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荷尔德林 我每天走着不同的道路,时而走向林中的草地,时而到泉边时而到蔷嶶盛开的山岩上,从山上眺望原野;可是,丽人啊,日光下到处看不到你,微风中消失了那些语言,温柔的语言,从前我在你身旁……是!你已远去了,幸福的面厐!你的生命的妙音绝响了,我再也听不到了,唉!你们而今安在,迷人的歌唱,从前曾经拥有天神的宁静安慰我心灵的歌唱?多么久远!哦,多么久远!青春衰老了,甚至在当时对我微笑过的大地也面目全非了。哦,别了!我的灵魂每天离开你,又回到你身边,我的眼睛为你流泪,它又炯炯地向着你所停留的那边眺望。知道荷尔德林是因为他的这句诗“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自海格德尔对荷尔德林的诗进行了哲学阐释之后,“人,诗意地安居”便越来越成为诗学和哲学所推崇的理念。海格德尔在解释这句诗时作出如下判断:“正是诗,首次将诗人带回大地,使人属于这大地,并因此使他安居”。也许只有诗才是最重要的,她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和渴望,她让我们热爱生活。海子在一篇被后人称为诗学遗嘱的文章《我所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中将诗人分为两类:第一种诗人只热爱自我,“而另一类诗人,虽然热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凡高和荷尔德林是后一类诗人”。在这里荷尔德林其实就是所有风景中一个聆听和畅游的精灵,他接受了大自然恩赐予我们的一切,并和他们在故乡亲切地交换秘语,他们之间彼此是心心相映地,他写道:“曾经在其中玩耍过的树林/如果我回来,你能再次让我平静”(《故乡》)。在诗人心目中只有故乡是最真实的,在那里他可以诗意地栖居,可以一次次大胆地走进阳光、湖水、鲜花铺就的小路…… 最让我感到悲哀的是荷尔德林不幸的命运。两岁失去生父,九岁失去继父。1798年秋因不幸的爱情离开法兰克福,1902年听到情人死讯从法国西部横穿法兰西平原,徒步回到故乡,神经开始错乱,后好转。1860年经刺激最终导致疯狂,后一直住在一个小木匠家里,直到1848年病逝。然而他一生的不幸并未引起同时代的人对他诗歌的关注。直到一战后人们才开发始注意他光彩夺目的篇章。是漫游使他开始了诗歌意义上的生活,他独身一人在空旷的法兰西大平原上,含泪微笑,目睹了每次日出,倾听大自然的每个声响以及那个源于他的在他头顶上飞旋的灵魂的歌唱。正是那次漫游还乡,使他最终成就了自己。在他的诗中“还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荷尔德林还乡的主题永远都在向各个时代的诗人诉说关于诗的最终秘密:把苦难当成回忆。把诗歌当成故乡。故乡是可以诗意栖居的地方,它和诗歌一样,温暖平静,可以从任何一个熟悉或陌生的角度去眺望曾经漫游的远方。备尝了漫游的艰辛,故乡和诗歌同时抚慰了诗人,让诗人高饮不醉。荷尔德林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命运,他没有抱怨,“我是大地的儿子,我拥有爱,同时也拥有痛苦”(《故乡》)他的痛苦因爱而生。在茫茫的法兰西平原上,日夜兼程,从西到东,因为爱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是第一个真正意识到人类已经进入世界黑夜贫困时代的诗人。世界黑夜贫困时代有着双重的内涵:一方面,上帝之死、信仰危机、价值缺失、道德沦丧带来了一个虚无主义的漫漫长夜和精神陨落的贫困时代;另一方面,技术中心、物欲横流、心灵目盲又带来了一个生存异化的沉沉暗夜和诗意消亡的贫困时代。在我们的时代,庸俗的思想麻痹了人们的神经,技术的白昼刺瞎了人类心灵的双目,欲望的追逐使人们迷失了自我,模式化的生活习惯使人们遗忘了本真的存在。这一切使得现代人无法洞察到自身生存的本质和真相,浑浑噩噩,庸庸碌碌,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正生活在一个世界黑夜的贫困时代。 正如荷尔德林在一首诗中所说:“哪里有危险,哪里即有拯救。”对于荷尔德林,世界黑夜同时又是一个寻找光明的神圣之夜;贫困时代同时也正是一个创建诗意栖居的时代。人们都在忙着追求物质、利益、欲望,把世界和他者都当成对象去征服、利用和追逐。真正的诗人却不追求任何尘俗的事物,作诗乃是世界上最清白无邪的事情。这种诗召唤着人们挣脱外物对心灵的重重遮蔽,重新发现本真的存在和自由,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卡莱尔说:“诗人是世界之光。”在世界黑夜的贫困时代里,诗人为了众生去寻求真理的光芒,抓住神圣的光辉本身,为坠入精神深渊的同类们照亮回归本心的路途。这些贫困时代的诗人宛如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必然易被过度的光热灼伤,他们的生涯就像夸父逐日一般,注定了作为精神殉道者的悲剧而崇高的一生。