富我们 的文化素养,传承文化,继往开来,而非仅仅是为了高考试卷上那 3.3%的分值。从何时起,我们将背通古 诗文当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抱怨古人为何要写那么多诗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背诵古诗文,我们能收 获的不仅仅是试卷上的那 5 分,更有文学修养乃至整个人生的满意答卷。 诗歌源自于生活。尘世的苦辣酸甜,生命的喜怒悲欢,都在诗歌中涓涓流淌,于岁月的流光中隽永绵 长。那是“桃花灼灼,枝叶蓁蓁”的绚烂花事,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干古遗憾,是“我欲与 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真情告白。当生活跌落现实的尘埃,诗歌却在尘埃里萌芽开花,绽放一片锦绣山 河。诗歌源于生活,更是生活的升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诗人们目睹了现实世界的悲欢 离合,便在心中勾勒了一座诗歌帝国。那是屈子的“后皇嘉树,受命不迁",是辛稼轩的“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是陈与义的“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寥寥数语的背后,藏着朝代更迭的烽 烟,更藏着诗人们无尽的山河泪。 诗歌是生活的升华,是古人智慧的精粹,更是我们受益终生的文化瑰宝。在烟海浩瀚的诗歌中,我们 看到了时空辗转的不同风景,领略了星移斗转的岁月变迁。那些背过的诗句或许被我们遗忘,但是它们已 经汇成了我们的骨血,在悄无声息中晕染着诗意的青春。总有一天,我们会带着无限诗情画意去看王摩诘 的松间明月,去品元好问的千山暮雪…… 诗里写青春,手里舞流年。背诵古诗文的意义是不需要质疑的,愿我们都能领悟诗歌的真正内涵,诗 海扬帆,谱写自己最诗意的青春。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认真审题,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材 料的内容是关于武亦姝成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的评论。材料中列举了三种看法:“满足了 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生活中 的快乐,就够了”;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 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思考“当代才女的标准是什么”;探究“过程和结果”哪 个重要的问题;探讨“学习的真正目的”的问题,还可以综合立意,探究“阅读古诗文的价值所在”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结合这些关键信息,挖掘其深层含意和原因。《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中国国学热, 热爱者有之,唏嘘者有之,艳羨者有之,批判者有之。材料中的有的观点还是合理的。但是我们要明白, 一档电视节目容量有限,不大可能具备普及传统文化的能力。记忆力是基础,其他的各种能力都是在此基 础上产生的。在传统文化长期式微的背景下,这是需要呵护的。背诗也是需要下苦功夫的,不盲目追随同 龄人聚集的潮流,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可敬的举动。行文时要注意通过材料的分析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 展开论述,论述中可结合当下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和文化核心素养的培养等热点话题分析,使文章深刻。 参考立意: 1.当今社会,每一个当代人都应该承续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接受美的熏陶,感受情感的美、事物的美、文 化的美,从而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诗意地栖居。 2.提倡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带功利色彩地拥有真趣、真爱,培养和拥有超功利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3.批评当前教育以及其他领域中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思想,应着眼于人的发展来开展教育活动。 可用素材: ①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命脉,是民族独立的象征。传承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 ②诗歌是中华千年文化的瑰宝,这些脍炙人口、含义隽永的诗篇,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是风雨人生路上最 好的精神伴侣。读读诗歌吧——让心灵徜徉在诗歌的花园,让思绪飞扬在缪斯的殿堂。含英咀华,化育灵 魂,提高你的文学素养,绽放你生命的纯美之花! ③中国古诗词中既有修身明志的警言佳句,也有风花雪月的绵柔细雨。中华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 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品读诗词经典,可以从古人的智慧 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激发了大众对祖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诗词创作的热情,增加 了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自豪之情,丰盈了有益人生。 ④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结构层次:本文以“诗里写青春,手里舞流年”为题,表明观点。开篇以诗意的语言亮明对诗歌的认识, 接着援引材料,从分析材料入手提出问题,进而说明背诵诗歌的意义,并讲明“诗歌源自于生活”,“诗 歌是生活的升华”,表明“背诵古诗文的意义是不需要质疑的”这一观点。文章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很 有文采,值得思考和借鉴。 ◆◆作文组合拳二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大疫之时,很多标语引发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 乡间标语: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 老实在家防感染,丈人来了也得撵。 街头标语:武汉人,不服输,疫情面前不低头。 你加油,我加油,战胜病毒有盼头。 众志成城齐努力,誓把病毒全抗击。 日本援华物资标语: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盛唐•王昌龄) 山川异域,日月同天。(盛唐•日本大臣赠中国僧人语) 岂曰无衣,与子战友。(先秦《诗经•无衣》) 这些语言承自先民,馈自邻邦,萌于热土,其中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智能,给与大疫抗争的中国人以 鼓舞和力量。乡间百姓富有生活气息的标语和日本人对传统中国诗文的运用,更给我们对于如何传承、创 造和运用民族语言带来诸多思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就此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自拟标题,不少于 400 字。 【审题】 首先,明确作文类型。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以完成任务为要。题干部分“……更给我们对于如何 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带来诸多思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就此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已经明确了写 作任务。 其次,写作要求剖析。①明确写作对象,抓准概念。核心概念是“民族语言”,不宜扩大或缩小概念, 将对象置换成中华文化、传统文化、中华诗词、中国汉字都是不准确的。“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人们 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时所使用使用的语言。简单点说,就是传统的、本土的语言, 不能抛弃“民族”这个限定,泛谈人类所有的语言。当然,由民族语言出发,有充分阐述,再关联到文化 层面,是未尝不可的。②审读题干要求,界定范围。“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就是要 求考生从“传承、创造和运用”(或者从三类标语)中,选择一个角度展开作文,不宜每个角度都写一个 版块,面面俱到。但如果能抓住其中一个角度,以某一点为侧重点,带动其他两个点,将另外二者融入其 中也是符合要求的。只是要注意写作中心一定要突出,主题一定要集中 比如我们从“运用”民族语言这个角度,可以写运用民族语言能够带动民族语言的传承和创新,但是 中心词和主题一定要在“运用”上。再比如说我们也可以从“创造”民族语言的角度,谈在“运用”民族 语言中进行“创造”,用“创造”的方式进行“传承”等等。无论何种选择,大家一定要明确的是,其他 两个关键词,只是为文章主体关键词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 再次,行文构思指导。对于这个类型的作文,我们以前讲过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切入,但在实际作文中要学会选择最易于驾驭、易于展开的角度。比如选择“传承”民族语言的角度,可以从为什么要传承,怎么样去传承来行文;选择“运用”民族语言的角度,适合于从 怎么运用,要遵守什么原则去行文;选择“创造”民族语言的角度,可以谈为什么要创造民族语言,怎么 创造民族语言。选择的侧重点不同,展开的维度就不相同,写作难度也就不相同了。 最后,要提醒大家:我们在行文时最好不要完全抛离题中材料,应是由抗疫标语的不同风格引出你的 观点。且,材料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标语,那么在行文中,可以做对比权衡、分析提炼。 阅 卷 手 记 此题很考查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要求考生既能有立场有态度,又避免武断与绝对。考生固然可做 褒贬,但都注意分寸。文章的高下之分,很大程度在于能否扬抑得当、拿捏有度。 关于前两则材料特别是材料一,有同学认为是“低俗”,全文集中火力对此进行批判。我以为要慎 重评定。语言确实有雅俗之分,但这个“俗”是相对的,民间生活用语,重在表达观点、立场,传递信 息,往往通俗直白,甚至有的粗俗不堪。乡间、街头这种场合,若都使用太雅的语言,有的人未必能懂, 效果不一定好,阳春白雪也可能曲高和寡。这主要是对使用场合、对象(受众)的考虑。 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整体文化水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第一则标语中的两句话,我们 可以理解为戏谑之语,是善意的警告,是为了增强语言力度。这和网传的那些“雷人语言”还是有所差 别的。从深层次考虑,语言除了完成沟通交流、信息传递的功能,雅致、内涵、清新、美感等应该是我 们的追求。那么,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的深层次思考就来了。 【命意】本次作文材料是疫情期间的标语,这些标语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乡间百姓富有生活气息的标语, 二是日本友人的富于文学气息的标语。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①乡间的这些“土味”标语,甚至有 些“雷人”,横幅像泥石流一样“无情”却又十分“硬核”达到了防疫宣传的目的让我们一起提高防范意识 戴好口罩减少外出,共同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②乡间的这些“土味”标语,简单粗暴,有悖精神文明;③ 特殊时期,疫情重于泰山,不该过于纠结语言的表达。 【立意】语言的“得体”并不意味着随时随地的谦和温良,而是在于“正确的时间说正确的话”。防疫时期, 我们需要借助人民群众的智慧,不仅是语言方面,更有其他方面;“语言得体”并不等于文雅;效果决定 一切,因地才能制宜; 【素材】 读诗歌是对情感的美学领域的追求和探索, 古人对壮志未酬的哀叹,对国破家亡的悲愤,对背井离乡 的忧伤,对戍边将士的激昂,对回归田园的恬淡闲适,这些情感因为境遇的变迁而风格各异,但却同样千 古流传,隔着时空共鸣。古典的诗集文集,都是一把把情感的钥匙,能够打开人们内心世界的大门,门后 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雅致天堂。如果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去衡量诗词 价值,那么,就是怀着可食之肉的心态,去叩打诗词竹林的柴门,那门自然要紧闭。 作为一个中国人,能饱读诗书者,气质自然高雅。墨香飘艺苑,丹青绘人生。诗词是上古先贤精华之荟萃,博览诗词,你可以感受淡烟疏柳媚晴滩的春日清丽,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灿烂,体验到秋风中的, 人比黄花瘦的寂寥,冬天雪地中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淡雅。 每一首诗词歌赋里,都有一种精神的流贯,都有一份情感的跳荡,都有一个个意象的飞舞,一个个意 境的绚烂,幽幽墨香,不朽情怀,传承下去,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诗词应该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信仰,是 中国人的优雅的风貌,是我们泱泱大国,诗词国度的精致的名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在一些地区,当地工作人员挂上了防疫宣传标语横幅, 以接地气的形式呼吁居民们做好防疫工作。看了这些标语横幅,你就明白为什么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赢 疫情防控阻击战了。 【结构】本文开篇引用材料中的标语,强调在“防疫”的特殊时期,这些“土味”标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接着分析标语的现实意义;然后和日本友人富于诗意的标语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效果决定一切,因 地才能制宜”。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 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 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 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 【例文】 用好我们的民族语言 高三考生 王贞紫 得分 60 分 一声“山川异域,日月同天”,跨过千山万水款款走来,打动国人的,何止是贴着这句标语的抗 疫物资,更多的是让我们幡然省悟,原来我们天天接触、耳濡目染的汉语方块字,竟是如此之美! 【形象切入,点出话题,且不显赘余,在诸多考场作文中,让人耳目一新。】 有人会说,一边是“日月同天”,一边是“丈人来了也得撵”,日本人都要给我们开诗词大会了。 但君不见,日本人用的不也是我们的汉语吗?还是给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只是,我们在追求汉语的流 行通俗接地气时,忽略了汉语之高雅诗意。由此,我们是要做些反思,用好自己的民族语言,让这份 文化自信更有底气。 【抛出“有人”的观点,对材料加以简析,顺理成章提出文章观点,也引出下文的具体阐述。】 用好民族语言,是我们对先人智慧应有的认同与承继。无论是“青山一道同云雨”,还是有些通 俗有力的民间标语,其实多是汉语言多姿多态的体现。而相比之下,那些隽永的古诗文更击中人心。 不得不说,在古代,生活并不富裕,教育并不普及,但诗人们留下了无数经典名句,这些语言历久弥新,至今听来仍让人觉得美好。如果这种美感逐步钝化,我们有负于这几千年文明,也对不住苦心孤 诣的先人。文化自信从那里来,不就是继往圣之绝学? 【分论点一,回溯过往,致敬古人,传承文化。从材料的标语说起,强调传承民族语言的意义。】 用好民族语言,使我们当下的表达更显深邃动人。正值疫情肆虐之际,几句古诗,不只是追求诗 意和雅致,还有外国友人对严峻现况的热力支持。“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纸短情长, 蕴含了对一衣带水邻邦的深重关切。这种语言所生发的力度,不是几吨赈灾物资可以比拟的。用好先 人之言,而不仅靠几句大白话,有助于我们更好表达所思所想。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希望企业家着眼长 远,告诫其“不畏浮远遮望眼”;欲表达中国对欧盟的支持,便提及“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对时代的深沉忧虑与殷切期望,对人心的抚慰和勖勉,浓缩进古语之中,分量就足了,而语言也活了。 【分论点二,面对当今,结合现实,优化表达。思路开阔,举例典型,叙议结合,既谈了意义, 又涉及怎么做,有说服力。】 用好民族语言,是我们赋予未来最好的礼物与恩泽。或许多年后,高楼大厦已坍塌,江海湖泊已 干涸,功绩名利已化为尘土,然而民族语言之光却穿透历史,永不消褪。这,大概是我们留给后世子 孙最好的礼物,正如前人传给我们一样。试想,多年后被高科技裹挟着长大的新青年,面对他人之艰 难困苦,除了说“我挺你,老铁”,还会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吗?男女两情缱绻时,是只会一 句“我喜欢你”,还是会说“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称赞别人有才,是说“你太油菜花了”,还会 会说“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我想,都会说,才最好,但是后者,显然更匹配五千年历史熏陶 下的华夏子民形象。 【分论点三,思索未来,着眼长远。娓娓道来,散文化的表达,体现文学积累,让文章读起来有 情味。】 前人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回响,或黄钟大吕,或空谷足音。《诗经》华美,不应曲高和寡;民谚 俗朴,不应走入恶俗。诚然,无论是哪种语言风格,用好才是王道。我们都值得细细品味、代代相传, 并借此,眺望更广袤的世界。用好民族语言,也绝不是钻故纸堆,泥古不化。若民俗与雅乐交织,传 统与现代结合,传承与创新共生,定能搭建起一个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我们的情感王国也不至于野 草萋萋。 【古今融合,辩证说理,深入论述。】 这正是:传古人之语,品精妙之理,扬文化自信。当我们善待了民族语言,她亦将给我们丰厚回 馈。无论足迹所到何处,我们都可以深情告白:美哉,汉语! 【总结全文,语言凝练,强化观点。】 教师点评 在高中作文教学实践中,追求“个性写作”的师生或对模式化作文存有偏见。其实,考场情势局 促,写作“模式”、“套路”无可厚非,关键是如何运用,扬其长,避其短,增其色。本文可谓“模式化作文”与个人风格相融合的典范之作,既规范饱满,又生动出彩,这取决于作 者灵活驾驭语言的功底和融会贯通的思想。当然,本文不尽完美,但能在考场作文能有如此表现,已 不必过多苛求。 拭去语言文字上的风尘 1718 班 杨逸凡 元日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战疫”打破了冬日的温馨;但疫情如火,却也阻挡不了各方援助的善意 如潮。日本援华物资上的一系列表标语在此时不禁使人眼前一亮:“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出自中国盛唐的诗篇着实应景,但感慨之余,却也应有更深的思考。【开篇由“战疫”和“标语”引出 话题。】 都说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确实不假;但在不知不觉中,能够重视并传承的人越来越少。这些语言承 自先民,馈自邻邦,萌于热土,传至我辈,切不可令其蒙尘。【承接上文,进一步明确观点。】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之厚重,历史之悠久,传承之深远在世界版图上首屈一指,时 至今日更是有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奉若珍宝。但当我们感慨于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时,可曾反思 过自身的态度与做法是否合时宜。君不见,众多学子不悟语文学习要义,一味专攻数理化以致学科天平严 重失衡;君不见,大学国学课程寂寥无人门可罗雀,国学精粹之传承岌岌可危。汉语言文字,这蕴含着古 人情感与智慧,给予中华民族文脉力量的瑰宝正在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去。【正反对比,联系现实,表达对 汉语言文字被忽视的担忧。】 民族语言,其形势其现状令人痛心,究其根本,是汉语言文字的侵蚀,科技的飞速发展使文化与科学 的天平悄然向着后者倾斜。其次,键盘敲字,碎片化传播的普及,乃至网络用语的泛滥无疑在加快着这种 进程。优美书写已成过去,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但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民族的语言是先人馈赠的瑰宝, 是岁月陈酿的琼浆,怎会被当做时代的糟粕而践踏抛弃,文化意识已然在每个国人的内心觉醒。正如顾城 所言:“我相信这一切,只有经历埋葬,才能获得新生。”【深入论述民族语言形势现状的根源,运用比 喻、引用诗句,增添了文采。】 疫情当头,君可见,“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通俗易懂的文字蕴含着衷心的提醒与告 诫;“众志成城齐努力,誓把病毒全抗击”,坚韧不拔的信念在押韵美感的衬托下显露无疑;“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古文中的言辞也于今朝绽放出了新的活力。摆脱了委婉徐迂的汉语言文字,给予了与大疫抗 争的中国人民以力量,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吹响了号角,鼓舞了士气。【列举不同类型的标语,指出汉语 言的魅力。】 幸哉!汉语言已然复苏,璞玉经琢,显露光辉;宝剑砥砺,尽露锋芒!【承上启下,情感迸发。】 “汉字听写大会”,“加大语文权重”,一时之间,在弘扬传统文化,复兴民族语言的旗帜下,“国 学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揆诸于世界,汉语言同样也引领了一股浪潮:各 地的孔子学院自创办以来便深受外国友人尊崇,热闹非凡;外国知名大学也纷纷开设汉语专业,学习中国 文化。【联系现实,正面举例,给人以信心和光明的前景。】当然,赓续民族语言任重而道远,既需要思想意识的觉醒,也需要实际行动的帮衬。语言是文化传承 的命脉,文化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擦拭去语言文字上蒙蔽的风尘,文明的精髓会熠熠生辉。【简述办法, 强化观点,照应开头,语句富有表现力。】 ◆◆◆作文组合拳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中国文化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又有“大丈夫能屈能伸”“好 汉不吃眼前亏”;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又有“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秉 性难改”,又有“随遇而安”…… 这种有趣,同样体现在当下生活现场,如,电脑键盘录入,让各种见闻与思考直接变成了汉字,于是, 一些人开始提笔忘字;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让查找资料易如反掌,于是,很多孩子开始远离字典甚至不 会查字典;汽车上的 GPS 导航,让人们不再记路、识路…… 针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请阐述一下你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 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立意:做一个识时务的人;恰到好处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如“方圆”“刚柔”“进退”等;学 会辩证看待问题;正确认识科技的进步,促进其健康发展;面对矛盾,要辩证看待;用发展的观点,解决 社会进步中出现的问题;话说中国文化中的“攻”与“守”;固节与变通等。 佳作展台 不拘泥,要辩证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精神文化领域,我们一方面礼赞充满正能量的君子人格、大丈夫行为, 另一方面又对市井狡黠、变通处世报之微笑。在物质生活领域,一方面欢迎科技进步,并以迅速掌握为荣, 另一方面一些基本的生存本领在退化…… 看上去,我们的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是如此“撕裂”,然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并不觉得“违和”。“威 武不能屈”、“君子坦荡荡”等圣贤箴言一直是我们行为的圭臬,赓续传统优秀文化一刻未曾停歇。而“提 笔忘字”不会影响键盘录入,“不查字典”不会让我们放弃使用网络搜索,驾车到陌生场所,立即启动 GPS 导航。我们分析起来每一组矛盾着的事物,如此“和谐”地共存于精神领域、现实世界,这真是一个有趣 的奇迹。 为什么呢?因为世界既复杂又清晰,复杂的世界因我们的分析而清晰,清晰的关系因我们的深入探究 而复杂,一言以蔽之,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是我们复杂的心智在世界的投影,也是复杂的世界在我们心 智中的反映。 那么,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要祛除浮躁,静观世界,正确地认知各类、各种矛盾,并以包容的博大胸襟 对待种种异质因素,全面地看,发展地看,辩证地看。 “威武不能屈”让苏武牧羊永远镌刻在民族精神图谱,让文天祥的《正气歌》永远响彻在民族精神的 星空;而“大丈夫能屈能伸”又让我们想起了鸿门宴上刘邦的委曲求全。“君子坦荡荡”是林则徐的“壁 立千仞,无欲则刚”,“见人只说三分话”总是有些对不安全因素的必要警惕。“秉性难改”是为人的豪 迈,而“随遇而安”是低调的圆润。其实,何止这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亦如此。这些貌 似矛盾、实则在不同环境境遇下做出的不同选择,是直面现实世界困境的一种全面地看待问题、随时应时 而变、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更是丛生复杂。日新月异是常态,发展变化是必然,而发展是会产生 问题的,何止“提笔忘字”等生活细节,当下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此为文明之进步,但同时带来了“垃 圾围城”,也带来了“乡愁失落”。人工智能让生活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重担,和 产业工人的再学习再就业的重任,也带来了对阿尔法狗的深深恐惧。然而,我们有了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有了留住乡愁、建设新乡村,有了 5G 以及工业革命 4.0 等等。也就是说,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完全可以 也只能用发展来解决。而不是拘泥于一时一事不能自拔,面对问题,我们要辩证地看,认真地做。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伟人毛泽东道出了面向复杂世界、解决复杂矛盾的眼光、襟 怀和智慧。“向世界”宜用“冷眼”,这是一双慧眼,辩证地看待世界,坚守原则,把控主流,不避变通, 不殚屈曲,拥抱生活中的一切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回避一些美好事物的失落和基本技能的淡 出,因为这一切都可以被重新擦亮,用一种新的眼光、新的方式、新的材料来实现。这样,才能在分清主 次、轻重、缓急间,更好地一意向前发展。 中国文化的智慧是复杂的宏阔,当下生活场景是宏阔的复杂,反之亦然,一样有趣。更有趣的是,我 们能够看清这种有趣,有发展的定力、生存的智慧。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