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论述文本读写组合练
文化滋养+中西文化+文化中和乐+作文组合拳
◆阅读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
马”与“战马”,国家典籍博物馆将鲁迅生前收藏的大量中外美术类书刊整理陈列……在不同场地、以适宜
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虽然只是吉光片羽,却也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
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一位学者在美国考察时,佛
利尔美术馆馆长允许他在库房里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赠送了一些玉璧的原版彩色照片。这位
学者想在书中使用相关素材,致信征询,馆长表示“很高兴在你的书里用了一些佛利尔收藏玉器(照片)”。
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
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
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
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
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
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才无愧于近 600 年积淀。可以说,从实物到数字,从文物修复到展示,开放的文
化有着更大辐射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这是一代代人传承、
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这样的震撼,很多
人感受得到,却表达不好。现代景观社会,各种“奇观”炫目,目迷五色却难以静心,思想容易扁平化。
这个时候,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
味,让心灵和生活都更加丰盈;更有利于涵养时代的文化水位,让时代和社会都更加丰厚。这又何尝不是
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
《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在古人看来,人可以用内心感知天地之道、世界
万物,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但别忘了,对世
界的审美感知、对文化的一次触摸不能空无对象。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打开经典的书函,让更多的
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摘编自李洪兴《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博物院、国家典籍博物馆等机构展出精品,让人们与经典的距离越来越近。
B.文物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就不能实现“价值外溢”。
C.面对作为文化结晶的历史文物,很多人会思考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D.在“奇观”炫目的现代社会中,只有近距离接受文化经典,才能让思想不扁平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馆开放区域的大小、展出文物的多少影响着文化的开放程度和文化辐射力。
B.在文物中涵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是个人对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的需求之一。
C.现代人如果借鉴古人感知天地万物的方式,就会产生文学、艺术,积累成文化、文明。
D.历史文物是人们审美感知的具体对象之一,开放馆藏有利于用文化滋养时代心灵。
3.文章为什么要讲述佛利尔美术馆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阅读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如何对待中西方文化,纠缠着近当代知识分子的头脑和步伐。我们什么时候才真正具备现代文明世界
一员的自信,强壮得既不怕自己的传统,也不怕外来的文化,对两者都泰然处之呢?
百年中国的主题是富强。为求富强,人们到西方寻找真理。但人们把真理仅仅当作了工具,对于任何
精神事物唯求其功用而忽视其本身的价值。因此,百年来,无论怎样引进西学和检讨传统,国人对于作为
西学核心的精神之神圣价值和学术之独立品格的观念依然陌生,中国文化的实用传统依然根深蒂固。在我
看来,如果在这方面不能醒悟,中国人的精神素质便永远不会有根本的改观,中国也就永远出不了世界级
的文化巨人。
无论东西方,自古以来都有圣哲及后继者思考着人类某些具有永久性的根本问题,他们的思想对于一
切民族一切时代的人都会有启示意义。西方的先觉者在反省中常常注意到了东方传统的长处,正表明了他
们的立足点不是狭隘的民族性,而是人类性。
我们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关系,需要有一种平常心,有一种不假思索就喜欢和接纳一切好东西的健康本
能。在此前提下,才能用一种开阔的人类眼光来看待东西方文化之异同。一切关于东西方文化之优劣的谈
论都是非文化、伪文化性质的。民族文化与其说是一个文化概念,不如说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我眼里,无
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必定是共通的,在本质上是没有国籍的,是属于全人类的。既不
相信全盘西化,也不相信儒学复兴,并且也不相信可以人为地造就一种东西合璧普遍适用的新文化新人生观。因而,当务之急不是制订救世的方案,而是启迪自救的觉悟,不是建立统一的价值体系,而是鼓励多
元精神价值的真诚追求。
常常听人叹息:“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思想家?什么时候我们才有自己的世界级大思想家?”我答道:
难道这很重要吗?按照国别选择思想家的人,真正看重的不是思想,而是民族的虚荣。人们常常又叹息:“中
国为何产生不了大哲学家?”据我看,原因很可能在于我们的文化传统的实用品格,对纯粹的精神性事业
不重视、不支持。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的前提是把精神价值本身看得至高无上。
真正的学术应该是:把玩国故,能通宇宙之至妙,人生之精髓,启迪天下人心扉;治理西学,能体悟
和理解。创新而不靠移花接木,搬弄新术语,首先要在学术上有根,然后才能开出自己的花朵。
(摘自 周国平《东西方文化》,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文化的核心追求是精神之神圣价值和学术之独立品格,中国文化追求实用,不具备独立品格,也不
注重精神价值。
B.东西方文化,对于一切民族一切时代的人都会有启示意义,并且具有永久性和人类性。
C.东西方文化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必定是共通的,也是整个人类共有的。
D.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一直以来都困绕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因此,中国在世界文明中显得不自信。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精神素质要得到根本改观,中国要出现世界级的文化巨人,就必须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实用传统
的弊端。
B.中国文化对纯粹的精神事业不重视,不支持,因而中国产生不了大的哲学家,实现不了精神创造。
C.真正的学术应该立足本民族,研究世界和人生,启发全人类;研究西方文化,要体悟理解,不搬弄术语。
D.在对待和研究中西方文化时,固守或否定传统文化,全盘吸收或排斥西方文化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不对的。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先贤关注东方文化,是因为东方文化也关注了人类永久性的问题,人类的才是世界的。
B.作者认为,应追求多元精神价值,吸纳一切优秀的东西,启迪自救的觉悟,用不着建立统一的价值体系。
C.对待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不要大惊小怪,要有平常心,要有开阔的眼光,不要简单谈论东西方文化优劣。
D.人为地将东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文化,在作者看来是不可能的,只有坚持自己民族的文化,才
会有自己的成果。
◆◆◆阅读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类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道术、道德和艺术。在西方文化中,道术主要表现为科学,宣扬科学真,道德善,艺术美。而在中华文明精神价值中,真、善、美则表现为中、和、乐。也就是说,中华
道术、道德和艺术,所体现的是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即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在中华文明中,道术主要表现在对人道的探索中,而“中”便是中国人人道真理观的最高体现。“中”
即不偏不倚、适中、中正、中道、中庸。至于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等学说,无疑也是对早期“中”
思想的继承与弘扬。无独有偶,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
“和”即和合、协同、合作、亲和。在先秦时期,“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
西周时期的史伯就曾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
尽乃弃矣。”他认为,“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后来,孔子进而将
“和”“同”引申为道德范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这里,孔子所强调的也是“和”与“同”
的区别。所谓“和”,是指不同的事物结合,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
追求和平。
早在夏、商、周三代,中国人就赋予了音乐以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甚至将其与“礼”并称,因而中
国早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之中。音乐的功用是让人快乐,正如《礼记》所说“乐也者,圣人之所
乐也”。鉴于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的这种密切关系,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导致对快乐的追求。
中、和、乐被奉为重要价值范畴,至春秋、战国乃至在后来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它们一直
是各家各派共同尊奉的基本价值,分别体现了中国人的真理观、道德观和艺术观,故三者足以构成中华文
明的精神价值。
我们说西方精神价值为真、善、美,中华精神价值为中、和、乐,是就各自的核心价值而言的,并不
是说中华精神价值中没有真、善、美,西方精神价值中不存在中、和、乐,也不是说它们就是中西精神价
值的全部。各种具有民族色彩的“潜在的人类共同价值”,是可以相互融通、相互补充的。世界上各个族群、
各个文明之间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取长补短,才能更加强大,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才能更加平稳,更
加踏实,因而中西价值系统的互鉴与融通势在必行。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精神文化的道术、道德和艺术三方面在东西方文化中各有不同的表现。
B.人类精神文化中的“道术”在中华文明中的具体体现便是“中”,即“道术中”。
C.中华文明精神价值中,“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二者中的“和”的意思不同。
D.中西方的核心精神价值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并非壁垒分明,互不相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比较了东西方文化中人类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然后把视角转向中华文明。
B.文章以史伯的例子论证了“‘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这一观点。
C.文章依次从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D.文章属总分总结构,开头比较中西方核心精神价值,结尾谈正确认识二者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均属中华中道观,但佛家中道不在其中,它属于外来文化。
B.西周史伯的论述突出“和”“同”之间的关联,孔子则强调了“和”“同”之间的区别。
C.只要中西文明相互学习、中西价值系统能够互鉴与融通,世界一体化进程就能变得平稳、踏实。
D.真、善、美和中、和、乐只是中西精神价值的局部,因此彼此都不能夜郎自大。
◆作文组合拳一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上海 16 岁女生武玉姝成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 00 后少女,“满足
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在实际的学习中,武玉姝不但能背诵 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成功登
顶后,她淡定地表达:“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生活中的
快乐,就够了。”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只占 5 分。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
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作文组合拳二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大疫之时,很多标语引发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
乡间标语: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
老实在家防感染,丈人来了也得撵。街头标语:武汉人,不服输,疫情面前不低头。
你加油,我加油,战胜病毒有盼头。
众志成城齐努力,誓把病毒全抗击。
日本援华物资标语: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盛唐•王昌龄)
山川异域,日月同天。(盛唐•日本大臣赠中国僧人语)
岂曰无衣,与子战友。(先秦《诗经•无衣》)
这些语言承自先民,馈自邻邦,萌于热土,其中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智能,给与大疫抗争的中国人以
鼓舞和力量。乡间百姓富有生活气息的标语和日本人对传统中国诗文的运用,更给我们对于如何传承、创
造和运用民族语言带来诸多思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就此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自拟标题,不少于 400 字。
◆◆◆作文组合拳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中国文化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又有“大丈夫能屈能伸”“好
汉不吃眼前亏”;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又有“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秉
性难改”,又有“随遇而安”……
这种有趣,同样体现在当下生活现场,如,电脑键盘录入,让各种见闻与思考直接变成了汉字,于是,
一些人开始提笔忘字;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让查找资料易如反掌,于是,很多孩子开始远离字典甚至不
会查字典;汽车上的 GPS 导航,让人们不再记路、识路……
针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请阐述一下你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
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