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作文导写: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考试作文(附佳作精彩点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模拟作文导写: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考试作文(附佳作精彩点评)

ID:344756

大小:27.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4-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模拟作文导写: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考试作文(附佳作精彩点评) 【原题重现】 2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前几天,偶然看到“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突然之间,震撼不已。这两句写 得如此的知足与豁达。千年虽逝,作者之所感却真切地传递到我这里。原来,我们日常能 听到的,能看到的,都是这个世界和大自然的馈赠。停一停脚步,不辜负美景,不辜负自 己,学会与万物相处,才能学会与当下的自己对话。 这段话,触发了你怎样联想或回忆,或者引发了哪些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 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名师解题】 这道命题,即物起兴,触景生情,言辞简洁,意蕴深刻。 写古人东坡的知足与豁达。老先生的这种胸襟并非与生俱来,它来自一生的坎坎坷坷, 大喜大悲、荣辱沉浮,来自寄情山水,得于自然。 写当下的自己。当你行色匆匆,或为名所扰,或为利所困,或心浮气躁,或前路迷 茫…… 该不该停一停脚步,留意身边大自然的馈赠,不辜负美景,不辜负自己,慢慢欣赏 呢? 写未来,绘人生。学会了与万物相处,才能学会与当下的自己对话,学会了与当下的 自己对话,也许你就领略到了了东坡居士的知足与豁达,哪怕是一点点儿! “知足与豁达”是“纲要”,谈古——赏景——豁达,三个层次是“目”。 当然,作为一个高中生,你的知足与豁达肯定不是、也达不到苏老先生的那个层次和 境界。你所要的起码是人生路上若遇浮躁与不顺,不放学学古人,停下脚步,走进自然, 陶冶心性,净化心灵,做一个开朗有胸怀的人。 【考生作文】 1.不负这盛世美景考生 在这繁忙的都市中,人们每天都在过着城市“快生活”,而忽略了放松心情,停下脚步, 过一过舒适的“慢生活”,好不负这盛世美景。 古人如东坡先生,他活出了知足而又豁达的人生最高境界。“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 成色”,让我们也懂得了世间美景,皆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如何与当下的自己对话,首 先要不负这盛世美景,与万物相处,与自然共存。 陶渊明是田国诗人,也是一位隐土。他对自然的热爱,是我们所不能及的。“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闲适的隐士生活,那是他所爱的自然。《归园田居》中的他,将 自己比作鸟,比作鱼,只为写出他向往田园,向往自由,向往世间美景。这首诗,发自于 他内心,他懂得当下的自己追求之事。 曾有位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了公园。虽是初春,公园中却丝毫没有春的气息。教师 让每一个孩子去寻找春天。经过一番努力,孩子们终于欣喜地找到了:那是泥土里悄悄冒 出的小芽儿,那是竹子里偷偷钻出的嫩笋尖,那是树枝上轻轻绽放的新绿。孩子们很是懊 悔,为什么他们终日学习,却忘记了在上学放学路上,细细看一看这美好而充满生机的大 自然?正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淡漠,他们一次又一次失去了与万物相处,与当下的自己对话 的机会。 众所周知,德国是做菜做得很难吃的国家,可是在这样的国家中,家家户户都有一个 敲蛋器,为的就是在忙碌的生活中享受一下制作早餐的闲适和美好;英国注重礼仪,不论 这户人家有多贫穷,下午茶一定是他们必不可少的项目。设想一下,在阳光明媚的下午, 当你坐在花园中,或是靠着窗台,窗子外是美丽的植物,你喝着下午茶,细品着自然的美 好,你也许会思考,也许会发呆。但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没有辜负这片美景,你 感受到了自然对我们的馈赠。 这样的生活,在快中找慢,在忙中找闲,在无聊中寻找了乐趣。 与万物相处,才能与当下的白己对话,就像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享受了大白然,对 自己的人生也有所感悟。我们应当时刻记着,不负这盛世美景,时不时停下自己的脚步, 不负自己,不负大自然的馈赠的美妙。 悟从景中来,从心中来;不负盛世美景,不负自己。【评语】这是一篇风格简朴、清新的议论抒情散文,语言质朴、典雅,具有诗性之美。 首先,全文构思缜密,布局精巧,紧紧围绕“不负盛世美景”的中心论点,先追溯古 人,赞美隐逸诗人陶渊明性爱自然的审美情趣,再结合当下生活,批评学生终日学习却忘 记欣赏自然之美的怪象,最后谈及德国人悠闲的生活,对他们“审美化”的生活方式表示 赞赏。如此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行云流水一般,达到了散文“形散神聚” 的可贵境界。 其次,文章的思想情感是丰富蕴藉的。朱光潜先生说:“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 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把人生艺术化,是一种浪漫的方式,文章对于快 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意识淡漠提出了委婉的批评,这反复在提醒读者:停下匆匆的 脚步,去到田野、山间,或是乡间的迂回小路上——慢慢走,欣赏啊! 当然,这篇文章还存在个别语言不精炼、个别语句不流畅、段落内部的逻辑关系不严 谨等缺点,还需要改进。 2.生由万物,万物触心 考生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中华文字总是如此神奇,纵隔千年,依然能真切地 感受到作者独到的情思。我们无时无刻不与大自然接触,古人也常有寓情于景的思绪。“生 由万物,万物触心”正诠释了这微妙的关系。 生由万物,简而言之,就是大自然孕育了地球的一切生命。常言道:黄河是母亲河, 滋养了无数华夏儿女,创造了一代又一代的奇迹。一位著名的诗人曾说过:“我热爱大自 然的一切,更热爱这片土地,它不仅哺育了我,死后还给我安葬了灵魂”。万物总是轮回的, 有生就有死,往复循环。石头的纹路,树叶的凋落,小草的枯萎,应证了生命的逝去与叹 息,又暗示着新生的到来与希望。正如龚自珍所说的“落红不是无情物,难有春泥更护花”。 象由心生,触景而生情。张弼的“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写出了忧愁之 思,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曾记得小学有一篇课文《安静》, 里面有个先天残疾的女孩,常常遭受他人的嘲笑,但她永不退缩,坚强独立,常去公园里 嗅闻花香,抚摸轻柔的微风,聆听小鸟的歌唱,正是大自然赋予她新的希望,给予她生的 力量。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都与大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听到的,能看 到的,都是这个世界与大自然的馈赠。当我们走得太快的时候,不妨停下脚步,不忘初心, 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生由万物,万物触心,感谢大自然赐予人类最温暖的礼物!不辜负美景,不辜负自己。 在你失意惆怅、情绪低落时,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或许也会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 沧海之一粟”的感叹。学会与万物相处,领略大自然的神韵,才能学会与当下的自己真情 对白。 【评语】作者立足于“生由万物,万物触心”这一抽象的命题,从自然万物与人类情 思的关系角度,通过采用引用论证、事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较为充分地阐释了学会与万物 相处并从中汲取抚慰人心的精神力量的观点。层次分明,思维缜密,将自己的感悟融入说 理中,理性而显温情。 3.学会与万物相处 (截材料语句为题,精到,突显“学会”与“万物”。) 考生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句话想必大家都懂。从字面上的角度看来便已是意 味深长了。听到的是声,看到的是色。准确点说,这是大自然。(揭示本义,为下文张目。 意识很好。) 古往今来,世间给予的最大馈赠,便是这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又一个“便”字,写其 理所应当,又暗示日常。)我们读过诗人激昂湖河的诗——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诗人通过与大自然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也读到过落花有情的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与落红对话,与青草相处,做下了为国殉死的表 达诗。(殉死二字过度,改作奉献更好。)还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话,都是与万 物相处后留下的耐人寻味啊!(当为病句。) 所以你会问那为什么学会与万物相处,再学会与自己对话呢?(以问过渡,又进一层意 思。但表达不够清晰,意思应为:为什么先学会与万物相处,才能学会与自己对话?) 这是你与自己对话的提前准备。当人们沉思下来时候,往往这个时候是最安静的间隙, 然而(“然而”当删去。)你观察的最多的便是身边的大自然。看到一滴水(“水滴”更好。)滴下来的形状,看到落叶飘下来的路线,看到很多渺小却又充满生命的大自然。(“很多” 不能修饰“大自然”,当改。)沉思时看到的他们,便是你心里那自己的最干净的样子。接 下来,你才会有宽敞的空间留给自己,安静下来,与你自己对话。 这是你与自己对话的通话隧道。人类往往是敏捷的,与万物相处啊,反而是最轻松的。 没有杂念,很干净,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诗人都喜欢用万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比如诗人们 用花草来比喻自己高尚的品质与节操。所以通过大自然这样一个隧道,看清自己,跟自己 对话。(此段未写清“万物”与“自然”的差别,似乎将二者等同。材料中的“学会”与万 物相处,应包括自然、他人、外物、社会、自我等。) 所以学会万物相处,再学会与自己对话,这个真的很重要。(前两段并列论证,此段小 结,写得沉稳踏实。虽在表达上存有瑕疵,但此种前后相顾的写法,反映出较为难得的写 作结构意识。) 万物是有灵气的。若你与它相通,那么一定会感受到万物带来的,其实不仅仅是苍穹 美景,更是我们另一个自己,另一个优秀的模样。有时候不要走得那么匆忙,停下脚步来 看看,听一听那些万物的心声,了解那个真实的自己。 学会与万物相处,再学会与自己对话。不辜负美景,也不辜负自己。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说的便是这样吧。(重回主旨,收束全篇。) 【评语】本文在材料中抓住“学会与万物相处”这一关键句,以此阐释东坡之句,纲 举目张,借力打力,避免解读偏差。同时,借助“学会”与“万物”二词,敷就成篇,既 解决为什么学的疑问,又巧妙地把“为声成色”之“声色”的概念从自然升格为万物,揭 示对话指向的目标是自己,凸显生命意识,不失深刻。结构上亦不失匠心,对高一学生而 言,值得称道。 但文句之中有多处病句,不少语句呈现口头闲话的特点,应引起注意。若干概念未能 有效界定,使得文章缺少应有的逻辑力量。如材料所谈为“学会与万物相处,才能学会与 自己对话”,这是条件关系;作者将其改变为“学会与万物相处,再学会与自己对话”,这 是顺序关系。其中实有较大区别,作者似乎并未厘清。 4.放慢你的脚步考生 在这个大发展的时代,无论身处何处,你的身影必定只是匆忙地穿梭于其中,每日的 任务如负担,让你的脚步在不经意间失去了原有的节奏,转而加快,无暇去顾及身边的事 物。但我想说,请放慢你的脚步,抬头看看身边的世界。 请放慢你的脚步,勿辜负身边美景。 大千世界,景色奇丽,若你有心,何处何地皆可是美景。你赶路上的一处花坛,你头 顶上蔚蓝色的天空,你身旁偶尔传来的几声清脆的鸟鸣,这些你未曾在意的世间之景,在 一些人眼里,它们便是不可替代的美景;你何不放慢一下脚步,亦或是驻足停留一会儿, 去放平心境,感受一下这世界的美丽,你不曾留意过的景色,也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从 而带给你新的体验。放慢你的脚步,让美好洗刷你的心灵。 请放慢你的脚步,学会与万物相处。 每当你匆忙之时,你是否遗落了什么重要的事物,是眼神,是情感,还是你身边的人 呢?在你匆忙的步伐间,是否拆散了万物与你之间的丝线?脚下的水洼,肩上偶然被发现 的枝叶,手背上不经意间出现的花瓣,你未曾发现的事物还有多少呢?请放慢你的脚步, 重新将那若隐若现的丝线缝补上吧!试着去欣赏路边石缝中茁壮成长的嫩芽,试着去观望 头顶大树的繁茂的枝叶,试着去向身旁路路过的鸟儿问声好吧!放慢你的脚步,与万物结 伴同行。 请放慢你的脚步,拉近你与他人的距离。 人世间最珍贵的,大抵也便是人间的冷暖温寒。在你加快脚步时,心胸中最温暖的那 一角,是否还尚在?人与人之间最繁密的联系,你是否还有所保留?请放慢你的脚步吧! 去感受人类情感中最深厚的事物。如果你是一名父亲或是母亲,请您放慢步伐,多给予儿 女温暖的关怀;如果你是一位长辈,请您放慢脚步,多去教导身边的年轻之辈,给予他们 人生道路上的指南灯;如果你是一个老师,请您放慢脚步,教会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乘风破 浪;请你放慢脚步 去紧握他人的心灵之手。 放慢你的脚步吧!人生短暂,但人生路上的美景与万物却值得我们去体会,何不放慢 你的脚步呢?去寻找属于你的那份美景。 【评语】本文审题准确,论述来得实在。作者从命题材料“停一停脚步,不辜负美景,不辜负自己,学会与万物相处,才能学会与当下的自己对话”切入,紧紧扣住“人”与“美 景”两个关键词,用“请放慢你的脚步”构成三个分论点,层层推进,警醒人们在匆忙之 中“不要辜负身边的美景”,而要“学会与万物相处”“ 拉近你与他人的距离”。文章这样 切入,看似与命题材料第一层意思无关,但读完全文,你会觉得,全文所述之“景”“情” “理”与整个命题内容是相扣的。 当然,文章若能在前一部分先挖掘一下命题材料中提供的“‘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而成色’,突然之间,震撼不已,这两句写得如此的知足与豁达”这层意思的内涵,那就更 好了! 5.一山一水总是情 考生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是苏轼在赤壁之下所作所感,然而在现代高速发 展的当下,我们却难以再发出这种感叹。当我们放慢生活的脚步,就会发现,一山一水总 是情。 放慢生活的脚步,生活将多姿多彩。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忙碌的。我们为了学业, 为了工作,为了家庭,每时每刻都在奔跑着,久久不肯停下脚步,到了功成名就之时,还 有像严监生那样为了两支灯芯一起点,费油的事情担忧。到头来却不知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样的人生又会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应放慢生活的脚步,为学业而奋斗的人,看一看外面, 是否会觉得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多了一抹色彩;为工作而忙碌的人,看一看风景,是否觉 得自己所做之事变得轻松;为家庭而努力的人,看一看孩子与老人,丈夫与妻子洋溢的笑 容,是否会觉得心里特别的暖!放慢生活的脚步,你会认识到生活的美好。 放慢生活的脚步,却不是停下生活的脚步。人就算再怎么享受,生活还是得继续的。 我们不能停留在生活的某一个片段,从中无法自拔。就好像古时一些做官之人一样,只是 在官场上不得志,他们便将自己的情感停留在那不得志的一刻,最终郁闷而死。这种是不 可取的,我们要像苏轼一类的人一样,即使在某方面失意了,但生活依旧接着过,该干嘛 就干嘛,生活依旧多姿多彩,令多少人羡慕不已。“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便是 苏轼豁达开朗的体现。放慢生活的脚步而不停下。因为,生活的精彩将在未来等着我们。 放慢生活的脚步,一山一水总是情。“相看两不厌,独有洞庭山。”“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放慢生活的脚步,看一看这 美好的大自然景观,你会发现诗人笔下的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无人能在这高速发展 的生活中去细细品味它们罢了。 生命是短暂的,岁月不应一直在忙碌中度过,放慢生活的脚步吧,也许在下一刻察觉 到的岁月将不会是枯燥的,也许下一刻,被你遗忘已久的小草又发了新芽;被遗忘的流水 又悄然度过几个岁月。当你重新拾起他们时,你会发觉,一山一水总是情。 【评语】本文论点鲜明,首尾照应。开篇以“一山一水总是情”彰显论点,结尾再以 “一山一水总是情”紧扣主题。主体部分,文脉清晰;文章主体部分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述: 放慢生活的脚步,生活将多姿多彩;放慢生活的脚步,却不是停下生活的脚步;放慢生活 的脚步,一山一水总是情。三个角度,逐层深入,逻辑严谨,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诗文 增色。但部分句子流于口语,缺乏力度。 6.来自世界的馈赠 (以“馈赠”为重心,抓住要害。) 考生 停下脚步,眼睛离开手机,抬头,你可以看见鸟儿划破天际;环顾四周,是来来来往 往的人群;眺望远方,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语虽简单,情景动人。) 这一切都是来自世界的馈赠。(入题爽利。) 也许这些景色,这些场景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次数是频繁的,但你真的有去好好 感受这份日常普通却美丽的馈赠吗?(以问相承,顺势牵出下文。点出一个“你”字,既丰 富了表达的抒情效果,也为“馈赠”增加主体,暗合材料。但句子过长,读来拗口。)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是我们千年以来接触与感受世界与大自然的最初 方法,但现在去感受这份馈赠的人已为数不多了。当人们看到好看的的风景,美丽的景物, 都只会掏出随身带着的手机拍下一两张照片,用来回味,却忽略了当时处于美丽的景色前 用自己的双眼去收纳这一份美好。就算你的照片拍的再好,也自然只是一张照片。也许它 会让你感觉身临其境,但这份感觉与你用眼睛与心灵去感受去接纳是截然不同的。用最初 的方法,用自己的双眼与耳朵去接纳景色,用心灵去收纳美好。(此段写“手机”,是对材料中“耳”与“目”的反面解说。作者反复称之为“最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深刻 认识,强调面对自然时的赤子状态。)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一张图片。人们汇聚在一起,等待着烟花的绽放,随着一声“哗”, 烟花在天空绽放,占据了整片天空,照亮了整片天空那个,途中人们纷纷举着手机拍照, 他们手机种的画面都有些不一样。只有一对老年夫妻,手拉着手,站在人群的最后面抬头 望着天空的“花”,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份馈赠。这才是真正的回馈。美丽的花儿绽放在眼 前,而一些人却非要通过手机来感受它的美,它的生机。也许是因为你想保留这份美好, 但你在一开始使失去了这份美好。(此例佳。烟花作为美景,本身兼具绚美和易逝的特点, 满足材料不辜负美景与自己之意。暮年夫妻执手眺望烟火,景亦动人,情亦动人,意蕴深 沉,回味无穷。) 世界的馈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它是那样的普通,又是那样的华丽可贵。 用你眼睛去看天上的鸟儿,你会感受到自然是多么的自由。用你的眼睛去看来来往往的人 群,川流不息的车辆,那你会感受到人生是多么的知足,生活是多么的充实。用你的眼睛 去看景色,你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人们辛苦创造出的成果的伟大与壮观。(句子过长, 当做修改。)用心灵去与自然与万物相处,你会发现世界的美好。也许你会得到自己想了许 久的问题的答复,静下来,向世界倾诉,与万物对话,与当下的自己对话。摘下耳机,去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去聆听大自然的回复。(此段用铺陈写法,写出自然之美和日常之美, 内含蓬勃生机。与万物相处,与自己对话,如此欢愉,如此自在。) 停下脚步,去用心灵去感受这份来自世界,来自自然地馈赠,只为了不辜负美景,不 辜负自己。(再次点题) 【评语】本文题目,从材料中“都是这个世界和大自然的馈赠”截句,删改以为题。 既抓住核心,又以偏正结构将重点落在“馈赠”二字,扣住“声色”,可谓轻巧精警。但材 料中关键的“我”,是否能在文章中徐徐托出,成为一重隐忧。行文中巧妙使用人称,精致 地选用事例,逐层深化,至结尾处,重申主旨。在材料提供的语句中,创造性地加入“心 灵”,使得文章形成一个“自然-万物-心灵”的层进结构。 虽然部分句段过长,部分标点不够规范,但就全篇而言,行文流利晓畅,结构匀称自 然,堪称佳作。7.大自然最美的回馈 考生 人们看到的,是大自然的姿态;人们听到的,是大自然的回馈。 世间万物皆美好,它们奔跑在莺飞草长的路上,携着四季和风雨,环绕在你我身边, 让我们能看到万物的变化,聆听事物的喘息,走进大自然,成为自然的忠实伙伴。 没有风雨,怎能见彩虹?彩虹是自然给予我们战胜困难后的最美礼物。七彩云霞倒映 在清澈的湖泊上,展现着专属的美,没有一丝波澜,它是自然的回馈。 学习时不辜负笔墨清香,休闲时不辜负天空浩渺,俯仰之间,大自然总是悄无声息地 变化着。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 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体现了他对大自然变与不变的哲思,超然脱俗。 人在自然中显得何其渺小,而自然的威力无穷无尽。“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 的。”自然资源因我们的过渡开采所剩无几,为了造房建楼,人们过度开发,将自然培育的 绿色一次又一次变成了黄色,直到泥石流、沙尘暴爆发,伤及无辜,人们才意识到危机一 直潜伏在身边。 如今,随处可见爱护树林、保护自然的标语,大家深刻意识到:你敬自然一分,自然 还你三分福报。人们开始植树造林,归还自然新的墨绿;开始清理河道垃圾,让鱼虾生活 在有阳光洒入的水中。人们开始敬仰自然,对它的变化一一接受,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 听,用心去感受,这一切就像是一首大自然安排的最纯净、最和谐、最动听的交响曲。 当你走进山谷,抚摸皑皑的雪山,从雪山上流下的甘露,便是大自然对人类最真诚的 馈赠。让你我在沐浴和煦阳光的时候想起自然,在呼吸清新空气的时候想起自然,将自然 融入心中,虔诚地感谢自然的回馈。 【评语】作者以清丽的笔调,敏感而纤细的思维,抒写了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的点滴 感知与领悟。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作者的笔端化为一幅幅形象可感的画面,读者能在 文字营造的情境中产生较为强烈的现场感,心灵受到洗礼,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 主题。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